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史料并举,深挖历史概念
——以“西欧的一体化进程”为例

2021-07-16何芸于少华

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西欧全球化概念

文∣何芸 于少华

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深挖历史概念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形成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及条件下进行探究的习惯,理解历史史实的本质,考察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以故事入手配合定义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全球化”这一概念,继而运用地图,从地缘角度解读欧共体的含义,最后挖掘历史数据的表层和深层信息,透过层层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主权让渡”这个概念,期望以此窥探历史概念教学的方法和意义。

一、出示概念:主题确定与案例选择

历史概念是一个常见的历史学表达,反映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本质的、全体的和内部的联系。历史知识就是由众多的、相互联系的历史概念及其体系以及由它进而发展的基本理论概念乃至历史发展规律所组成”[1]。历史概念通常可以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史实概念是对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的概括和评价;理论概念是对众多同类史实概念共同特征的理论概括”[2]。史实概念按照历史事物本身的类型可以分为历史事件概念、历史人物概念、历史现象概念、历史制度概念与历史名物概念等。[3]“理论概念是对同一类别的人物、事件、现象的共同特征进行的抽象概括,是在若干同类史实概念的基础上,抛开时空限制、抽出一般的本质特征而形成的。”[4]正如黄牧航教授所说:“没有历史概念的研究,历史的研究就无法深入;没有历史概念的学习,历史教学将永远处于蛮荒状态;没有历史概念的传承,学术的薪火就无法传播。”[5]历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历史概念展开核心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笔者以华东师范大学版(以下简称“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第四单元第20课“西欧的一体化进程”为例证,进行探究式教学。

从案例的选择看,应该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通读教材后笔者发现,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第四单元“战后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这一单元包含“战后科学技术革命”“西欧的一体化进程”“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四篇课文。笔者认为,从单元标题层面来“破”,仅能抓住事物的表;以史学思想方法来“探”,略显牵强;从核心课文方面解读,虽然可以抓住单元的主旨,但是很难突破本单元的灵魂;如果从“核心概念”[6]着手,既能减少琐碎细节的困扰,又能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某些概念,这种模式与新课标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不谋而合。这样处理,课堂上教师必然会减少对事物、现象、人物的结论性评价,教学从以知识内容为重心走向以创造有意义学习经历为重心。

另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为显著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以欧盟为标志的西欧一体化走在经济全球化的前列,由此可以看出本课在历史课程中的地位。

基于以上理解,笔者决定运用历史概念完成本单元的教学。而该单元的核心概念,笔者定义为经济全球化;而战后科技革命、区域集团化、贸易自由化,笔者定义为一般概念;欧盟、东盟、WTO则同属于具体事实概念或者叫作具体例证。如图1所示:

图1 历史概念图

“西欧的一体化进程”是本单元的核心课文,基于单元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分析,笔者把“西欧的一体化进程”的重点概念定义为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欧盟、主权让渡,尝试以历史故事、历史地图、历史数据为载体,通过定义法、对比法、概念图示法等方法,以求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挖掘隐藏在历史现象背后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成就概念:通俗演绎与权威定义

二战后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主要来自全球化浪潮兴起所带来的社会演变。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为显著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以欧盟为标志的西欧一体化走在经济全球化的前列。如何把大、空、抽象的经济全球化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思维中?基于此,笔者选取了20世纪90年代轰动全球的人物——戴安娜王妃,以“王妃之死”这一偶发事件戏剧性地演绎了全球化的现象,通过王妃之死的细节展示,设计逐渐深入的问题完成教学预设。

材料一:出示“王妃之死”引发的现象并设问:

1.列举你身边的全球化现象。

2.透过现象给经济全球化下个定义。

呈现王妃之死的细节:①英国王妃和埃及男友在法国的隧道里发生撞车事故;②被撞的车子是荷兰工程师设计的德国轿车;③司机是比利时人,事故原因是他喝了苏格兰出产的威士忌;④车祸经过被意大利的自由摄影师跟踪拍下,该摄影师当时骑的是一辆日本品牌的摩托车;⑤后来伤者经一个美国医生急救,使用的是巴西生产的药物;⑥一个中国人使用比尔·盖茨的电脑,把这条消息告诉你;⑦你正好在一部品牌手机上读到了这条消息;⑧这部手机是韩国的品牌,零部件是中国人生产的。

笔者选取这一材料,有以下三个优点:首先这则材料是一个足够新鲜、趣味性极强的事件,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内容上来说,这一事件既能诠释全球化如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又能具体地考量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尤其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现象的展示,不仅可以唤醒学生头脑中关于全球化的旧知识,而且是学生建构新知识的基础。之后笔者出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抽象定义,现象与概念互为表里,揭示事件、现象背后的实质,更深层地理解历史现象。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高度融合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这则材料简练、精确地定义了何谓经济全球化,最终形成了正确的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教学。“王妃之死”所展示的全球化是直观、生动、形象、具体的。两则材料同时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有利于让学生对事件从感性认识升华至理性认识。

本环节是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机制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设计的。“按照‘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等概念,皮亚杰认为学生个体的学习是同化和顺应的认知建构过程与‘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认知发展过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7]历史教师在讲解概念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特点和规律,也就是掌握学生的已有图式,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方式使学生重建图式,以达到认知的平衡,充分吸收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

三、落实概念:地图为辅与分析比较

第一部分的设计让学生已经了解本单元核心概念——经济全球化。以欧盟为标志的西欧一体化走在经济全球化的前列。如何让学生理性认知欧盟的空间范围?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欧共体和欧盟的区别?笔者取材地图,通过结构的比较完成教学活动。

地缘因素在欧盟的形成、扩大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欧盟,笔者先后出示“欧洲西部地理分区及政区图”和战后“欧洲衰败图”,并设问:

1.“西欧”指的是哪里?地理空间上的西欧和政治空间上的西欧有什么区别?

2.这些国家为什么要联合?

从“地理”和“政治”两个不同概念的空间对比中,可以看出本课所谓的“西欧”其实指的是政治含义上的西欧。从政治的角度来讲,西欧的联合是主权国家基于外交的合作,在不断整合的过程中国家的主权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明确了这一点,便为下文厘清“欧盟”和“欧共体”两个不同的概念埋下伏笔。随后,笔者继续选择了地图“欧盟扩大动态图”,同时展示制作的表格“欧盟的扩大进程”,并设问:

1.依据两则材料,指出欧盟扩大进程共有几次?

2.欧盟的核心国家是哪几个?欧盟比欧共体多哪些国家?

欧盟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或者是一个经济概念,带有很大程度的抽象性,因此使用“欧盟扩大动态图”可以使其形象化。首先,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出欧盟的扩大进程、欧盟的核心六国。其次,学生也可以看出,正是因为西欧地理环境的相似性,它们才联合成一个政治地理格局。再次,从欧共体到欧盟是带有空间扩大的过程性历史事件。以“欧盟扩大动态图”和表格“欧盟的扩大进程”很容易发现欧共体、欧盟地域方面的不同,从而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落实在对地图的分析中。

四、深挖概念:结构图示与数据证史

在上一环节,笔者把一体化进程的一个维度即“一体化的扩大”通过动态图的方式梳理清楚,如果扩大是一体化的“表”,那么深化则是它的“里”。深化之后的欧盟将会对西欧乃至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欧盟将何去何从?笔者将本课的难点和重点定为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和影响。基于如此理解,笔者选取国家主权定义[8]、欧盟机构框架图、欧元纸币、硬币图、欧元与欧盟区结构图作为桥梁,深挖欧盟概念。

在欧盟机构框架图中,可以直观看出欧盟有三大支柱:以经济领域为主的共同体支柱;共同外交和安全支柱;司法和警务合作。

笔者设置悬念,欧盟与欧共体的区别究竟是什么?之后出示“欧元纸币、硬币图”和“欧元与欧盟区结构图”设置问题:

1.货币的发行权属于什么机构?欧元应该由什么机构发行?发行欧元反映了什么现象?

2.欧元区有哪些国家?欧元区和欧盟区的空间范围一致吗?说明了什么现象?

3.综合三图,这种联合的积极性和隐患是什么?

根据欧元纸币、硬币图顺势提出货币的发行权,学生可以直接对第一个问题作答。继而第二个问题便会迎刃而解,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能够分辨欧盟与欧共体的区别在于主权的让渡,因为合作深化,在让渡主权问题上,一定会产生纠纷,欧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笔者接着出示“2007—2012年欧盟部分国家的政府债务表”和“2007—2012年欧盟和部分国家的政府债务表”:

表1 2007—2012年欧盟部分国家的政府债务表(GDP比例)单位:%

在一组数据中,引导学生发现“欧盟和欧元区的债务占GDP比例和全世界平均水平持平,甚至低于美国、日本等国的债务占GDP的比重”,为何美国、日本未出现危机,欧盟出现危机,而且有些欧盟国家如希腊竟然因为债务破产,甚至有国家要退

表2 2007—2012年欧盟和部分国家的政府债务表(GDP比重) 单位:%

出欧盟?因此,笔者设置悬念,开启学生的愤悱之心:为何同为债务国家,欧洲各国会因此出现危机?甚至有些欧盟成员国破产?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未来走向是什么?理解欧盟主权让渡的实质和隐患,从而深入理解欧盟的内涵和实质——有部分决策权的政治经济实体,完成本课难点的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和理解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注重核心概念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较好的尝试和探索。因为“任何课程的主题都应该由发展学生的基本理解能力而确定,这种能力可以通过掌握构成某一主题的基本结构的潜在原理而实现……脱离某一领域更宏观的基本结构这一背景,而传授一些特定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是低效的……理解基本原理和观念是进行相关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10]。本课的教学设计以热点事件、地图、数据为载体,尝试通过挖掘欧盟这个核心概念,呈现西欧一体化的实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框架,培养学生的思辨和理解能力。

五、提炼概念:回顾反思与启迪教学

整体来看,基于课标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这个课例以历史核心概念为抓手,用故事、数据、图片、地图等史料作支撑,引导学生认识西欧一体化,理解欧盟的现状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

历史是基于史料的解释,高中历史课程逐渐向专题化、学术化倾向靠近。备课过程中,依据笔者对专著和教材的把握,关于欧洲一体化的概念在这里引用李世安先生的说法:“欧洲一体化,从广义上说,是指迄今欧洲各国为实现和平、消除战争、发展经济而提出的欧洲联合、欧洲统一的思想及其进行的实践运动;从狭义上来讲,是指二战结束以来,由于经济重建的需要和冷战爆发的原因,西欧部分国家在美国支持下,从建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开始到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共体和欧盟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使西欧在经济上不断趋向联合,而以各国部分让渡国家主权,建立某些部门中的超国家机构为标志,带动着欧洲社会与政治逐步地、有条件地走上联合之路。”[11]本课笔者采用了狭义上的概念。

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主权让渡是一个绕不过的环节,因为欧洲一体化每一步的发展进步都伴随着国家主权让渡的进一步深化,也就是说国家权力的让渡是欧洲一体化合作的一个基础。从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签署的第一个法案开始,在其过程中就不断存在着国家主权的让渡。同时因为主权的不断让渡,欧盟国家政府必然会出现争端、危机。“主权的让渡集中体现了国家主权在面对挑战时所作出的必要回应,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加快发展趋势下,主权的让渡已是客观事实,欧洲联盟就是最典型的例证。”[12]在该环节中,笔者先后用了欧盟机构框架图、欧元纸币、硬币图以及2007—2012年欧盟部分国家的政府债务表和2007—2012年欧盟和部分国家的政府债务表等材料,将主权让渡、欧盟的概念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回顾本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过程,笔者在思想上经历了一个探究问题知识的洗练。首先,历史教学要明确定义,廓清概念。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西欧一体化是表现,是全球化的主导者,两者不是平行的关系。其次,善于运用地图,培养学生时空意识。通过空间概念,更好地了解事件的本质。西欧的一体化,能够开展离不开地缘因素。最后,课堂要厘清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本课从“王妃之死”这一事件出发,定义全球化。随后从地缘因素着手,分析“欧共体”“欧盟”两个概念的差异,扩展至主权让渡,从而由浅入深,在师生的配合中,演绎出“欧共体”“欧盟”两个概念的根本差异。

猜你喜欢

西欧全球化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全球化陷阱
西欧国家体育赛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经验及借鉴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西周分封制与西欧分封制的比较
西周分封制与西欧分封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