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新闻中医护人员多模态形象构建
2021-07-14李佳
摘要:随着近几年有关医患矛盾的报道越来越多,医护人员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衣天使”,也可能是玩忽职守的庸医。这足以说明媒体传播对形象构建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多模态理论为视角来分析抗疫微博新闻语篇中医护人员的形象,发现医护人员勤奋,甘于奉献,是疫情中最美的逆行者,这与之前媒体笔下的医护人员形象大相径庭。
关键词:多模态;视觉语法;形象分析
一、引言
自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爆发以来,我国医护人员挺身而出,疫情如命令,面对疫情,医护人员成为“最美逆行者”。在特殊时期医护人员的媒介形象也受到了公众的大量关注,医护人员的形象在社会构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面的报道鼓舞人心。消极意义的报道可以打击士气,恶化医患关系。近几年随着医患矛盾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夺人眼球的医患矛盾新闻的增多,医护人员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衣天使”。本研究将从多模态视角下探究医护人员在新闻媒体人笔下的基本形象及品质特点。本文将用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分析语料,直观地映射出在新闻媒体记者的笔下,建构了什么样的医护形象。
二、文献梳理
(一)相关研究回顾
通过知网以“医生形象”和“医护形象”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根据语料的不同可以将检索到的文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分析电影、影视剧、新闻媒体里的医生形象建构研究,另一类是医患会话中的医生形象建构研究。
影视和新闻媒体里的医生形象建构:崔跃(2014)以电视剧《心术》为语料来源分析了电视剧中的医生形象。毛天鑫(2019)在论文中分析了大量极端化负面化的医患报道是否合理。医患会话中的医生形象建构:李海富(2014)在论文中发现儿科医生在医患会话中共构建了五种身份:权威身份、照顾者身份、亲属身份,权势性身份和同伴身份。潘斓兮(2017)在论文中发现中医医生在医患对话中主要建构三种身份,即:权威/专家身份、同伴身份和导师身份。但无论是分析媒体语料还是个案语料,研究者们在分析中都发现从改革开放以来,医生在我们心中的形象都不在不一味地呈现“白衣天使”的形象,相反关于医护人员的负面形象文章层出不穷,因为仍有不少新闻媒体人为了夺人眼球,吸引流量,故意抹黑医护人员。
(二)理论基础
随着数码摄像机及多媒体的发展,使语言、声音、图像等对角度的研究成为可能。以往分析语篇时,学者主要分析单一模态——语言语篇中的字、词、句。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日益意识到,除了语言之外,其他非言语符号,例如图片,手势,声音等,都对意义的生成产生着重要作用。网络媒体的发展也促使语篇本身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语言单模态分析方法不足以支撑时代的发展,多模态诠释了一种全新的意义。
多模态话语的研究主要分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和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潘艳艳,2011)。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者是以kress和van leeuwen 为代表的,他们认为视觉符号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连贯的整体,借用halliday的语言三大功能假说,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不同层面分析图像等视觉符号的语义关系(kress,van leeuwen2003,潘艳艳2011)。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多模态分析则是以forceville(1996)为代表。从李站子(2003)开创了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研究的先河,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多模态的研究中来。
三、多模态分析
本文选取微博人民日报报道李兰娟院士的一个语篇为分析文本。将对语料中的文字、图像进行分析。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理论和视觉语法分别对图像模态,文字模态进行形象构建,拟回答以下问题:a.新闻媒体如何呈现医护人员形象?b.抗疫新闻报道构建了怎么样的医护人员形象?语料全文内容为:【#李兰娟#院士脸上的压痕】2月20日,73岁的李兰娟院士进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ICU查房。查房结束,李兰娟脱掉防护装备,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
(一)文字模态意义构建
在概念功能中及物性是最重要的,本文将分析以上语料的及物性。【#李兰娟#院士脸上的压痕】2月20日,73岁的李兰娟院士进入(物质过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ICU查房(物质过程)。查房结束(物质过程),李兰娟脱掉(物质过程)防护装备,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 ?“进入”,“查房”,“脱掉”,“查房结束”都是物质过程。这四个物质过程都是与医生抗击疫情有关的词语。脱掉防护服,穿上防护服,这些看似简单的词语却蕴含着在“新冠”疫情中医生工作的常态。原本上班只需要穿上白大褂,但是在特殊时期,所有人必须穿上了厚重的防护服。在简单的字眼中就提醒着人们医生在疫情之间的付出。
从人际意义除了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功能,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其他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从人际意义来看这一个语篇通篇使用陈述句语句直接告诉读者信息。在人际意义中评价理论也非常重要。在这一个语篇中,聚焦突出了73岁的李兰娟院士。73岁本应该是一个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但是在这个特殊时期,李兰娟院士却在医院里抗击疫情。突出年龄,可以让读者对医护人员产生敬畏之情,改变对医护人员的刻板印象。語篇中还强调了“院士”这两字,院士是国家的高级荣誉,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的人才能得此殊荣。按理说,得到院士荣誉应该在家颐养天年,但是李兰娟院士却依然在一线抗战,这也提醒我们要奉献自己。73岁的院士都在抗战一线,普通群众更应该做好防疫工作。语篇中“压痕清晰可见”表明李兰娟院士戴防护面罩时间长,脸部被压出痕迹,这一语句写出了医护人员工作的辛苦,对医护人员的感恩。从语篇来看,这一语篇只有仅仅几十字,就写出了抗疫艰难。73岁的院士都在医院基层指导,面部的压痕也清晰可见,可见抗疫是一件多么辛苦困难的事。虽然疫情艰险,但是医护人员都在一线奋斗,写出医生舍己为人的精神。
(二)图像模态形象构建
1.在现意义
再现意义是在视觉上建构图片中的事件、参与者及环境,一般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叙事再现通过动态实现,再现图像参与者相互做某事,概念再现通过静态实现,描述参与者的属性、意义和特征等(马莹,马彪,2017)。再现分为叙事性再现和概念性再现两大类。这幅图为叙事性语篇,因为李兰娟院士的目光为矢量,她注视的地方为矢量方向。在这一个语篇中只有李兰娟院士,所以李兰娟院士为参与者。我们在看到这一个语篇时,眼神直接和李兰娟院士接触。我们可以看到李兰娟院士虽然脸上被护目镜压过的痕迹很重,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见她慈祥的眼神。正是这种甘于奉献,却不怕辛苦的医护人员是我们抗“疫”胜利的重要保障。
2.互动意义
图片的互动意义包含再现参与者与互动参与者两类, 新闻报道中前者为图片中的人物,后者为报道者和读者,相应地互动关系可体现为:图片中对象之间的关系,报道者对报道对象的态度和报道目的,读者对报道对象的态度和图片在读者中产生的影响(马莹,马彪 2017)。互动意义又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接触、社会距离和态度。接触指的是读者和图像之间的目光接触。语篇中的距离可以体现为以李兰娟院士为代表的所有医护人员与社会人员的近距离。这样的图片拉近了参与者与互动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增进两者之间的交流。让社会人员感受到医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人,而是真真正正陪在我们身边“打仗”的人。取景的视角决定了图像参与者的主观态度。在一般的取景中,视角有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图一种李兰娟院士与读者处于同一水平地位。这说明再现参与者与互动者处于平等地位,没有谁高人一等,这也在向社会人员传递着一种医护人员是一种职业,没有谁高于谁。图一中的李兰娟院士面带微笑,面容慈祥,这也在向读者传递着打赢这场战役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从互动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图像的认知是层层递进的,人们的认知是不断发展的,认知投入越多,对图片的理解就更丰富,对语篇的理解跟准确。
3.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指的是图像的再现和互动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韦琴红,2009)。从图一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兰娟院士位与整张图像的中心位置,因为语篇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发布的,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以李兰娟院士为代表的医护人员是社会的核心群体。在图片中,突出了李兰娟院士脸上的折痕和微笑,图片想要传达的是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任务繁重,压力也很大,但是他们仍然是微笑着面对,因为医患本是连根生。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图片的整体颜色是蓝色,蓝色是 “白衣天使”的代表颜色,象征着纯洁高尚。构图意义结合再现意义和互动意义更能展示出语篇的整体意义。
四、结语
本文运用多模态语篇分析了医护人员的形象。在疫情中的医护人员甘于奉献,争当疫情中的逆行者。正是医护人员这种甘于奉献,却不怕辛苦的精神才是我们抗“疫”胜利的重要保障。同时我们要明白的是医护人员和社会人员在同一战线,都希望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与之前媒体笔下的形象大相径庭。同时希望新闻媒体人员不要因为博人眼球而写不符合事实根据的话,这样也会恶化医患矛盾。此外视觉语法能给读者最直观的信息,是读者认识语篇最原始的材料。此外在解释语篇时,视觉语法与三大处理功能应该是互相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同时运用这两种理论我们才能更好地解读语篇。
参考文献
[1]Kress,G& Theo vanleeuwen.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 :Arnold. 2003.
[2]Forceville,C..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London: Routledge. 1996.
[3]崔跃.电视剧《心术》中的医者形象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14.
[4]李海富.门诊儿科医生身份话语构建的实证研究—CA-CAD整合模式视角[D].重庆:西南大学,2014.
[5]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6]毛天鑫.網络涉医报道中医生形象的内容分析--基于腾讯新闻2016-2018年数据[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19.
[7]潘斓兮.中医门诊和西医门诊中医生身份建构的语用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7.
[8]潘艳艳.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J].外语研究,2011,1:11-15.
[9]韦琴红.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化与多模态话语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10]马莹,马彪.多模态政务微博语篇的意义建构[J].外语学刊,2017(6):19-23.
作者简介:李佳(1997-),女,重庆人,重庆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法:语用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获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2020S0058)
(重庆交通大学 外语学院 重庆 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