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2021-07-16潘建梅
潘建梅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至关重要,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字语言的直觉感知能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具体论述和探讨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学习方法,提升语文素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感;培养策略
语感是最基本的语言能力,具有自动化和直觉化的特征。夏丐尊先生对语感有精妙的解释,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感受,语感敏锐的人看到落叶就会感到寂寥,可以从文字本身延伸想象,具有更强的理解和感知能力。王尚文先生强调,语感能力表现为对言语作品的内在能力反应,是直接迅速的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对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教学办法,强化锤炼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积累语言素材,夯实语感基础
语感具有直觉性的特点,语感能力强可以自然而然地识别、理解和创造语言文字。而敏锐的语感并非天生,而是依靠长期的积累,不断在学习生活中积累语言素材,在閱读体验和记忆中夯实语感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多品味,对于经典文章还应多背诵,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在积累中提升语感能力。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学经典作品,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来体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范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手段,教师可以使用音频或视频等辅助工具,投入感情地进行范读,为语言文字赋予形象和情感,为学生创造形象化的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到“真冷啦,要是点燃一根小小的火柴,也可以暖暖身子啊”时,教师可以用饱含怜悯之情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强大感染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泛读、精读,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注意朗读时的感情、语气、声调、节奏,在阅读的体验中训练语感。
例如,在杨万里的诗作《小池》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诗词中使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拟人手法,泉眼“惜”流水,树荫“爱”柔和的阳光,在静态的描写中写出了动态的感觉,营造了恬静鲜活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用心范读,再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朗诵,在阅读中感受作者如何细腻描写小池周边景物的特征和变化,如何用动静相宜的手法勾勒美丽的景象,并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情感。通过朗读、背诵诗词,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字延伸到意象,从字里行间中感悟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思维能力。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素材,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拓宽阅读视野,海量浏览各种优秀读物和文章。例如,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点学生在课外开展同类群文阅读,为学生提供包括《人类的语言》等作品的参考书单。通过大量阅读说明文类文章,使学生感受到说明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差别,认识到说明文中很少使用“可能”等表意模糊的词语,习惯使用数据来增强文章内容的严谨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通俗易懂,不会过多使用修辞手法,尤其不会使用夸张手法。通过课外阅读,积累了学生对说明文的语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通过阅读来积累语言素材,不断收集、积累语文知识,循序渐进地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直观感知能力。
二、品鉴语言素材,感悟语言魅力
语感不仅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还可以通过理性思考来予以强化。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局限于阅读本身,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品鉴,推敲感悟文字中的思想情感,感悟语言中的意蕴和魅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文字进行推敲赏析,通过对比研究来感受语言的细腻,思考语言的表达目的。
例如,在《爬山虎的脚》阅读教学中,可以在教师范读后,安排学生自行阅读全文,并思考如何用相近词语对文章进行改写,让学生感受不同词语带来的感受差异,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比如在“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一句中,学生可以使用吹来替换“拂”,使用很好看、十分好看来替换“好看得很”,使用荡、泛来替换“漾”。再仔细琢磨替换后的语句和替换前有着怎样的差别,哪种表述方式更好?比如在“荡”“泛”和“漾”的对比中,“漾”表示水面微微波动的含义,用在文中有轻微摇动的感受;而“荡”有激荡之意,给人的感觉力度过大,与描述情景不符;“泛”有漂浮的意思,和爬山虎叶片的随风拂动状态不符。而且,“漾”有水满则溢的意象,可以让人联想到爬山虎叶片繁盛的景象。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字的鉴赏水平,体会词语的深层意蕴,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和韵味,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融入作品意境之中,在情境体验中更好的发展语感能力。例如,在《走月亮》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大地上洒满月光的景象,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入文中描述的情境世界。在清冷的月光中,孩子们在田野上玩耍,大地上一片唯美的田园风光……再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语句,思考为什么作者的描写会有很强的画面感,可以让人深入其中。在想象力的帮助下,再去品鉴文中的语句和表述方法,可以更好地感悟文中的“淘洗”等特色词语和长短句结合等写作手法的魅力,在意境体验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基于生活经验和联想想象实现对语言的精准把握,提升语感能力。
三、运用语言文字,实现语感反馈
语感具有理解的功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和思想情感,也可以帮助学生遣词造句来进行迁移运用,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并在学习实践中强化语感能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仿写训练等形式,运用语感进行表达,进一步提升语感能力。
例如,在《观潮》教学中,文章中大量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壮美的钱塘江大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可以写自己的旅游经历,也可以写身边的事物和景色,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模仿“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写作手法,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化的描述,并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技巧。比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抓住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二者要具有相似的特征,正如文中的“潮水”和“马”本身没有关联,但一群白马的奔腾和潮水的汹涌具有相似的特征。掌握这一点,就可以灵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语感思维能力。
语感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积累,认真对语言素材进行品鉴分析,不断强化学生的语感能力,并尝试运用语感指导语文学习,实现语感培养与语文学习的相互促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周远青.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21(9):127-128.
[2]马亚军.培养语感,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J].新课程,2021(10):173.
[3]张海燕.小学语文学生语感能力的梯度构建[J].新教育,2020(3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