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科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凝血功能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
2021-07-15邴君华李玉萍
邴君华 李玉萍
山东省莱西市中医医院,山东 莱西 266600
一般情况下,人体凝血以及抗血机制处在动态平衡的状态,机体不仅不会产生异常出血的现象,也不会形成血栓。但是受到创伤以及手术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动态性平衡则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进而启动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途径,逐渐形成血栓。患者在创伤后以及手术期间,其机体还会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很容易产生局部神经组织损伤、血管损伤以及炎性反应等,再加上受到神经体液的刺激,其凝血功能的动态平衡也会产生变化,且患者手术之后长时间制动,其血流速度减缓,因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1]。本文的主要目标就是研究创伤骨科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凝血功能动态变化规律,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20年02月的60例创伤骨科患者开展本次实践研究,所有患者均实行凝血4项检查。男、女患者比为32:28;平均年龄为(43.12±2.77)岁。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且其可以配合临床检测和治疗。排除临床资料不全以及存在精神疾病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术之前检查凝血4项,同时在手术之后的不同时间段收集患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
1.3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不同时间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主要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IB)。
2 结 果
从手术开始直到术后2周之内,患者的凝血系统一般保持在亢进的状态,同时也是合并静脉血栓的危险阶段,因此临床医生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预防(P<0.05)。详见表1。
表1 分析患者不同时间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3 讨 论
反应凝血功能的凝血4项当前在临床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其主要是对抗凝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监测以及在手术之前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等。凝血4项已经逐渐成为指导临床用药以及对凝血功能异常进行有效反应的一项实验室重要指标[2]。在生理状态下,患者机体的抗凝、凝血以及纤溶系统都会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进而确保血液能够在血管内更好的流通。而在病理情况下,常规止血功能异常,则很容易造成血栓形成以及出血等现象。骨折在临床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其很容易损伤患者局部肢体以及血管,再加上手术是一种应激源,其很容易使患者机体产生各种生理性变化。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容易使患者机体内凝血系统的平衡状态受到影响。
当前,临床一般都是使用凝血4项对骨折患者开展术前检查,进而及时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有研究表示,如果骨折患者的凝血功能保持在高凝状态,患者在手术之后则很容易由于凝血功能异常而引发深静脉血栓等一系列并发症。这主要是由于在骨折产生之后,凝血酶原被激活并且释放到血液当中,其会对血液以及血小板当中的凝血因子产生激活作用,进而启动相应的外源性以及内源性途径,形成血栓。对于骨折手术患者,因为其活动量相对较少,一般保持在半卧床以及卧床状态,机体内的血液流动速度也会随之变得缓慢,同时这也是造成骨折术后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的重要风险因素[3]。所以,临床需要对患者手术之后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进行密切关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从手术开始直到术后2周之内,患者的凝血系统一般保持在亢进的状态,同时也是合并静脉血栓的危险阶段,因此临床医生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预防。这说明对于创伤骨科患者,在手术之后的三周内,其凝血功能一直保持在亢进的状态,因此其深静脉血栓风险较高,临床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预防。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进一步降低创伤骨折患者在术后三周之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临床需要对其产生进行预防,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