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本科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演进理路与发展逻辑

2021-07-15赵晓东张磊陈立民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适应性

赵晓东 张磊 陈立民

[摘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审视并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本科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分析,梳理政策理路,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新发展格局对本科职业教育提出新需求、新理念和新模式。面向国家技能形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技能型人力资本增值层面研究本科职业教育适应性,审视本科职业教育“探索起步—实践调整—资源整合—体系健全”的发展演进历程,从顶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策略等维度探究发展逻辑路径。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本科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逻辑

[作者简介]赵晓东(1974- ),男,黑龙江海伦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张磊(1981- ),男,河北邢臺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河北  邢台  054000)陈立民(1982- ),女,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河北  邢台  054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D2021098,项目主持人:赵晓东)和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中国智造下1+X协同促进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绩效研究”(项目编号:20YJC880122,项目主持人:张磊)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2-0027-0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统筹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标志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背景及驱动因素发生了变化。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基于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背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尽快明确自身发展定位,明晰其作为类型教育的实施路径。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同年12月,教育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涵盖本科职业教育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职教20条”和《征求意见稿》分别从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两个方面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提供了保障。不论是满足新发展格局的客观需要,还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均需要刻不容缓地探索和推进本科职业教育。因此,亟须深入分析新发展格局下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的适应性,并审视政策演变,进而提出本科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逻辑。

一、新发展格局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分析

(一)新发展格局下本科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之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四五”规划指出,“畅通国内大循环,持续扩大教育服务供给,推动供需协调匹配”①。新发展格局给本科职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1.新发展格局对本科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增值赋能新需求。新发展格局下,本科职业教育在促进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等经济循环堵点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急需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一方面,迫切需要持续输送高技能人才,提供高质量创新支持,高效率引领和创造社会新需求,促进实现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迫切需要重塑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开放交流,助力国内国外双循环。

2.新发展格局对本科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全民终身教育新理念。新发展格局从投资外贸拉动转向内生、创新驱动,意味着社会公共资源将优先投入国家战略关键性和民生基础性领域,教育投入则注重全面终身发展的价值回报。本科职业教育是从以学龄人口为主体走向全民终身学习的核心载体,其新发展理念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通过“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会培训”等方式构建全覆盖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实现终身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成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关键教育选择。

3.新发展格局对本科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服务经济社会新模式。本科职业教育跨越教育、创新和经济三个领域。新发展格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技术技能人才和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促使本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必须突破“天花板”,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新模式。一是要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布局;二是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师资水平,培养专业型、创新型、复合型等高技能人才;三是产教融合、政产学研创合作要实现高层次发展,不断适应和满足新发展格局需要。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分析

新发展格局对本科职业教育提出新挑战,而本科职业教育应给予适应性价值回应。在国家技能形成的制度模式层面,提升高技能供给的均衡适应性;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层面,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适应性;在治理能力现代化层面,加强提质培优的效能与品牌适应性;在技能型人力资本增值层面,优化人才生态链的匹配适应性。

1.提升高技能供给均衡的适应性。技能具有经济价值,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与就业人员占比不足6%,高级技工求人倍率达到2以上,现有职业教育技能供给仍然不够充分,职业教育层次提升、高等教育类型调整较为紧迫。本科职业教育在以下两个层面能够满足新发展格局下的高技能均衡发展。一是提供高技能人才技能形成生涯体系。在个人学历诉求层面和高技能水平提升层面,促进技能型人才的高技能形成,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二是提供多元化高技能形成体系。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创新创业技能和通用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不断壮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

2.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适应性。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的产业结构处于调整优化期。职业教育通过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注入创新要素。作为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本科职业教育,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一方面,本科职业教育动态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群建设、课程教材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实时需求,从而培养出针对性更强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本科职业教育拉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产教融合、产学研深度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满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升级发展的价值需求,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3.加强提质培优的效能与品牌适应性。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推进本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构建本科职业教育多主体治理体系,探索稳定、规范的分权治理模式,释放地方创新活力。其次,明确政府的宏观统筹责任,鼓励基层首创精神,激发学校改革活力,重视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完善。以职业教育关键短板为导向,提高本科职业教育质量品牌适应性。本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生态重塑的应然产物,一方面要优化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围绕产业促进其供给侧结构改革;另一方面要持续供给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领带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4.优化人才生态链的匹配适应性。人才生态链的形成包含“经济、生态和自我完善与发展”三大动因。其一,经济动因推动本科职业教育适应新发展格局新需求。本科职业教育强调职业能力和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人才生态链“人才和知识再生产”的需求。其二,生态动因推动本科职业教育面对新挑战。本科职业教育更有利于建立强有力的人才种群凝聚核。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技能人才的就业生态直接取决于本科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其三,自我完善与发展动因推动本科职业教育增强高技能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升级的适应性。本科职业技术教育补充了相关人才种群,并推动专科层次技能人才向社会上层流动,实现人力资本结构优化。

二、新发展格局下本科职业教育的演进理路

职业教育高等化和高等教育职业化是2020年我国教育界的热词,也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成为政府和业界继续关注的热点。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探索起步、实践调整、资源整合、体系健全四个时期,其业态发展逐渐成熟,政策之窗不断开启。

(一)探索起步期

1980年金陵职业大学创建,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起点。自此形成了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并行的独特的教育类型,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格局。在探索起步阶段,以金陵职业大学(1981年)、常州工业技术学院(1981年)、江南大学(1986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987年)、苏州职业大学(1988年)等为代表,这些学校都位于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较早受到国外新思潮影响,并且这些地区具有对劳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随后,江汉大学、鹭江职业大学、成都大学等院校开展了聯合培养高职本科生的试点工作。1998 年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校扩招政策,出现了一轮升本热潮,正式开启了我国探索本科职业教育的道路。

(二)实践调整期

1999年教育部发布“专升本”政策,国家开始鼓励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种联合办学从联办本科专业教育切入。参与试点的院校有北京联合大学、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惠州大学、江汉大学、广州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

2006年之后“专升本”名额数缩至“5%”以内,红极一时的“专升本”进入冷却调整期。但事实上不论是学生“专升本”,还是学校之间的合作办学模式,都只能勉强算是本科职业教育的雏形,因其人才培养还停留在专科层次上。这种模式的出现,一是为了解决“职业教育”的“断头”问题,二是为了给学生个人发展提供上升途径。然而,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之间的鸿沟依旧无法逾越,能够升本的优秀毕业生只能被迫进入普通高等教育继续深造,职业教育本身的高层次教育目标并没有实现。

(三)资源整合期

2011年,教育部职成司发布新文件提出“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②,正式提出通过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同年,河北省内4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3所普通本科学校,通过联合办学形式试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其中,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北科技大学联合办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大学联合办学。这种联办模式为其他院校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模式。

自此后到2014年、2015年两年内接连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三个重要文件,本科职业教育进入国家宏观战略发展,开始了政策设计并逐步落到实践。“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达到一定规模,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③“引导一批地方性、行业性和民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④本科职业教育设立的政策文件从呼之欲出到层出不穷,代表了国家对本科职业教育的重视,代表了地方对本科职业教育的需求,代表了院校和学生对本科职业教育的企盼。

(四)体系健全期

2018年12月,教育部致函明确15所专科职业学院升格,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19年6月6日,1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正式更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20年1月19日,教育部发函公布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等6所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5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首次提出“可探索统筹省内高职高专教育资源合并转设”。此后的8个月时间里,又有4所高职院校符合转设条件与本科独立学院合并升格为职业技术大学。目前的25所本科试点院校遍布全国18个省份,其中河北省、山东省最多,各有3所。

至此,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了本科层面的通路,变得更加健全和完善,系统推进了高职教育迭代升级,本科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三、新发展格局下本科职业教育发展逻辑

新发展格局催生本科职业教育增值赋能新需求、全民终身教育新理念和服务经济社会新模式,要在国家技能形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技能型人力资本增值等层面分析本科职业教育适应性,同时鉴于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演进理路,在国家顶层设计、人才培养定位和实施策略等方面提出我国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架构。

(一)新发展格局下本科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2021年开年,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这个“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破解了” ⑤。开启对本科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对于扩大本科职业教育机构数量、确立准入资格、促进学生升学就业等都具有深远影响。

1.本科职业教育类型体系的类型化与体系化构建 。一是本科职业教育的类型化构建,应坚持职业属性的类型化办学逻辑。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知识型人才,职业教育偏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应该包含不同类型和层级的院校,以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有效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促进高等教育类型、规模的成熟和发展。二是本科职业教育的体系化构建,应着力完善学分互认的“立交桥”系统。普通高等教育中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前后衔接,与国际标准持平,而职业教育体系目前还未能完整、科学地呈现,应着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立交桥”体制机制,通过学分互认实现不同学历层次的受教育者具有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促进受教育者在社会分层中的向上流动。

2.本科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构建。在升格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4种主体结构,形成多元主体并存的发展样态。首先,在本科职业教育的样态结构中,推进地方专科院校转型升本的持续路径与激励机制。出台相关政策使一批具备应用性较强的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能够补齐本科职业教育短板,延伸本科职业教育发展链条。其次,在本科职业教育的样态结构中,进一步释放合并转设升本的政策红利。对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提供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确定有办学优势的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合并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布局和发展。2020年底河北省转设合并升本的5所院校均属于此类模式。最后,在本科职业教育的样态结构中,不断发挥民办高校优势,完善民办本科职业教育体系。民办本科职业教育举措的提出将进一步激发和提高民办高校市场活力和产业服务能力,提升民办职业教育层次。

3.本科职业教育招考制度的多渠道构建。首先,明确本科职业教育招考的有利局面。目前,我国实现的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升本政策,既顺利解决了困扰当前此类院校招生难、就业率偏低、优秀毕业生无法升入高层次职业院校的出路问题,又适时地给出了使我国职业教育层级结构更加合理的最优举措。其次,审视本科试点院校的现有形势。本科试点院校要进一步改革现有本科教育招生模式,给予中、高职学校毕业生更多的選择权,努力招收具有一定兴趣和基础的对口生源。同时在招生政策方面,应大幅度增加本科职业教育的招生比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本科职业教育需求。最后,建立本科职教配套的招考评价机制。延续高职招生专业归类对口报考制度,在此基础上择优录取升入本科深造。推进本科职业技术大学单独招生体制,增加单独招生的比例,筛选前期已具备一定职业素养的高质量生源,储备本科层次特长人才。

4.本科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多向性构建。建立本科职业教育的学位授予体系是保证今后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要素。首先,应突破我国学士学位制度目前的短板。潘懋元先生提倡构建“多科性或单科性职业技术性或技能型专科学校或学院”⑥,本科职业教育需要通过学位授予来实现高职层次的上移。其次,借鉴国外学士学位制度的先进经验,如德国的准学士学位、英国的基础学位、美国的副学士学位等,促进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规范发展,提高我国本科职业教育学位制的国际影响力。最后,构建纵横畅通的学士学位制度。纵向是指搭建起本科职业教育学士学位与高职专科生“工士”副学士学位的授予与连通。横向是指本科职业教育学士学位加强与其他类型学位如普通本科学士学位的衔接,授予标准应凸显技术应用与职业发展,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广阔多样的发展空间。

(二)新发展格局下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1.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定位于技术技能人才链条的高端层次。面对新发展格局、产业升级、新技术新业态的变革,本科职业教育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首先,本科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要兼具完备的专业知识和可迁移的技术技能,能够适应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注重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熟悉所在行业的发展业态,且有更大的跨岗位工作能力和发展后劲。其次,本科职业教育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学生有关跨岗位或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以及适应不同岗位,胜任任何职业或岗位必备的现场协调和沟通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实际操作等能力,完善学生作为复合型人才的职业素养。最后,本科职业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既能够基于基础理论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又能够完成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改良优化生产工艺。

2.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应动态匹配行业企业需求。本科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是将来工作在工程和生产一线的现场工程师或技术师,能够有效解决生产现场的技术问题,并且协调研发设计、规划决策与产品生产、生产服务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面对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在理论储备和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能够对工作知识和工作过程的思路进行改良、重建与优化,最终推动产品、工艺和生产效率不断升级。另一方面,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应有涉及生产设备、生产流程、生产管理和产品销售技术的应用能力。本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高效率地发现和解决生产系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安全问题和各类故障;能够对生产工艺和流程进行优化调整,对基层员工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能够针对产品销售环节的反馈意见,对生产产品和技术进行不断优化调整,从而实现不同领域知识融合。

(三)新发展格局下本科职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1.面向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构建。区别于普通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要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专业建设为主要媒介,满足新发展格局下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转型升级诉求。首先,基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专业设置应兼具实践服务性和发展前瞻性,既能服务于产业发展,又能引领产业科技创新。其次,专业群打造要注重人本导向,夯实本科职业教育建设质量和发展效能,培养一专多能、专创融合发展的高技能人才,解决供需错位。再次,专业群建设应保持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动态匹配机制,深度发挥政校企行协同作用,杜绝专业群建设按学科知识体系分类。最后,在新发展格局下,应从我国新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基于产教深度融合,探索开展“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

2.培育与引进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当前,本科职业教育师资难以适应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师资需求。首先,激励与考核并重,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建立教学岗、教学科研岗、科研岗、教辅岗和行政岗相结合的岗位制度。根据岗位设定,构建聘任任务、岗位晋级和学校发展目标相结合的分类分层评价考核机制,从专业建设、教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与考核体系。其次,培训与实践并重,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实践和生产服务多维能力。建立多元、全面的教师能力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综合理论能力;积极开拓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采用“学校+基地+企业”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最后,引进与聘任相结合,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要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引进博士、教授等高学历、高职称的学术型人才;同时,要根据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积极聘任高技能人才、企业领军人才、大国工匠、技能大师和客座教授,打造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3.政产学研创深度融合的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角色定位。新发展格局下,本科职业教育要重塑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价值与发展理念,科学研究应注重知识与技术的应用与实践研究,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社会服务,打造“共建、共研、共创、共生、共荣”的政产学研创生态体系。一是拓展合作机制和方式。以服务产业升级为目标,挖掘多方利益交汇点,通过共建生态产业园、技术服务站、校企研发机构等形式拓展合作方式。二是加强合作研究。以产业共性技术难题项目、联合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转化项目、企业合作研发项目等系列合作项目为依托,开展政产学研创合作模式下的应用技术研究,提升服务社会贡献度。三是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基于三螺旋理论,发挥政府引导与激励功能,建设传统科技计划类和校企合作类产学研创协同创新中心,形成政产学研创紧密合作的科研平台运作模式。

4.高水平本科职业教育办学评价标准的建构。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满足新发展格局的发展需求,应建立本科职业教育办学及评价标准。一方面,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为原则,在满足大学本科院校基本设置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办学目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办学规范的设立应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具备本科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培养能力,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另一方面,构建应用导向的本科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专业型、创新型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社会服务等多维度构建。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考核培养定位、实践实习、专创融合等方面的内容;产教融合方面,要加大校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徒制与订单班等方面的评价比重;社会服务方面,要注重科研平台建设、应用型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考核评价。

[注释]

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Z].2021-03-23.

②教育部职成司.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1-08-30.

③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2014-06-16.

④方泽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概念、发展动力与改革突破[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3):18-23.

⑤陈子季.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陈子季:职业本科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抓住了职业教育的两根“棋筋”[EB/OL].http://www.rmzxb.com.cn/c/2021-01-31/2775173.shtml.2021-01-31.

⑥潘懋元.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刍议[J].教育研究,2005(5):28.

[参考文献]

[1]关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国际经验与我国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3):52-59.

[2]葛扬,尹紫翔.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分析[J].经济问题,2021(4):1-6.

[3]黄梅,吴国蔚.人才生态链的形成机理及对人才结构优化的作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9(11):189-191.

[4]李贤彬.论高职本科教育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J].职教论坛, 2015(12):37-42.

[5]李玉赋.新的使命和担当——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解读[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7:78-81.

[6]刘国瑞.新发展格局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1):25-32.

[7]任占营.新时代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的关键问题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53-57.

[8]李心萍.我国高级技工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已达2:1[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9/0305/c1053-30

958239.html.

[9]石伟平,兰金林,刘笑天.類型化改革背景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2):99-104.

[10]王昌林.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J].旗帜,2020(11):18-20.

[11]王亚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审视、学理逻辑及制度建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2):59-66.

[12]王扬南.新时代新要求、新目标新行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迈入新阶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5-8.

[13]宗诚,聂伟.试论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37-141.

[14]Becker G S.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theoretical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5):9-49.

(栏目编辑:孙苹)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适应性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杂交中稻新品种展示结果分析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