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壁画不同时期牛形象的绘画风格探究

2021-07-15李博

锦绣·上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野牛头牛莫高窟

李博

摘要:艺术随着人类的文明产生而产生,它是人类文明活动的展现,也是人类对美的认知与追求。在生活方式极其简单,社会的组成方式比较粗糙的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的地方就已经出现了动物绘画,动物绘画中“牛的形象”也是一直陪伴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伙伴。敦煌莫高窟有着45000多平米的壁画,其中各种样式,各种题材数不胜数,正值牛年之际笔者翻阅相关资料从中整理出敦煌壁画中牛的形象。通过文献查找发现对敦煌壁画中牛的形象特点研究比较零碎,希望读者通过对本文的阅读对于敦煌壁画中的牛形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远至封建社会,近至当今生活,牛都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役畜,勤勉耕耘,助臂农事,是无可厚非的农耕主力。加之牛性格宽和,执着笃定,能够无怨无悔为人服务,和其他动物和睦相处,被广泛赞颂。本文通过挑选出的十一副绘有牛形象的壁画分别从肢体、笔法、色彩等方面对敦煌壁画中的牛做出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敦煌壁画中的牛形象相比于中原纸本更加简洁大方,注意力不在局部细节的刻画,而在整体轮廓的高度概括,以线条勾勒整体形象以及勾勒线条后色彩平铺为主。艺术表达方式趋向夸张。

一、研究背景

(一)有关牛的神话故事

早在原始时代,人类就有将牛作为信仰以及图腾的习俗,中国古代典籍《山海经》中就有人面牛身的神圣形象,苗族、布依族等众多民族都有过牛崇拜;印度的《吠陀》就将牛视为神灵;古埃及氏族也是严谨杀牛,认为这是他们各氏族祖先的亲戚;南非也有许多氏族以牛为图腾。

中外各族神话中,牛屡次扮演者重要角色,在汉族的传说中,混沌初分时,先有老鼠咬开了天,后有牛辟出了地,然后才有人与万物,在纳西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及哈尼族中,均有神牛创世的神话。

也有神话故事流传,牛本事玉帝的神将,后来在去人间播撒草种的任务中由于将玉帝“走三部撒一把草种”的旨意误记为“走一步撒三把草种”而被罚到人间吃草,并且还要帮助农民种地干活。由于牛在人间任劳任怨,后赢得人们的尊重。

(二)世界美术史中的牛

南宋陈旉所著的《农书》中指出:“农者,天下之大本,衣食财用之所从出,非牛无以成其事”,由此可知牛在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重大作用,因此牧牛风俗盛行,以牛入画的传世作品也甚多,宋代、明代、清代都有类似的画作,但牛在一年四季或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却有些不同。在敦煌壁画中有关牛的绘画有:耕作图、受惊的野牛、牛王救太子以及佛教经变化中的牛形象,在壁画中牛耕种的题材出现的较多。纸本水墨有: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南宋李唐的牧牛;明朝唐寅葑田行犊图;明朝张宏画牛图卷;明朝戴进春耕图。可以看出,牛作为中华主要的耕作工具,它踏实肯干,敦厚老实的形象已深入人心。

不止在中国,在西方的很多地方在不同时期也有许许多多有关牛的形象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中的《野牛图》、法国多尔多涅的《公牛大厅》、法国阿列日发现的蒂多杜贝尔洞穴有关牛的浮雕;毕加索《格尔尼卡》、《牛头》等等。

可以说无论是重农的东方还是善与经商的西方都有着关于牛不少的绘画,中国因牛诚恳,踏实的性格而被人喜爱,欧洲等地方则更多的因为在狩猎时期,牛作为体型大,攻击力相对于较低以及生育能力强是最具“性价比”的食物而被人们喜爱。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牛图

(一)莫高窟第148窟牛王救太子

在《报恩经变恶友品》善友太子本生的故事中,善友太子被弟弟抢走摩尼宝珠,并被刺瞎双眼。图1-1中是一群牛围护失明卧地的善友太子,尤其牛王,小心翼翼地用舌尖舔舐善友太子的眼睛,将刺舔出。图中五头牛形态各异,但均表现出较为悲伤、严肃的神情,且五头牛的目光均聚焦于倒地的王子身上。图中牛王低头小心舔舐善友太子的眼睛,其余四头牛显得格外关心。

从绘画手法来看绘画者有着极强的功底,但是从剪影形以及动态就将五头牛活灵活现的表达出来,虽看不出牛具体的眼睛等器官,但是却有着极大的冲击力。且五头牛的形象也是各不相同,就以牛角为例,有冲天直起的,有向头两边扩散的也有盘旋的,长短也是有不同的区分,如此精细的布局更让画面多了几分生动。

(二)莫高窟第249窟中的野牛

在莫高窟第249窟壁画上有两头不同形态的牛,图2-3山林中野牛笃定行走、受惊回首,均被画师用寥寥数笔画成速写。一只肌肉健硕、神态生动的野牛几乎要从壁画里走到我们面前。图2-2中的牛闲庭信步,不慌不忙,虽然没有剧烈的运动但是通过线条的穿插运笔,不难看出这头牛同样有着强健的肌肉,运动感十足。两头牛的牛角虽然角度长势相同,但是在绘画的表现手法上画师也做了区分。通过对这此牛的观察,也不难发现,画师有着超强的工艺以及高度的自信,寥寥几笔线条更是干脆利索,不带丝毫犹豫如同行云流水,对牛的体态也有十分独到的见解,如腿部虽与现实中的牛有些许差距,但是却将牛受惊后肌肉极度收缩迸发出强劲的那股力道表现的凌厉精致。牛鬃及牛尾更是体现出了牛在急速跑动中的飘逸感。其营造的整体氛围则与19世纪的印象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画师从整体动势入手,几笔线条十分逼真勾勒出牛的结构、比例、神态和表情,从前后躯体动势的形状进行流畅感的熟练的表现。

大约位于同一时期古希腊的克诺索斯皇宫公牛壁画(图2-4)与敦煌莫高窟第249窟壁画中受惊的野牛(图2-3)相比,克诺索斯皇宮中表现的这头牛更多表现的具有娱乐的斗牛场景,所以牛身体上的线条以及形态均有所弱化,而莫高窟第249窟壁画中的这头牛则更多的表现出的是肌肉的强劲有力,受惊之后的神态反应。

(三)莫高窟第61窟金牛座

观天象、占凶吉,是古代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中国有二十八星宿,西方有黄道十二宫。后者在唐代就已传入中国。图2-5这幅壁画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例证。”敦煌地处多元文明交汇处,这幅金牛座折射出敦煌文化创新融合、兼收并蓄的特质。圆形星宫中的金牛缓缓踱步,面似有虔诚微笑。

(四)莫高窟中的耕牛图

作为中国有关牛的绘画题材最多的“牛耕图”它的大量出现植根于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丰厚沃土,牛与中华先民历代社会生活、信仰崇拜密切相关。它是物质创造和艺术活动的客观记述,也是游牧与农耕文化交融的见证。《广阳杂记》载:“地辟于丑,而牛则辟地之物也,故丑属牛。”所谓辟地,就是耕地。从春秋战国开始,随着农业工具和耕种技术的改进,农业经济发展有了新的面貌。

汉代“重农抑商”政策与铁犁的逐步推广,奠定了中国农业经济道路的基础。正如《齐民要术》所说:“欲善其事,先利其器”。远至封建社会,近至当今生活,牛都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役畜,勤勉耕耘,助臂农事。牛耕作为农业种植活动的第一步工具的进步不断推动农业技术的革新,壁画中呈现着曹魏时期的“二牛抬杠”逐渐演变到西晋的“一牛一犁”形式,也负载着农耕文化的题材源远流长。

通过图2-6与图2-7两幅不同时期的壁画来看在形态上,耕牛与野牛在绘画表现中肩部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如图2-2的野牛肩部明显比较平缓,而耕牛由于肩部经常扛曲辕犁用力,从而导致牛肩部高高耸起。图2-6与图2-7中牛的头部颈部充分向前伸展,后蹄鼓足力气蹬,就连同牛尾仿佛都使足了力气,与牛身后的曲辕犁做出对抗,体现出了牛勤恳,耐吃苦的特征,对耕牛的特征捕捉的十分到位。

与敦煌石窟位于同一文化圈内的河西走廊内的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同样也存留着各种 "牛耕 "图。壁画中的 "牛耕 "图画有很强的数量选择,具有早期 "牛的形象 "艺术类型的简洁和轻松,线条舒展而有分寸,专门营造出绘画的氛围,用赭红色的线条先进行勾勒,然后在轮廓线内平涂,然而有些底色是故意透露出来的。随着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更多融合,创作表现趋向于夸张,从动态上,用几根线条勾勒出牛的结构、比例、透视和表情,以非常写实的方式,将牛身前后的形态动态化,以一种运动化的手法表现出来。

三、总结

中國从古至今牛始终出现在绘画中,以及各种故事中,虽然其中有些表现牛暴躁、愚笨,但是从整体来看牛更多的表现的是忠厚老实,表现的题材也多以耕牛为主,体现出牛温顺、忠厚、老实的特征。在敦煌壁画中的牛更加注重牛本体的关系,在绘画手法上对牛整体的形态比较注重,习惯用简略的线条体现出牛的动势。放松了对牛细节的刻画,注重整体感受。

参考文献

[1]刘玉权.敦煌莫高窟北朝动物画漫谈[J].敦煌学辑刊,1980(00):112-116+134.

[2]牛玲. 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动物画研究[D].兰州大学,2009.

[3]姚志虎.龟兹石窟与敦煌石窟中的动物画[J].美术界,2011(11):89.

[4]韦秋紫. 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花卉、动物形象技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9.

[5]王迪. 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中动物画的视觉传达设计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西北师范大学  730000)

猜你喜欢

野牛头牛莫高窟
野牛和野驴
狮子与野牛
五毛钱能买多少头牛
三头牛
探访莫高窟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两头野牛
莫高窟里看藻井
野牛惊魂
聪明的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