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乳化晶体吸出联合散光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1-07-15郭哲锋

医药前沿 2021年14期
关键词:球镜散光植入术

郭 凯,郭哲锋

(运城市眼科医院白内障科 山西 运城 044000)

白内障是视力降低的重要原因,多发于老年人,发病率高,随病情进展而出现视物模糊,严重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有数据显示,我国盲人中白内障致盲约占40%,其中15%左右患者合并角膜散光[1]。临床治疗白内障尚无特异性药物,手术是治疗白内障有效方案,且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较满意。超声乳化晶体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有效术式,但术中选择何种人工晶体对改善患者视力是否存在影响仍需进一步分析。本研究选取我院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分析散光型人工晶体在该术式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62例,均行超声乳化晶体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31例选择散光型人工晶体为观察组,另31例选择球面型人工晶体为对照组。纳入标准:符合《眼科学》(第8版)白内障诊断标准[2];合并角膜规则散光;瞳孔正圆且直径>3 mm;患者知情本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眼部相关手术史;合并青光眼、角膜炎、眼底病、眼部慢性感染、眼部外伤史、翼状胬肉;不规则性角膜散光;角膜、瞳孔、晶状体检查存在异常。对照组男18例22眼,女13例15眼;年龄40~62岁,平均年龄(50.92±4.63)岁;晶状体核硬度分级(LOCS)分级:Ⅱ级14例,Ⅲ级17例。观察组男16例20眼,女15例17眼;年龄39~64岁,平均年龄(51.38±4.81)岁;LOCS分级:Ⅱ级13例,Ⅲ级18例。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两组均行超声乳化晶体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奥布卡因表面麻醉。(1)观察组采用散光型人工晶体进行手术:术前标记小瞳0、90、180°,散瞳后根据标记位置选择切口,在标记位置透明角膜内以穿刺刀做切口,前房注入黏弹剂,连续环形撕囊直径5.5 mm,水分离皮质与核;超声乳化选择连续白星超声乳化模式,设置负压320~380 mmHg(1 mmHg=0.133 kPa),能量35%,吸引流量30~35 mL/min,时间8~35 s;再次放置黏弹剂,置入散光型人工晶体(长度13 mm,直径6 mm),灌洗黏弹剂,密闭切口。(2)对照组选择球面型人工晶体标记位置后在两侧角膜缘松解切口,切口相距180弧度,且均位于血管弓内,长度60弧度,深度为1/2角膜厚度,氯化钠溶液冲洗碎屑,常规超声乳化后置入面型人工晶体(长度13 mm,直径6 mm)。两组术后常规给予眼药膏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视力、角膜散光度及球镜、柱镜相关指标。视力检查均选择标准对数视力表,以裂隙灯检查人工晶体旋转角度、角膜散光度,以综合验光仪检测小瞳球镜相关指标,包括轴向、曲率、小瞳验光球镜及柱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视力分布情况比较

术后3个月观察组视力>1.0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视力分布情况比较[n(%)]

2.2 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度比较

术后3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度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度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度比较(± s,D)

表2 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度比较(± s,D)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3个月 t P观察组 31 1.45±0.11 1.29±0.10 5.993 <0.001对照组 31 1.42±0.14 1.31±0.11 3.440 <0.001 t 0.938 0.749 P 0.352 0.457

2.3 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球镜及柱镜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术后3个月两组轴向、曲率、小瞳验光球镜及柱镜值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小瞳验光球镜及柱镜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球镜及柱镜相关指标比较(± s)

表3 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球镜及柱镜相关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

时间 组别 例数 轴向 曲率术前 观察组 31 102.54±9.84 2.24±0.54对照组 31 100.77±9.51 2.17±0.48 t 0.720 0.539 P 0.474 0.592术后3个月 观察组 31 64.77±6.91a 1.80±0.45a对照组 31 66.31±7.28a 1.74±0.51a t 0.854 0.491 P 0.396 0.625时间 组别 例数 柱镜/D 球镜/D术前 观察组 31 1.25±0.43 1.27±0.51对照组 31 1.22±0.38 1.24±0.49 t 0.291 0.236 P 0.772 0.814术后3个月 观察组 31 0.51±0.24a 0.22±0.10a对照组 31 0.89±0.30a 0.41±0.16a t 5.507 5.607 P<0.001 <0.001

3.讨论

白内障是临床常见眼科疾病,与眼睛老化、局部影响障碍、免疫、遗传等所致的晶状体代谢紊乱有关,导致晶状体蛋白质浑浊,造成光纤无法投射至视网膜,具有较强致盲性,严重威胁患者视力健康[3-4]。白内障患者多合并角膜散光,若未能及时矫正可造成失明。白内障治疗以手术干预为主,其目的不仅在于单纯恢复视力,同时需重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提高。

超声乳化晶体吸出是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术式,与传统手术相比切口更小,手术创伤低,有助于减轻对角膜内皮的损伤,促进术后视力恢复。有研究认为,超声乳化晶体吸出可确保水分离、分层安全,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有积极作用[5]。超声乳化晶体吸出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确保治疗效果。但不同晶体类型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常规人工晶体多为球形,其原因在于球面人工晶体光学性能较好,可见光透过率高,且组织相容性好,有助于加快术后恢复。但临床经验表明,球面人工晶体会使患者有较强眩光感,易出现暗视力差、视物模糊等症状,不利于提高患者术后视觉质量[6]。散光型人工晶体是模仿青年晶状体生理表面、经光学改良而形成的,可将人工晶体角膜散光轴标记线与角膜屈光力最强的子午线重合,从而获得最佳矫正效果,有助于减少眼像差[7]。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观察组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散光型人工晶体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明显改善患者视力。另外术后3个月观察组小瞳验光球镜及柱镜值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超声乳化晶体吸出联合散光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其原因在于散光型人工晶体矫正散光量大且较稳定,可一次性解决白内障摘除、矫正角膜散光,提高裸眼视力,从而改善视觉质量。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晶体吸出联合散光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明显提高视力,改善角膜散光度,提高术后视觉质量。

猜你喜欢

球镜散光植入术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一种星敏感器杂散光规避方法
宝宝体检有散光需要配眼镜吗
验光中散光问题的处理
屈光不正误诊为弱视49例视光学因素影响
教您看懂验光单
星敏感器杂散光抑制方法及仿真分析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伴随疾病心理疏导
不同超乳切口联合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