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1-07-15张金焕胡雁琴
张金焕 胡雁琴
北京市延庆区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北京 102100
宫颈癌属临床常见妇科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对于女性身心健康有着不小的威胁。宫颈锥切术是妇产科切除子宫颈的一种常用手术,适用于宫颈癌,具有便捷易行、创伤小等显著优点,同时不会危及女性生育功能,深受广大女性患者青睐。不过,由于该手术方法并非切除全部宫颈,故而必须考虑病变残留的可能,这对于患者术后的健康生活影响至深。宫颈锥切术后是否有病变残留,通常是患者以及临床医生所密切关注的问题。基于此,对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危险因素予以分析讨论,并付诸临床指导,对于减少病灶残留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此,本次研究以我院近年所接治的136例行宫颈锥切术的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收录研究对象136例,均为2017年6月-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宫颈锥切术的宫颈癌患者。上述研究对象之中,年龄≥40岁32例,年龄<40岁104例,平均年龄为(42.52±7.28)岁;微小浸润癌患者30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106例;绝经患者28例,未绝经患者108例;手术切缘阳性患者44例,手术切缘阴性患者92例。
1.2方法 对上述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主要观察项目包括患者年龄、绝经状态、病变级别以及切缘状态。上述研究对象均采用PCR、HR-HPV分型检测。
1.3观察指标 对不同年龄、绝经状态、病变级别以及切缘状态术后病变残留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用以判断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危险因素。
2 结 果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结果如下:32例年龄≥40岁的患者之中,术后发生病变残留共计20例,占比62.5%;104例年龄<40岁的患者之中,术后发生病变残留共计19例,占比18.26%,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微小浸润癌患者之中,术后发生病变残留共计16例,占比53.33%;106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之中,术后发生病变残留共计20例,占比18.86%,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8例绝经患者之中,术后发生病变残留共计16例,占比57.14%;108例未绝经患者之中,术后发生病变残留共计16例,占比14.81%,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44例手术切缘阳性患者之中,术后发生病变残留共计23例,占比52.27%;92例手术切缘阴性患者之中,术后发生病变残留共计11例,占比11.9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 论
宫颈锥切术是宫颈癌常用手术治疗手段,该手术的优势在于便捷易行、手术创伤小,能够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故而为大多数宫颈癌患者所青睐。不过,由于该手术并非完全切除宫颈,故而术后病变残留的风险不可忽视。有相关研究数据证实,约有20-50%左右的子宫标本之中存在病变残留。因此,实施宫颈锥切术后是否有病变残留无疑是患者以及临床医生所密切关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具有积极意义。
在本次研究之中,我们对不同年龄、绝经状态、病变级别以及切缘状态术后病变残留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用以判断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危险因素。以切缘状态为例,切缘阳性患者术后病变残留率要明显高于阴性患者。这是由于该手术并非完全切除宫颈组织,故而切缘阳性以及病灶残留发生率较高,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因素:在宫切手术之中的频繁电凝止血对残留的病变组织及细胞造成了破坏;局部损伤激活免疫杀伤作用;创伤过程中由于炎症反应继发的免疫效应。在病变级别与术后病变残留的相关性研究之中,尚无一个统一的结论,不过本次研究之中,微小型浸润癌患者的术后病变残留率要高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本次研究所收录的样本数量有限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除除上述因素之外,年龄≥40岁、绝经均为术后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年龄≥40岁、手术切缘阳性、绝经、微小型浸润癌均是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需做到对于具备上述特征患者的管理,便于及早察觉患者病变,加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