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植物景观设计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2021-07-15佘旦
摘要:园林设计是技术性较强的景观设计类型,植物是重要构成因素。植物景观即通过艺术化应用植物元素,利用设计环境中人工景色与天然具备的审美特征,构建具有高品质视觉效果和应用功能的风景园林景观。本文阐述了风景园林中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的必要性,总结常见的设计方法,并对其设计应用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景观设计;植物景观;风景园林;意趣;植物生长特性
在植物景观设计中,需要联合景观生态学理念,对目标区域的动植物、地形地貌以及水体等要素进行综合布局,通过景观拼块规划科学的生态系统,设置异质性审美空间。针对风景园林开展设计工作时,需要应用艺术手段,结合工程技术,通过理水、叠石和筑山等手段完善地形,設计游憩境域,打造优美环境,呈现具有审美意趣的园林空间。
1 植物景观应用
合理布局植物景观,可增强园林生气,增添活力感。植物景观可随季节变化或人工整饰改变色彩造型等,为所在区域营造不同意境氛围。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应考虑环境、地质、水文和气候等特殊要求,还应了解植物的色彩、生长特性等。植物景观在园林中并非独立应用,而是与自然因素融合互动,可联合成景,或融雾成景,或借雪抒情,或花借风势,或雨打芭蕉,这些场景是综合动态因素成就的自然景观,而且也是借助植物展现人文设计理念。在植物景观设计中,不仅应从视觉角度和实用功能角度布局景观,而且应重视融合城市文化背景、园林建设背景等文化因素,正确表达植物景观的人格化内涵[1]。
2 植物景观常用设计方法
2.1 形象法
利用植物景观完善园林景观绿化设计,进行形象法设计即对动物形象或者自然景观进行形象化模拟。应用此种方法,可使用竹木道具或铁丝材料,使用藤本花卉等植物材料建设花坛景观,或模拟浪涛,或模拟虎跃龙腾,或模拟骏马奔腾,以此增强花坛和绿篱等艺术感。
2.2 陪衬法
陪衬法,即利用自然环境与植物元素相互衬托,借势造景,将园林中的自然环境巧妙利用,融合成景。陪衬法的应用关键点在于借助园林天然要素,呈现天然、和谐的风景意趣,弱化人工设计的“匠气”。在实际设计中,如临水照花,使植物与环境融合,营造优美氛围。例如,在某园林设计中有两行围墙,依山形而建,在此区域使用常绿松柏,利用品种差异错落布局,结合环境实际修剪整饰,部分植物和围墙高度一致,部分呈现墙头悬挂之感,部分矮于围墙,还有一些植物被巧妙种植于墙头。通过此种设计,将白墙、蓝天应用为背景,使其成为植物景观的陪衬,促进景观和谐。
2.3 独特法
独特法即重点利用植物的突出特点,将其自身特色作为设计要素,改善景观环境。可应用于植物景观设计的植物种类较多元,其中一些植物外观具有特殊性。例如,白桦具有如霜如雪的树干颜色;湘妃竹枝干“泪痕”斑斑,具有独特意趣;银杏造型简洁优美,树叶具有皱褶感;龙须柳枝条屈曲;地柏天然伏地而生,而龙柏则挺拔高大。利用上述植物的独特性设计不同景观,植物元素组合搭配,构建和合树或连理枝等景观,可增添园林意趣,丰富艺术韵味。
2.4 回春法
所谓回春法,即利用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借助其季节特点等设计动态景观,使园林景观富于变化性。常规花木通常随着四季变化开花结果。春天繁花盛开,夏季绿意盎然,秋天枫叶染霜,冬天松落雪顶。借助季节变化布局植物,还可根据植物特性进行回春培植,营造回春景观。紫荆等植物属于春季早开花种,可在其开花前环割处理枝干,加速分化花芽,也可在刚入秋时将叶片全部摘除同时追施氮肥,经过此种处理可使其于小阳春时节发芽,出现二次花景。调节光照和温度条件可控制茶花等植物在预期时节开花,改善景观效果[2]。
3 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3.1 因地制宜,保证景观长效性
在设计中,应用素材主要为乔木、灌木和花草等植物,以植物本身形态为基础,利用其线条和色彩等特点,利用生态因子特性,展现植物美感,融合环境,协调整体景观。此类设计应兼顾艺术性和科学性,保证二者协调统一,进而创造具有审美意趣、特定意境、使用功能的园林艺术空间。在开始设计前,不仅应全面掌握设计环境,即园林基本情况和植物景观设计要求,还应对植物生态特点具有相应了解,保证植物景观可长期存续而非仅在建设初期“昙花一现”。为此,在使用植物元素时,应明确适合植物优质存活的生态环境,对植物元素的综合观赏价值具有客观认知,还应了解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和环境之间存在的互动效应。
3.2 繁简适宜,提升综合美观度
设计过程中,应利用植物凸显园林艺术感,增强景观层次感,同时还可对地形地貌和建设物等硬质景观加以软化处理,体现其实用性。分析当前植物景观设计,常见问题是设计艺术性、科学性较低,后期植物养护不到位,影响设计效果体现,所用植物种类单一,在园林设计中过度强调建筑,而未对植物景观加以重视。此外,设计中应对相关元素进行艺术化增减,而在实际设计中,部分设计师为追求视觉效果,过度使用植物色块,导致色彩繁乱,反而失去应用美感和意境。植物是特殊的设计元素,许多景观设计只适用于制定区域,对于此类地域性景观,应对其形成过程全面了解,还应明确其演变规律,以自然规律为依据开展设计工作。适当增减元素,促进繁简适度,避免景观过于单调或杂乱。
3.3 色彩布局,体现氛围和谐感
植物色彩变化丰富,不同色彩营造差异化格调。在布局植物时应结合色彩特性,明确区域设计氛围要求。红枫属于暖色调景观元素,主要用于营造温暖热情的氛围,想要营造奔放或愉悦的场景氛围时可设计阳光草坪,并使用黄色系花卉植物加以点缀。想要凸显肃穆庄重的园林氛围时,应优先选择冷色调植物,例如蓝紫色花卉,铁线兰、矢车菊和鼠尾草等都是较好的选择,使用这些植物有利于构建宁静悠远之感的景观氛围。使用大量红色植物可突出热烈氛围,而绿色块大量使用可营造生机盎然之感。除大色块外,花、果色彩也可作为点缀,增添意趣。
3.4 形态整饰,丰富视觉层次感
植物具有天然生长形态,从形状上划分,常见植物有垂枝形(如绦柳、垂直碧桃等)、伞形植物(如三尖杉、合欢树等)。此外,有些植物天然呈现为圆柱形,有些则为纺锤形或尖塔形,还有些植物形状可自然生长,呈现自由形态。有些植物虽然在自然生长时无明显的几何形状,但其枝叶等可整饰度较高,例如珊瑚树、小叶女贞、栀子花和月桂树等。植物形态影响景观氛围,伞形植物给人以轻盈舒展之感,球形植物更具亲切感,垂枝形营造轻松舒畅氛围,而尖塔形产生稳定向上的氛围。应用于景观园林时,私人庭院设计多采用桩景设计,主景以飘逸植物应用居多。公共空间例如城市公园倾向于高大乔木应用,常用树阵设计[3]。
3.5 元素融合,展现宏观设计感
植物和环境不可剥离,环境是天然的设计元素,在运用植物元素时应重视元素间巧妙融合。利用植物构建空间环境时,应从空间性质出发控制边界感,科学配置植物,从方向性、隐蔽性等层面予以把握。植物季节相性应和氛围协调,合理利用植物的时间感,还可利用不用时段的光影变化等。植物自身通常不会发生,但与风、雨等自然现象发生碰撞时会产生声响,可通过设计促进景观与环境互动,利用植物气味和自然因素增强景观生动感。在设计时应结合植物枝叶质感,将听觉效果融入景观设计中。许多植物具有芳香气味,利用气味可使景观更具灵动性,产生情景交融的效果。
4 结论
植物景观设计是完善园林景观的重要环节,其设计水平与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和实用功能密切相关。在设计环节应以环境特点和植物生态特点为基础,科学利用其审美元素,提升色彩、形态等应用科学性,做到繁简适度,应保证景观可通过维护长期存续,增强景观宏观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千瑜.低碳理念下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21,47(10):159-161.
[2]崔闺萌,翟付顺.生态智慧园林理念在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08):85-86.
[3]王强.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的设计研究[J].居业,2021(02):30-31.
作者简介:
佘旦(1985.11.21——),湖南长沙人,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职称:风景园林中级工程师。
(湖南嘉原景觀建设有限公司 湖南 长沙 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