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课伤害事故特征与应对策略
2009-09-07张大超徐晓芹
张大超 徐晓芹
教育部于2002年6月25日以规章的形式正式颁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学生伤害事故作了如下界定:学生伤害事故是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了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目前来说,对此概念的界定得到大家的认可。故本研究认为:体育课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体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见表1)
笔者通过研究近年来中小学发生的伤害事故,揭示了体育课伤害事故的组成因素;总结出中小学体育课伤害事故的特征,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为预防中小学体育课伤害事故提供一些帮助和思路。希望能为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做一些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1体育课伤害事故的组成因素
如果我们把体育课看成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它就是由教师、学生、场地器材以及体育活动环境来共同组成的。体育课伤害事故不是孤立存在的,尽管伤害事故有可能是瞬间发生,但有果必然有因,整个过程不仅取决于人的行为,还取决于物的状态。
1)人的因素
体育课伤害事故人的因素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整个过程中,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是体育课不安全因素的体现。
(1)行为因素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担当主导作用,其行为是造成伤害事故的主要因素。如:教学计划是否合理、组织教法和教学手段是否得当、教学管理是否到位、理论知识和技术是否扎实,有无安全防护意识和急救措施的能力,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的行为也是造成伤害事故的因素之一。如:是否遵循教学程序、是否按照教学要求、是否一意孤行、有疑问时是否请教老师、注意力是否集中等等。
(2)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是很复杂的,但是却支配着人的行为。对同一事件的处理,消极心理状态和积极心理状态产生的行为是不同的。邵少书(1995)将发生事故前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九种。体育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伤害事故发生前的心理状态(见表2)。
2)场地器材的因素
据有关资料显示,因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不安全而引发的伤害事故占总体伤害事故的29.1%,是造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又一因素。它主要包括体育器材存在质量问题,年久失修又没有及时更换,安装不牢固,放置不合理,场地不平整等。如体操垫太薄、跨栏架破旧或者摆放不合理等,均是造成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潜在因素。
5)环境的因素
一些自然现象(如地震、台风、洪水、海啸等)和某些社会现象(如战争等)所引发的安全问题是教师不可抗拒的;有些自然现象如高温、热浪、暴风雨、雷电、冰雹和地震等灾害,教师可以通过气象部门提前得知,故其引发的安全问题(如中暑、昏厥等),教师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2中小学体育课伤害事故的特征
1)中小学体育课伤害事故具有多变性特征通过调查发现,在小学阶段体育课伤害事故与年龄、性别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在体育活动的伤害不同:一、二年级学生在各类损伤中擦伤占首位,其中一年级学生占有很大比例,二年级学生紧随其后。这与小学低年级学生反应能力、肌肉力量差有关,多发生在奔跑游戏时跌倒和相撞。擦伤的部位多为膝关节和上肢;三年级学生为中间缓冲环节,各损伤的发生率呈平衡状态;四、五、六年级学生在各类损伤中以肌肉拉伤、挫伤、扭伤(踝关节)为主,这与该年龄段学生喜爱参加各类球类运动、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关。中学阶段的体育课伤害事故的类型和小学阶段高年级伤害类型相似,但却增加了撞伤、骨折等。
2)中小学体育课伤害事故具有规律性特征
在调查中发现,男生伤害事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这与男、女生生理心理特点有关。总的来说,男生生性好动、敢于冒险,喜欢一些对抗性项目-女生好静,柔韧性和平衡性较好。
孙金蓉(2004)在“日本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现状及事故补偿制度的考察”中有这样一个数据统计:“从体育事故的构成来看,小学阶段,体育课的伤害事故发生率占82%,其次是体育兴趣小组的伤害事故发生率为6.7%。中学及高中阶段,体育兴趣小组的伤害事故发生率为59.6%,体育课的伤害事故发生率为33.1%。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学校的体育教育活动中,随着学生学年的提高,体育兴趣小组的伤害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体育课的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却呈下降趋势。”劳凯声(2004)在“中小学伤害事故及责任归结研究”中,根据日本所提供的数据,推定小学1~3年级学校事故的发生率要低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高中生的事故发生率要低于初中生。就此结论,我们可以推断,我国中小学体育课伤害事故的规律和日本中小学体育课伤害事故的规律基本一致。
3)中小学体育课伤害事故具有隐蔽性特征
我国体育教师在总体上是缺编的,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但即使是这样,学校及主管部门并没有急于招聘教师,而是在应付挡拆。一个体育教师实际工作量要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工作量,而且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充电”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疲劳和知识的匮乏是导致体育课伤害事故的隐性点;学生自身因素,学生由于思想上不重视、身体素质差、过度疲劳、争强好胜、不认真遵守教学常规(运动时穿便服、皮鞋),运动前学生的准备活动不充分、安全意识薄弱等也是体育课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因素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班级人数过多。一个班七八十人,甚至是一百多人,给教师的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体育课伤害事故的又一隐性基因。这些因素对中小学体育课伤害事故的影响是表面看不到的,经常被人忽视,所以说中小学体育课伤害事故具有隐蔽性特征。
4)中小学体育课伤害事故具有客观性特征
体育场地和器材是学生活动的场所和使用的工具,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成败,同时也是导致中小学生受伤的因素之一,据调查显示,70%以上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存在安全隐患。调查还显示,城市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安全系数高于农村中小学,重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安全系数高于一般学校。通过调查反映出,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总体的安全性存在较大问题,这是学校体育活动中发生伤害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场地器材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它受经济环境的制约,因而初中生体育课伤害事故具有客观性特点。
5)中小学体育课伤害事故具有项目性特征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舞蹈、游泳、野外活动。有调查显示,容易产生风险的项目依次是野外活动、足球、篮球、体操、游泳、田径、武术和其它。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野外生存能力不强;足球、篮球都是同场对抗性项目,也深受学生的喜爱,伤害发生的几率比较大;体操项目,特别是单杠、双杠等器械体操项目,由于学生要离开日常生活中所习惯的地面运动,在不熟悉的器械上完成运动动作,导致心理紧张,身体也容易失去平衡,受伤的几率大大增加;游泳也是高危项目,容易发生溺水、抽筋等伤害;田径容易发生伤害事故的主要是铅球、标枪、跨栏等有器械的技术性项目;武术在对练和器械练习中容易给学生带来伤害。
3中小学体育课伤害事故的应对策略
为有效地预防中小学体育课伤害事故的发生,本研究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四个层面上提出了体育课伤害事故的应对策略(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