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资源的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设计
2021-07-15柴玲
柴玲
摘 要:研学旅行线路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将各个研学旅行地点串联成为一个完整的线路,是旅游线路和学生实践知识的线路,也是各类研学活动、研学课程的载体。乡土研学旅行线路就是在学生所在的家乡选择研学旅行地点,形成一个体现本土特色的旅行线路。它能够加深学生与自然文化的亲近感,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中学新课程的不断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一种新的形势。地理实践力作为中学生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课程目标改革的新指向。依托乌兰察布市的乡土地理资源,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为目标,开发设计出了适合中学生的研学旅行线路。
关键词:研学旅行 线路设计 红色旅游 乡土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3(c)-0231-03
Travel Route Design of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Research and study Based on Local Resources
CHAI Ling
(School of Geography, Jining Normal University, Ulanqab,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012000 China)
Abstract: Research travel route is a complete route connecting all the research and study travel places in a certain region. It is the route of tourism route and students'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also the carrier of various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courses. The travel route of local research and study is to choose the place of study travel in students' hometown to form a travel rout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It can deepen the sense of closeness between students and natural culture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w curriculum in middle school, the cultivation of geographical core literacy has become a new situation. As one of the core qualiti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eography practical ability is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of geography curriculum objectives. Relying on the local geographical resources of Ulanqab City, based on the training of geographical practice ability, the research and study travel route suitabl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zts is developed and designed.
Key Words: Research travel; Route design; Red tourism; local resources
1 乡土研学旅行与地理实践研究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学旅行,不仅有助于学生深人了解当地的生活环境,提高其区域认知素养,还可在旅行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该地的考察,培养地理实践力,发展综合思维。
1.1 乡土研学旅行提升学生地理实践的兴趣和情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地理实践教学环节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乡土研学旅行就是以学生的生活区域作为实践调研对象,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应用地理学知识解决和发现问题,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积极实践中,带动地理实践兴趣和意识的提高,同时提高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1-3]。
1.2 乡土研学旅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思维
乡土研学旅行就是在学生较为熟悉的环境中,让学生以地理的视角去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实践活动。在研学旅行中,学生需要有充足的知识准备,在边走边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课堂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推广,用地理的视角看家乡,逐步培养完善学生的地理实践思维能力[4-5]。
1.3 乡土研学旅行磨炼学生地理实践毅力
研学旅行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多方考虑才可以进行的。在研学旅行中,学生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还需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准备。因为,在研学途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学生需要自发地解决问题,通过研学旅行可以磨练学生的地理实践毅力[6-7]。
2 烏兰察布市研学旅行线路设计
乌兰察布市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素有“中国草原避暑之都”“中国薯都”“风电之都”和“草原博物馆”等美誉。旅游资源条件良好,拥有格根塔拉、辉腾锡勒、察哈尔火山草原三大草原;岱海、黄旗海两大湖泊;岱海温泉、察哈尔火山温泉;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绥蒙革命纪念园、贺龙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以及蒙古族风情、地方民俗、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依托丰富的人文和自然地理资源,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将资源与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自然情境,更好地认识、理解、运用周边的地理事物,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托乌兰察布市的地理资源,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为目标,为中学生开发设计了“中国薯都”之旅、“草原博物馆”之旅、“察哈尔蒙古族历史”之旅和“红色研学”之旅四条研学旅行线路。
2.1 线路一:乌兰察布市的农业区位特色——“中国薯都”之旅
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镇马铃薯种植基地。新一轮课程标准中的“地理2”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和形成条件;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方式已经实现了由过去传统种植到现代化种植转变,马铃薯的种植与该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以“马铃薯”农业种植为线索,设计一条研学旅行线路,让学生立足家乡本土地理资源,了解马铃薯种植历史与发展历程,理解综合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实现学生生活经验与地理知识的融合。
第一站为参观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位于察右前旗京蒙产业园区,建筑面积为3 000 m2,分为上下两层。博物馆内用“3D打印技术”演示了马铃薯从发芽生长到开花结果的生长全过程,还使用智能机器人语音讲解、体感互动、知识问答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全方位展示了马铃薯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生产全过程,极具趣味性和体验性。学生通过参观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第二站为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镇马铃薯种植基地。实地考察马铃薯的种植环境,选择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镇作为考察区域。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近距离观察研究马铃薯的生长环境。马铃薯性冷凉,喜低温,耐旱、高肥,适合在有机质丰富,地形高或平坦的土壤环境中种植。学生通过实地考察马铃薯生长所需自然条件,理解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2.2 线路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草原博物馆”之旅
谷力脑包地质遗迹保护区—凉城岱海—苏木山森林公园—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辉腾锡勒草原。中学地理教材多个章节中都有关于地质地貌、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等有教学要求。乌兰察布市在我国地势划分中处于第二阶梯,地貌类型复杂,从南到北,主要由丘陵台地、阴山山地、乌兰察布丘陵和内蒙古高原组成,其中乌兰察布市最高点苏木山主峰海拔2 349 m。地貌类型复杂,丘陵、山地、火山与熔岩台地分布十分广泛。乌兰察布市悠长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在景观上都有体现。
第一站为谷力脑包地质遗迹保护区。保护区位于察哈尔右翼前旗土贵乌拉镇北,东临达尔登大道与黄旗海相望,北距乌兰察布市市区15 km,面积两万余平米,区内玄武岩柱形成于新生代晚第三纪中新世,距今大约2 000万年,由基性火山熔岩喷发均匀快速冷却收缩形成的六方柱状岩体,极具观赏价值,是青少年地学知识普及和地质遗迹观摩旅游的较好场所。学生通过观看地质遗迹,加深对地质构造与地质的识别能力。
第二站为凉城岱海旅游区。岱海是主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多数的动植物在这里栖息,凉城岱海旅游区也是内蒙古中西部面积最大的旅游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大内陆湖,据史书记载岱海曾是康熙皇帝多次巡游的地方,并为其赐名“天池”,因而“草原天池”的美誉便是由此而来。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的形式,了解湿地自然保护区基本状况和存在问题,观察湿地环境和鸟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第三站为苏木山森林公园。公园内黄石崖海拔2 334.7 m,是乌兰察布市的最高峰,山上怪石嶙峋,形态各异。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人工林场,有丰富的植物种类,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植物王国,其中珍贵动植物品种极为丰富,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与医用价值。学生在通过攀登到最高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在研学旅行途中,学生可以利用等高线的知识,绘制苏木山的等高线图,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要求学生观察各类岩石,认识判断岩石类型。
第四站为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乌兰哈达火山是第四纪晚期火山作用的产物,同时也是内蒙古高原南部的最年轻的火山,由于特殊的形成原因在这里形成了多种奇特的景观地貌,火山、草原、温泉、湖泊、湿地等。学生能够通过考察,解释地貌形成原因,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第五站为辉腾锡勒草原。气候以中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多高山草甸生长的动植物,辉腾锡勒草原也是世界上保持最完好的典型的高山草甸草原之一,主要的景点有黄花沟、“九十九泉”。由于受当地的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这里也是建立风力发电的最好场所。学生通过感受大草原的辽阔,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认识草原的地貌形态。
2.3 线路三:“察哈尔蒙古族历史”之旅
乌兰察布博物馆—察哈尔民俗博物馆—兴和长城遗址。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多个章节有关于区域文化背景、历史演变、地区饮食习惯、服饰搭配、宗教信仰等的教学要求。乌兰察布历史上就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汇交融的地区,拥有悠长的历史文化。其中察哈尔文化内涵丰富,积厚流光,察哈尔部保护汗宫并管理宫廷内务,因此他们熟悉并传承蒙元文化,后在长期的历史中不断积淀,生产和生活中不断的传承,形成了今天的察哈爾文化。
2.4 线路四:“红色研学”之旅
绥蒙革命纪念园—贺龙革命活动旧址—集宁战役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红色研学之旅在青少年素质提升、传承红色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解放战争时期,集宁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原绥远地区争夺最为激烈、战役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从1946年1月到1948年9月,集宁爆发了集宁争夺战、大同集宁战役和解放集宁战役三次较大规模战役,历史上把这三次战役统称为集宁战役。集宁战役重创了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有力支援了辽沈战役决战,解放了集宁和绥东地区,不仅在内蒙古解放战争史上留下了极为光辉的一页,也在中国革命战争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红色研学,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乌兰察布市深厚的革命传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 结语
研學旅行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该文从乌兰察布市本土区域的旅游资源中挖潜适合的研学旅行资源,通过分析各个旅游资源的特点及与中学地理教学目标的相关性,开发设计了4条旅行线路,为乌兰察布市研学旅行产业的有效开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健玲.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培养“地理眼”——以“广州市南沙区滨海研学旅行”为例[J].地理教育,2019(8):57-60.
[2] 赵美娇.基于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3] 李俊莉,孙坤宁.基于乡土资源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探究——以人教版“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2):42-44.
[4] 张艳,叶滢,李湘云.地理实践力培养下的乡土资源野外实践线路开发——以上犹县自然资源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0):67-70.
[5] 曾敏,张霞,王炎炎,等.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设计策略——以山东省东营市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为例[J].地理教学,2019(12):28-30.
[6] 李迎亚,郭鹏.研学旅行:地理核心素养的落脚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1):67-68.
[7] 王留成.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野外实践活动设计探索[J].地理教育,2019(6):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