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术课堂到科普实践

2021-07-14荣丹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3期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科普

荣丹

摘要:在当今中国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教育工作者已经从注重应试教育转向注重素质教育。其中,强调“实践”的能力成了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对此,充分整合学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实现教育整合的关键。本文以美术课堂上的科普实践为例,将理论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给出了适用于部分教育实践中的综合实施办法。

关键词:科普  美术  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  美学

一、美术课堂与人文教育

旧有认知里,科普与美术课堂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而在过去的教育过程当中,学生和家长往往更加重视考试科目,忽略了对学生本身其他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促成了“应试教育”的现状。基于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学校内,尤其是小学课堂内展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扩充。

人文教育,包括了文学、历史、美术、哲学等诸多方面门类的学科。在小学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摒弃固有的学科门类形态,转变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引导和多方面兴趣培养。在人文教育中,多种门类的知识是互联互通的,联系较为紧密,多维度结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多种能力。

之所以选择美术课堂作为人文教育实验的基点,是因为它可以在保证学生原有的教育考核指标的同时,适当分担其他学科压力,关联到语文、英语、音乐等学科的教学。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培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轻易地领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紧密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学习到知识的汲取方式——广义地说,如果能够让学生这方面的感受更加强烈,那么我们教育中对于某个知识点的“术”便可以转变为触类旁通能力的“道”。因此,展开人文教育,既是恰如其分,又是亟待推广的。

在美术学科的教授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能够“动手”的课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摆脱了文字书面表达的桎梏后,学生们能够通过绘画的内容和雕塑的形态展现出自己真实的内心状态。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对美学内涵进行了具体阐明,让我们意识到了考证、批评与鉴赏三者的联系。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联想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乎于普通的物质世界之上,达到精神层面的满足感。

二、美术教学过程中科普能力

在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需要通过适当的步骤来对客观物质展开良性的认识。对于小学生而言,认识世界的重要性大于改造世界。因此,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科普能力,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在科普能力的培养中,我们不能揠苗助长,通过讲授高年级的课程来固化学生对世界的认知。针对儿童好奇心理特点,通过儿童科普美术的方式使孩子们活用五感,培养孩子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开拓孩子的思维和视野,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身边的事物。以美术课堂为例,结合新冠疫情的防治工作,我们展开了《新冠肺炎科普绘本的制作》一课。学生通过调查和自学,对新冠肺炎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通过不同种类的配色,展现出作者对于新冠肺炎的印象。不仅如此,还可以针对疫情期间的人和事来进行美术创作。坚定逆行的医护人员,保障民生的网格员和民警,普及宣传防疫知识的新闻媒体人,多个角度的事件都可以作为美术创作的材料。

在美术的创想课中,一课名为《我们的现在和将来》,可以融入科普元素,直观展现就是科幻画的绘制。科幻画是一种结合现实科技,通过作者想象的绘画艺术。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如《流浪地球》等作品的先导示范作用,对未来世界、星系和宇宙等事物进行描绘。在这个过程中,保留着现实世界科技中的照应,同时也对未来可能突破的科技加以联想。在技巧上,运用大色块、大线条的粗犷风格,以及精巧的结构绘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艺术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创作热情,极大地支持了科普工作的推进。

在这些事例中,我们需要观察到对于原有美术课堂的突破。在與其他学科之间的联动上,我们可以与相关老师的课程安排进行提前对接,从而在不同的课堂上学习到同一类型和概念上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对各自的教育教学进度有充分的认知。

美术教学过程中的科普能力的体现,不仅在于其与其他学科结合的方式,更在于美术具有天然的宣传能力。通过黑板报、队报等艺术设计,对科普内容的绘画与艺术字结合,全面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正面印象。

三、教育所科普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

在很多人的认知当中,科普过程中所宣传的知识,大多是自然科学门类的知识,忽略了有关人文科学的培养。

宗白华先生说:“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古色古香的同时,中国文化没有走上老路,而是越发地历久弥新了。美学,狭义地上看,是诗词的文学探讨;广义地看,包括了美术学、建筑学、音乐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美是艺术的特殊目的”,“艺术”的一定是“美”的,“美”的却不一定是“艺术”的。美学是贯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资格,也都有不同的美学体验。

蒋勋先生在《美的沉思》一书中说:中国人只是把美更理想化、现实化了。落实在最普通不过的生活百态上。上至青铜时代,下至明清,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时间线。从文字,绘画,雕塑等艺术入手,深刻展开了对美学物品的描述,令读者流连忘返。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介

绍。北朝的壁画,描绘出了痛苦悲剧的生命形态,也铭刻下了感人至深的文化故事。舍身救鸽,投身饲虎,这些原本是佛教流传过来的故事,却遇到了极具包容气质的中华文化,从而对文化的传承画上了一个惊叹号。在这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点上,我们不能割裂为自然科学上的颜色和状态,人文科学上的年代断代和历史背景;而是应当结合起来,充分展现出这些古色古香的美术教学材料中的综合的美。

从艺术的发展角度,美术课堂的内容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展现;其中,“意境”的讨论是中国特色所在。艾略特说:创造一种形式并不是仅仅发明一种格式,一种韵律或节奏,而且也是这种韵律或节奏的整个合式的内容的发觉。虽然书不同文,但是内涵的本质相同。这就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在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下的科普要求。科学追求的是更新的知识,创新的理念,这些在中华传统的艺术领域中都可以找到共性点,美术课堂则需要更好地找到这些共性点,并且加以地域或时代意义上的融合,给予学生良好的素质教育体验。

因此,教育所科普的并不仅仅是自然科学,更应该包含到多种多样的门类。笔者认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两大支柱,粗浅地看代表着“文”“理”两类,实际上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需要做的是“求同”,而不是“存异”。在小学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种教育教学的态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领域上的良好体现。

参考文献:

[1]杨克义.试论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J].才智,2020(17):119.

[2]赵以保.论“人生的艺术化”路径——以朱光潜《谈美》为中心[J].三峡论坛:理论版,2019(03):4750.

[3]邱品红.刍议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学周刊,2020(19):151152.

[4]陈怡冉,陈畅.从宗白华《美学散步》浅析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中的美学思想[J].城市建筑,2020(17):134136.

[5]陈彦霖.从生命美学角度看蒋勋美论[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19.

[6]刘夕庆.科学美术在生命科学科普创新中的作用[J].海峡科学,2015(12):106110.

[7]李春霞.论科普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文教资料,2012(12):133134.

猜你喜欢

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科普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