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优质客家文化,提升健康心理素养

2021-07-16郭广环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71期
关键词:健康心理

郭广环

【摘要】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主题活动,了解客家乡土文化资源和探究人文精神,并积极组织和参与研学实践,能有效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育自信自强的健康心理,提高使命感、家国情怀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研学实践;优质文化;健康心理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敦亲睦族、隆师好学、勇于开拓、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溯本思源、奋发进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代代灿若星河的客家精英,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最好榜样。通过了解和探究客家乡土历史、乡土文化,发掘优质的乡土文化资源,积极组织和参与主题活动和研学实践,能深入理解客家文化的要义,能有效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有利于培育自信、自强等等健康心理,加强担当精神、家国情怀和实践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分享先贤事迹,提升人文意识

客家文化之精神,其厚重者,莫若“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此是颇值称道的客家优良传统之一。虽区域不同,族姓有别,贫富有异,但好学进取、登科及第,出仕为官、造福一方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在客属地,以兴学为乐、读书为本,文章为贵、知识为荣。客家人把读书先于一切、重于一切、高于一切,通常通过族谱、堂联、童谣、谚语、竖楣杆等多种方式,激发后代勤勉自砺,崇尚“三立”;并普遍设立族学、私塾、书院和新式学堂,使教育普惠大众。

國家之可继者,乃于人文之传承,故而,客邑地区,为先贤立祠,为科甲立名,或为功勋卓著者立传,是为常态。客家先贤之事迹,辈辈口耳相传,妇孺皆知,并以其楷模,激励来兹;也由此,一代代有志者,文教相承,人才辈出。

例如,开展本地先贤趣事等主题分享活动。有同学就举例了大埔百侯杨之徐少年读书故事,边看书边吃粽子,因专注书本,错把墨当糖蘸了。故事虽与史上雷同不鲜,却也很好诠释了杨氏后代三翰林辉煌的内在缘由,并足以力证专注学业,上进追求,对做人成才的意义。

还有同学列举了热心教育的大慈善家田家炳和曾宪梓,这些客家先贤都有一种鲜明的客家精神——“不要怕吃苦,要上进,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感恩”。其中,“百校之父”田家炳大爱至诚,他的财富和人生几乎都献给了教育。早在80年代初,就成立了纯公益的机构——田家炳基金会,资助大学近百所、中小学及幼儿园二百余所、乡村学校图书室近二千间,几乎每个省市都有他的资助。而曾先生也说,若无国家,何有曾某,饮水思源,当回报祖国。因此,早在20世纪90年代,成立“曾宪梓教育基金”,专门奖励优秀师生,力行公益。

这些客家先贤,奋发好学,崇文重教,情系国家,热心公益,大爱无疆等等精神,光照人心,启迪后辈。

二、开展研学之旅,增强文化体验

近年来,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感悟中华传统美德,感受光荣革命历史,关注客家特色文化,感悟民族复兴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国家社稷的热爱之情,着力提高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实践能力,多次开展本地区域文化的研学实践活动。

第一,参观博物馆,其千年古邑、人文秀区、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民居大观、客风奇葩、粤东瓷都、华侨之乡、绿色崛起等等一个个主题展厅,学生通过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时而仔细关注展出的图片、文字、实物和模拟场景等,时而拿起手机拍下珍贵的资料,时而用笔记下自己的心得……不仅领略了大埔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文化艺术、山水风光等,还深刻感受到了先辈们历经五次迁徙之不易,当代盛世之美好。

第二,研学大埔三河坝烈士纪念园和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青溪中站纪念馆。党史专家称,“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可见历史地位之重。青溪是大埔北部的重要门户,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必经之地。中央红色交通线被誉为“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线”,曾护送过周恩来、邓小平等200多名军政要人到过中央苏区瑞金。了解和铭记这些历史,学生明白大埔优秀儿女为苏区的创建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苏区精神。还有在教官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参加军事训练拓展活动,不仅考验了耐心和意志,而且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研学大埔小吃文化城。首先,美食老师介绍了大埔的饮食文化,激起了大家对大埔美食的浓厚兴趣。其次,大厨现场示范如何制作大埔美食之笋粄和“算盘子”。接着,学生们现学现做、大显身手,分组制作。最后,品尝亲手制作的美食,成就感十足。通过此项活动,学生既对大埔美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又掌握了制作美食新技能,还能一饱口福,收获满满。

第四,开展徒步拉练和助农活动。例如,师生们一起徒步登览大埔蜜柚公园,往返15公里,读在心间,行在路上。游览山川美景的同时,主动向柚农学习,认真聆听我县蜜柚种植情况和相关技术,不时结合所学书本相关知识,向柚农提问和交流。还通过帮助果农锄草,参与采摘等活动,做到用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深入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明白劳动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

通过一系列的研学活动,大大提升学生对本土人文历史、文化艺术、红色文化、美食文化、劳动文化等优质文化资源的认知和深刻体验。

三、融通课堂内外,感受特色魅力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好学者,莫如乐学者。活用本土优质的文化资源,融通课堂内外,打造特色品牌,是开展素质教育,同样也是培养健康心理,健全品格的有效途径。

随着一曲吹打乐《迎宾客》在综合大楼汉乐厅欢快地响起,古筝、琵琶、笛子、扬琴、中阮、提胡、二胡等各色乐器逐一登场,数十名虎中学子以娴熟的手法演奏出悠扬婉转的汉乐,令听者如痴如醉。这是大埔县虎山中学每周三演练广东汉乐的独特风景。

广东汉乐,传承宋元古韵遗风,历史上曾有“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之称,在大埔流传至少已有700年,是广东三大乐种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大埔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单是地方独特的,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多年来,为了传承发展广东汉乐,学校高度重视,广大师生热情参与,从十多年前成立“广东汉乐兴趣小组”到正式组建校园广东汉乐团,开设了头弦、扬琴、琵琶、二胡、古筝、唢呐、笛子、中阮、打击乐、大提琴等特色课程。积极与大埔县汉乐传承中心合作,邀请专业的器乐老师来校授课辅导。经过努力,多次在省市县大型比赛和演出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例如,乐团演出曲目汉乐大锣鼓《锦上添花》,荣获梅州市中小学文艺汇演比赛中学器乐类一等奖,该节目还被选送参评广东省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器乐类获三等奖。通过融通课堂内外,不断加大了对后继人才的培养力度,不仅为广东汉乐注入了新活力,也使得这个古老乐种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广东汉乐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广大学生培育了调适身心健康,阳光自信成长的能力。

总之,客家乡土文化资源是丰厚的,人文历史是悠久的,文教精神是历久弥新的,只要秉承奋发进取的客家人文精神,推动丰富多彩的客家乡土文化研学活动,大胆融通课堂内外,积极开展生活气息浓厚的主题活动,树立人文品牌和特色教育实践,必定更能让莘莘学子健全人格,自信自强,阳光健康成长;也必定更能激励广大学子立志成材,赓续传统美德,创造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谭元亨.客家文化史[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健康心理
培养初中学生健康心理,提高抗挫能力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微探
班级管理中怎样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引起学生心理错位的因素
如何培养“优秀生”的健康心理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健康心理培育
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健康心理
马斯洛理论与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