APP下载

论音乐“拼贴”创作中的陌生化效果

2021-07-16靳海音

音乐生活 2021年3期
关键词:罗奇马勒陌生化

古典音乐文化在进入20世纪后发生了巨大的质变,向来被奉为圭臬的调性法则逐渐被轻视,而聚焦于自我批判与多元创新等反叛价值的现代音乐登上舞台。阿多诺曾指出:“音乐在最近这30年里所经受的变迁直到现在几乎还没有得到全面的考察……其结果会在无秩序之后带来秩序,关于未来的革新的思考。”

“拼贴”是这股潮流中极为重要的音乐创作手法,钟子林曾这样定义:“拼贴(collage)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视觉艺术,指把各种不一样的材料,如报纸碎片、布块、糊墙纸等粘贴在一起,有时还与绘画相结合……在音乐中,它是指把几种‘出乎意料的和不协调的成分结合在一起,而这些成分通常引自西方其他音乐作品。”

拼贴以其异质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为现代音乐的创作注入了活力,尤其是它所蕴含的“陌生化”效果,可以大大延展音乐创作的潜能。本文将从“陌生化”的角度重思“拼贴”,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一、“拼贴”的陌生化效果

拼贴最早源于视觉艺术,而音乐上的拼贴则主要是指多元的音乐素材引用、音乐风格或是织度的并置。同“引用”等方法不同的是,“拼贴”十分强调每一个元素自身的独立性,而非转换与融合,因为它重要的核心是“多元”与“碰撞”。因此,拼贴所运用的元素必须能被听者发觉它来源于不同的众多根源,被进行拼贴的往往在调性、音色、织度、节拍等方面十分不同,而这样的分离正是为了保护每一个多元素材的独特个性。

“拼贴”的重点在于重组已经存在的音乐素材,但他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借用。当作曲家在拼贴的时候,实际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此时音乐素材已经超越了“音符”,而可能变为一段故事、一首诗、一种情绪、一个画面等被组装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拼贴”手法便通过“陌生化”实现了音乐文本的转译。

“陌生化”本身是由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概念:“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

由于拼贴所使用的素材多是已经存在的作品,甚至有非常有名的作品,因此它便是“石头”这样的常见之物。然而,在进行“拼贴”创作的过程中,作曲家需要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素材,同時“舍弃传统式、习惯性的手段,而将其刻意加以重叠、扭曲或改造以达到陌生效果的一种作法。它一方面足以拓展乐器演奏的性能,一方面亦可扩展创作的语汇,组成新的可行性。”因此,对熟悉的素材通过“拼贴”来实现新的美学奇观,便是一个典型的“陌生化”过程。

“陌生化”是发掘日常之物的“惊奇”之处,让日常变得特别,从而激起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一切产生全新的感知力。在音乐上,“拼贴”恰恰能够使已经被“经典化”的音乐重新变得惊奇,或者让被音符所掩盖的音乐素材的情感与形式美得到重新的体现。在创作、诠释与接受的过程中,即由疏离化的手法将音乐素材美学化,形成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使其产生音乐声响上的意义。

当作曲家在选择、使用音乐素材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对被“经典化”了的音乐素材重新作出解读和诠释,将自己的生命历程与情感投注进去。因此,“拼贴”不单纯是一种创作手法,它更是一种对于素材的重新审视与理解。但前人学者在谈论“拼贴”时,总是过多关注其技法。因此,本文将举例阐释拼贴的“陌生化”效果,及其对音乐创作的启发。

二、“陌生化”下的音乐文学性

“陌生化”最广为人知的是作为一个“文学概念”而存在的。而拼贴的“陌生化”效果,实际上也反映了音乐与文学之间的联系。通过“陌生化”,原本单纯的音符可以在对比、碰撞等具有隐喻性的结构中,重新被诠释。在“陌生化”的过程中,音乐片段便成为了一个符号、一段语汇甚至是一个具象的场景,音符与文字之间的壁垒也随之消融,音乐同样可以成为文学的表达,拼贴也由此成为音乐家用以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本小节便将举例探讨“拼贴”手法陌生化效果是如何让音乐与文学互相流通的。

首先,通过“陌生化”手法,音乐素材原先具有的情感特色可以成为更宏大的“文学主题”。其音色、音高、节奏等特点,自然而然地会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欢乐、明亮、忧伤等。但传统的单向性音乐作品,只能线性地表达情绪或者氛围的转变。但通过“拼贴”,可以使单纯的“音乐情感”具有更加多样化的隐喻意味,乃至于可以构建出文学文本般的主题、叙事等功能。

例如,乔治·克拉姆(George Crumb)在《梦的意象(爱与死的音乐)》中,运用音乐片段的拼贴,完成了对“标题”的陈述,增强了音乐文本的叙事性。他主要引用的素材是肖邦钢琴曲《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将其和他的原创旋律进行拼贴。在克拉姆的个人原创材料中,音乐旋律起伏较为和缓,呈现出一种宁静的、冥想般的氛围,音色也比较弱。而肖邦的音乐则呈现出明亮热情的氛围,音色也十分温暖。于是,两者便在“拼贴”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拼贴”中,肖邦的即兴曲具有了象征的符号意义,与象征死亡的原创音段相比,肖邦被用来拼贴的音乐,便象征着“爱”,由此,物理性的音符通过“陌生化”,发现了其情感上的惊奇。

同时,这首曲子又是克拉姆《大宇宙》中的第十一首《双子座》。因此,热与冷的音乐共舞,又显示出了复杂对立的双子座特性,极具有戏剧张力,亦能让听者建立起自己的画面。原本熟悉的肖邦乐曲,在此处经由拼贴的陌生化,变为了具有矛盾的主题符号,因而实现了从音乐——文学的陌生化转译。

而更为直接的音乐与文学间的互通例子可能来源于卢西亚诺·贝里奥(Luciano Berio)的《交响曲》第三乐章。在这个作品中,他大量地引用了贝克特的荒诞小说《无名的人》素材,并试图通过音乐来诠释它。

《无名的人》是文学史上十分经典的“陌生化”文本。贝里奥将音乐和文学文本并置,使之在拼贴中成为十分具有创新性的“音乐小说”。贝里奥主要使用的素材是马勒的诙谐曲,将马勒的《第二号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作为拼贴的主要容器,并将勋伯格、巴赫等人的作品运用类似电影剪辑的蒙太奇手法剪辑其中。

马勒的乐章展现的是一个悲剧英雄的生活,并且是一个绝望的英雄。对无秩序的世界的绝望、痛苦的呼喊等强烈的感情是马勒原作品的主题,也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在贝里奥的引用中,作为容器的马勒作品不断夹杂了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尤其“马勒”主题与“欣德米特”主题以半音插入的形式不断叠加拼贴,再加上马勒乐曲本身的“流动性”,便大大削弱了它本身强烈的主题性,转而变为一种“疏离”的陌生化感受,在流动中成为了贝克特的荒诞派小说的音乐主角。

“现在何处?现为谁呢?现为何时呢?”不断出现的文字,恰恰是通过音乐陌生化,让二者成为了互相扩张的文本。

三、“陌生化”下的时空意涵

就如同立体派的拼贴画改变了绘画性的空间一样,音乐的拼贴本身也是一个“并置性”、强调“同时性”的艺术。需要特殊指出的是,与视觉文化或造型艺术中的拼贴不同,音乐中拼贴的发展空间要大得多,因为音乐的进行可以是数条旋律同时并置使用,而且每个旋律都是相对独立清晰的,不同于视觉艺术中的拼贴,是单向的,时常出现覆盖不见。而音乐的拼贴,却能够同时在时空两个层面进行重叠,因此具有极大的包容力。

“拼贴”的陌生化效果还在于对音乐片段时空的“陌生化”处理,精心设计的“拼贴”,能够将音乐片段从单纯的“新”与“旧”、“经典”与“当代”等传统的属性中解脱出来,从而转为具有历史厚度和时空意味的符号。

乔治·罗奇伯格(George Rochberg)的音乐便运用了“拼贴”手法对时空的陌生化处理,借而传递了他独特的时空观念。死亡和时间是罗奇伯格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将前时代的音樂文本作为拼贴的素材,罗奇伯格的作品打开了时间广阔的领域。各类迥然的音乐片段,在罗奇伯格这里变为一种时间符号,因此他的作品能不断地在过去和现在之间穿梭。尤其是循环时间,始终是罗奇伯格所致力于去通过音乐表达的观念。

在《魔幻剧场音乐》中,罗奇伯格就拼贴了大量的古今音乐片段,如莫扎特《嬉游曲》、马勒《第九号交响曲》、贝多芬《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等。这些作曲家的零碎片段被罗奇伯格用一种十分流畅的手法拼贴:他通过音程的相似性关系,将许多古今的音乐片段进行组合。例如在连续的段落上,使用共同的织度或是音色,或是在一个摘引片段被干扰时,在其后再继续一个援引,靠着半音或是伪装的导音进行连接,从而具有连续性。尤其在第一段中,罗奇伯格不断地使用自己创作的音乐和马勒的《第九号交响曲》进行互动与转换,使得古今之间发生频繁的穿梭与交流。第二幕、第三幕亦然。“自我”的当下与经典“历史”呈现出流畅又冲击的对话关系。由此,线性时间在不断地并置中被陌生化,通过音乐历史的再造,完成了我们对时间的“陌生化”思考。

通过对罗奇伯格的分析我们得知,拼贴手法其实是一个无法“去历史化”的一个作法,因此它并不是全然的碎裂的、同时性的“后现代音乐”所专有的。因为当我们选择素材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带上历史目光进行回溯。而且由于素材的历史感,让“时间”成为“拼贴”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例如贝里奥的《交响曲》实际上也进行了时间与历史的探讨。

因此,“拼贴”可以成为在音乐的涌动中寻找历史诗意的开头,这也是我们经由“陌生化”所发现的惊奇。

作为现代音乐的重要创作手法与观念——“拼贴”手法打破了传统的西方音乐遵循的某种有机整体观。当多元异质的音乐素材并置,一个原本可能是封闭的音乐整体便不再封闭,也挑战了传统西方音乐上的框架,从而使音乐作品能够变得拥有更为广阔的包容力。而它的“陌生化”更是大大地彰显了音乐作品所能具备的哲学深度与文学表现的可能,延展了音乐的表现空间。在当代,重思“拼贴”手法是极有意义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德〕泰奥多尔·W.阿多诺:《新音乐的哲学》,曹俊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

[2]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年版。

[3]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张晨明:《后现代音乐语境下拼贴技法思维观念初探》,《人民音乐》2018年第11期。

[5]潘皇龙:《音响意境音乐创作的理念》,《艺术评论》1995年第6期。

靳海音 国家二级演奏员,靳海音?弦乐团创办人,“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大型节目弦乐总监

猜你喜欢

罗奇马勒陌生化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教学新思维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
女厨师的彩绘世界
地下
一钟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