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的逻辑框架、应然向度与战略抉择

2021-07-15杨勇商译彤康欢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6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新时代高职院校

杨勇 商译彤 康欢

[摘要]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是新时代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高职院校经过从“扩张”到“提质”、从“示范”到“双高”、从“层次”到“类型”的发展历程,新时代下以建设“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为逻辑取向。以服务升级,智慧化建设;开放共享,融合化发展;学以成人,人本化办学;价值生成,精准化组群为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为应然向度。高职院校应激发内生动力,以文化引领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建立综合驱动,多元主体形成产教共同体;凝聚发展合力,以高水平专业群触发集聚效应;搭建技术支持,创设智慧育人环境;启动强基工程,优化“双师型”教师结构。

[关键词]新时代;“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逻辑框架

[作者简介]杨勇(1982- ),男,河南郑州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商译彤(1993- ),女,河北衡水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康欢(1995- ),女,陕西榆林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DFA180311,项目主持人:齐旭高)、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效率陷阱及其福利成本研究”(项目编号:15YJC790131)和2020年度天津市教育工作重点调研课题项目“基于学生视角的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路径改进研究”(项目编号:JYDY-20201033,项目主持人:杨勇)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2-0048-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项工作都要有新气象,各方面工作都要有新作为。”新时代下高职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矛盾随之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高质量职业教育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高职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平衡这一矛盾,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创新高职教育中国模式,促进院校发展提质升级,2019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输出适配高端產业与产业高端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肩负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服务国家大政方针、区域经济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因此,新时代下聚焦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对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的逻辑框架

(一)纵向逻辑:高职院校发展历程

1.从“扩张”到“提质”:耦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历史逻辑。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最为密切。伴随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旨在推进职业大学的建设与改革。随着经济增长向集中式转变,1999年《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出台,高职规模迅速扩张,模式高效优化,办学规模与招生人数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适应经济全球化,适切产业结构调整,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高职教育进而全面转向注重内涵发展的提质期。2017年,我国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迎来新常态,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向高职院校提出一系列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任务。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与“双高计划”开启了高职院校提质升级的新征程,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有机衔接,服务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2.从“示范”到“双高”:契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实践逻辑。高职院校建设经历了“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高水平院校”四个重要发展阶段。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提出重点建设100 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该方案于2006年正式启动,随后下发实施工作通知,同步出台配套的改革发展意见与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100所示范院校整体验收完成,带动了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0年,为支持与推进“示范校”建设,《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发布,提出在100所“示范校”的基础上,新增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周期为3年,于2015年验收完成。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提出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一系列项目与任务,鼓励地方建立优质高职院校。2019年,认定“优质校”200所。同年“双高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及专业群,每5年为一周期,集中力量建50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的同时增强高职院校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与吸引力。

3.从“层次”到“类型”:符合人才质量升级的价值逻辑。1996年与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相继颁布实施,明确了高职院校地位与属性,随后“三改一补”和“三教统筹”政策实施,高职院校数量扩张,但缺乏高职特色模式与经验,被认定为一种层次,类属于高等教育。2019年,《方案》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经历了输出文化水平与普教相当的人才、应用性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三个发展阶段。新时代下数字经济方兴未艾,智慧社会建设、信息科技快速发展、自主创新产业需求、质量优先产品导向、自动一体生产场景等引发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升级。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高素质、高标准、高水平的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二)横向逻辑: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取向

1.引领改革:以点带面,形成“圈层效应”。“引领改革”是指在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中高水平院校可以起到示范、引领与辐射的作用,在同类型高职院校中形成“圈层效应”。积极总结高水平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与发展规律,坚持开拓创新、追求卓越、打造精品,办学质量升级,从而下好职业教育这“一盘大棋”,突破“模仿普教、追赶高教”的藩篱。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以质量提升为逻辑主线,重修制度标准,明确办学定位,创新管理服务,调适专业布局。

2.支撑发展:服务发展,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社会功能。高职教育直接服务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重点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其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至关重要。新时代下,新产业、新思想、新工艺不断涌现,新业态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深入,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快速发展。高职教育要将办学定位高移,以引领改革、驱动发展为目标,形成支撑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职业教育新形态。领跑产业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服务“一带一路”、脱贫攻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国家大政方针。

3.中国特色:立足本土,形成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要扎根华夏大地,聚焦中国国情,针对中国问题,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探索一套适合中国、发展中国、成就中国的高职教育特色办学模式。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应瞄准矛盾变化,以“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为导向,开阔视野,提高站位。

4.世界水平:彰显实力,把握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主动权。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推动现代化高职教育发展、提高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地位的重要契机。面向国际,彰显大国实力,为世界提供可行性较强的高职高水平办学的中国方案。“引进来”与“走出去”双措并举,学习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同时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充分展现大国担当,增强高职院校之间的洽谈与协商,深化“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国际化职业教育品牌建设。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的应然向度

高职教育作为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与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教育类型,目前还存在吸引力不够强、认可度不够高、类型特色不够突出等问题。高职院校应在新时代下实施高水平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服务升级:智慧化建设

新时代下智慧社会发展迅猛,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科技与信息技术快速迭代,数字經济成为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为更好地服务智慧社会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供给适切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造智慧育人环境是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的发展的关键抉择。

高职院校智慧化建设应从三个层面着手:宏观层面上,高职院校智慧化建设应促进高职院校服务国家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发展。近年来新业态、新技术与新工艺催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原有的工作形态、生产模式与人才需求发生根本转向,但行企现代化、一体化、数字化的生产场景与高职传统、陈旧、简单的教学环境有较大差距。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应高度还原企业智能化生产环境,校企协同打造创新实践平台,促进数字型、创新型、知识型人才培养。中观层面上,智能化建设应推动高职院校发展提质升级,打造智能化管理环境,充分开发数字资源,服务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学习生活,提升学校管理效率,促进校园管理信息化。微观层面上,智能化建设应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落脚点,搭建智能化教学载体,拓展育人时空,创设虚拟仿真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精准化学习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

(二)开放共享:融合化发展

高职院校应在新模式、大思路、宽视野下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助力产业与教育融合化、系统化、协同化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产教融合的最终诉求,所以应以解决人才供需脱节问题为切入点,将掣肘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要素进行深度分析,制订行之有效的战略方案。

将五大关键要素有机融合,达成战略愿景融合、治理体制融合、育人体系融合、精神文化融合与利益驱动融合。战略愿景融合是产教融合的原动力,产教融合的首要任务是二者达成愿景共识,协同制订战略方案,从而形成育人合力,推动“命运共同体”健康可持续发展。治理体制融合应明确多元育人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打破传统高职院校由政府主导的壁垒,实现高职管理目标、理念与行动的统一。育人体系融合为输出人才质量提供保障,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汇聚多元主体优势,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通,制定跨学科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使人才输出适配需求侧要求。精神文化融合是产教融合的核心纽带,促进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渗、互浸与互融,从而激发产教融合活力,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注入文化力量。利益驱动融合促进产教实现效益共享,在技术创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搭建合作平台,为产教深度融合注入动能。

(三)学以成人:人本化办学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新时代下高职人才培养应紧紧围绕“九个坚持”,以十大育人体系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注重以人为本,由强调输出人才的应用性、职业性与高技能向培养德技兼修、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嬗变。

深入推进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职应重点把握三个着力点。第一,制度先行,将立德树人贯穿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将高素质人才培养摆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心位置,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全员、贯穿全程、全面深入,完善体制机制建构。第二,师德引领,整体提升“双师型”教师思想政治综合素质与能力,强化育人之基。制定新时代人民满意的高职教师新标准,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政治信仰与行动自觉,做好学生成才成人的“引路人”。第三,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成长规律与学习需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塑造人格,培养个性,激发人才质量内部提升效能。

(四)价值生成:精准化组群

“双高计划”明确提出,“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从而实现“双高计划”战略目标的首要任务是专业组群。高职院校专业群应精准服务国家战略,对接产业、岗位与社会需求,积极调适专业布局、优化组群结构、促进体制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完善治理体系,最大化地发挥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价值。

高职院校精准化组群要突出前瞻性、创新性、指向性与特色性。前瞻性是指专业群建设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趋势适度超前地设置专业,瞄准国家政策导向与科技前沿,保障重点发展产业与项目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数量与质量,消解人才链滞后产业链的现实困境。创新性是指专业组群应在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向引领者的角色嬗变,引领时代发展,在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流程创新等方面充分释放活力。指向性是指凝聚传统专业单元,集中配置资源,从而形成合力,指向同一发展目标。特色性是指专业组群要精准服务区域发展建设,即充分结合区域内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企业经营需求与院校特色设置专业,并在自身优势专业的基础上,凝聚合力、打造精品、形成特色,充分发挥专业组群价值。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的战略抉择

高职院校实施高水平建设,应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内涵建设,以质量提升为核心。

(一)铸魂育人:激发内生动力,以文化引领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高职院校是文化属性鲜明的教育组织,所以其发展前景与自身办学文化紧密相关。新时代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于加强院校文化建设,形成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铸造引领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核。在文化引领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坚持。

第一,高职院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文化建设紧跟国家对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方针,把握职业教育在发展中的关键契机,明晰自身肩负的使命,提升大局意识与担当意识,以服务国家发展与提升国家竞争力为导向,夯实办学文化根基。第二,高职院校坚持培植特色文化,凸显类型教育定位。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打破“千校一面”的桎梏,基于类型教育的价值定位,结合院校自身办学历史、价值定位、特色专业,形成院校自身特色的文化生态。第三,高职院校坚持办学文化的守正创新,将校园传统文化与企业多元文化有机融合,传承文化价值较高的管理模式、行业理念与精神,充分借助现代化的文化传播载体,实现文化延展、丰富与创新。第四,高职院校坚持文化育人,落实立德树人,重构高职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政治取向、职业导向与发展方向,培养德技兼修、知行合一的“大国工匠”,提升育人实效性。

(二)功能重塑:建立综合驱动、多元主体产教共同体

我国职业教育将在未来的5到10年完成从政府主导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建立综合驱动,重塑高职教育调节、发展、育人、创新等功能,实现高职教育综合服务能力强化。“政行校企”多元主体形成产教共同体,这一过程中以愿景目标为导向,以精神文化为纽带,以互惠共赢为驱动,以协同育人为载体,形成有机融合、共生共荣、互惠互利的产教共同体。

第一,产教共同体重塑高职教育调节功能。《方案》提出,“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在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过程中,可重塑高职教育对就业的调节功能,校企协同设置专业、课程与实践活动,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供需平衡,消除“人口红利”消逝后高职输出的人才标准与企业要求不匹配的障碍。第二,产教共同体重塑高职教育推动区域发展功能。高职教育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政府要结合区域产业集群特点,出台针对性较强的政策与制度,制定区域内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战略规划,使人才输出标准适切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第三,产教共同体重塑高职育人功能。多元主体形成跨学科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强化一专多能,提升人才专业性、职业性与复合性,满足人才终身发展需求。

(三)提质增效:凝聚发展合力,以高水平专业群触发集聚效应

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组群逻辑,在新时代下以满足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需要、服务经济建设、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依据,兼顾专业群组群的前瞻性、创新性、指向性与特色性,聚焦关键领域与前沿问题,以高水平专业群牵引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第一,多元主体凝聚合力,协同搭建专业组群顶层设计。院校与企业结合自身特点,遵从专业群发展规律,依托优势专业重构专业群体系,使专业群成为产教互通的桥梁。第二,鼓励校企协同开发新专业、升级传统专业、优化特色专业。第三,根据专业群设置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载体,使专业群组成精准对接产业、岗位、职位需求,从而触发聚集效应,实现效益集成。合理配置管理资源与教学资源,将专业群内资源进行重组,有效整合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并根据行业、产业、学生需求进行分配,使专业群的育人与服务功能最大化地得以发挥。健全专业群评价与保障体系,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依据,引入“第三方”评审机构,使专业群考评工作公正透明,并建立动态反馈调整机制,对专业群设置不规范、不合理的部分及时予以调节与纠偏。

(四)科技赋能:搭建技术支持,创设智慧育人环境

新时代下打造高职教育智慧育人新生态,多元主体协同创设开放共享的智慧育人环境,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为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赋能。高职院校引入新产品、新工艺与新技术,搭建技术技能创新实践环境、智能化生产体验环境与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智慧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真实情景模拟、精准路向推荐、智慧育人管理等个性化服务。

第一,技术技能创新实践环境将“教研创”等多功能集合,结合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展实训实践教学,实践环境为技能实训、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科技研发、创新创业项目等提供技术技能创新服务。第二,智能化生产体验环境,主要是企业将数字智能化生产环境引入教育教学中,给予学生体验智能生产环境与高端操作流程的机会,使学生提前适应数字化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在复杂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参与实际的项目,丰富学习体验,实现知识的迁移。第三,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数字媒体资源,搭载学习数据库,记录学生个人信息、学习情况与参与相关项目情况等,充分开发线上教学资源,以信息技术化教学资源为支撑,引入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线上课程。加强数字化教材建设,开发立体化、虚拟化、动态化教材,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系统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匹配教学资源,从而整体提升办学水平与育人质量。

(五)德技兼修:启动强基工程,优化“双师型”教师结构

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育人之基、立校之本与发展之魂。啟动强基工程,优化“双师型”教师组成结构、素质结构与能力结构,坚持聘引并重、引培并举、专兼混编、育训结合、德技兼修,打造工匠之师队伍。

第一,优化“双师型”教师团队组成结构,健全管理制度与保障机制,完善梯队建设,扩充层次、类型与数量,制定严格的选拔、考核、晋升机制。精准引进技能大师、企业带头人、技术骨干等引领“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内部培训力度,锤炼教师技术技能。第二,引导教师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注重师德师风建设,选树师德先进,将立德树人作为“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根本所在,使教师在新时代下切实做到担当作为、不负使命、以身作则。第三,强化教师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数字教学能力、研究创造能力、“课程思政”能力、服务企业能力,实现高水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国际化的愿景。

[参考文献]

[1]秦琼,江欢,金维才.从“示范性”到“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政策变迁的多源流考察[J].教育与职业,2020(10):5-12.

[2]张鹏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育人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14):68-71.

[3]杨勇,商译彤.“双高计划”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向度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16):6-11.

[4]周丙洋,王子龙.“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内涵重构与战略抉择[J].高校教育管理,2020(3):30-40.

[5]侯浩翔.智能时代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转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9(6):21-28.

(栏目编辑:孙苹  杨虹)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新时代高职院校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