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径通幽,多维度感受艺术之美

2021-07-14刘小敏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3期
关键词:月光曲贝多芬乐曲

刘小敏

摘要:要想学生真正走近《月光曲》、感受到《月光曲》的美妙,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思维,把自己放进故事中的年代和具体情境,才能有所体会。在教学中,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象,学生才能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关键词:艺术之美  关键词句  想象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分别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其中,《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月光曲》的故事发生在欧洲莱茵河畔,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都比较远。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说说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反复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这也是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展开教学的。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本课重难点中的这两个问题呢?这是我在备课时思考得最多的。要想学生真正走近《月光曲》,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思维,把自己放进故事中的年代和具体情境,才能有所体会。在教学中,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象,学生才能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一、紧追人物内心,感悟情感美

《月光曲》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这主要是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至第七自然段来感悟。

在教学之前,我布置的预习任务之一就是:了解贝多芬的作品和为人。贝多芬被誉为“乐圣”,他对音乐充满了热情。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了解贝多芬,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的难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词句,调动学生感官,感受贝多芬内心的变化,围绕以下两个问题来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首先,我提出的问题是——读2~3自然段,思考:贝多芬在莱茵河边听到了什么?

学生很快就从书中找出了“幽静”“断断续续”“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这几处词语。学生从文中读出了琴声不熟练,屋里的人喜欢贝多芬的曲子这些信息。

师:如果你是贝多芬,你会怎么想?

学生回答:很好奇。没有想到在这个小镇上能听到有人演奏自己的作品。

师:是啊,贝多芬被琴声吸引,被琴声所触动。他继续走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生:他听到了有人说话。(师指名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1:我发现他们家很贫穷。我从“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了”这句读出来的。

生2:我听出了他们很热爱音乐,我是从“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这句读出来的。

生3:我发现他们互相体贴。姑娘特别想听音乐会,但是安慰哥哥说——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接着,我乘势追问:贝多芬被兄妹俩的对话感动了,带着他的好奇,推门而入,他又看到了什么?

生:他看到了这家人很贫穷。“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眼睛失明了”这些词语能说明他们家很穷,而且在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他们住的是茅屋。

师:这兄妹俩住的是茅屋,却不影响他们一颗热爱音乐的心。贝多芬实现了盲姑娘的愿望,坐在钢琴前面,弹起了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出来了吗?

此时,我适时介绍了莱茵河边奥地利、德国等国家的人民热爱音乐的情况,介绍莫扎特、海顿、小约翰·施特劳斯等音乐家的诞生,介绍莱茵河边人民热爱音乐的悠久历史。然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盲姑娘“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的这句话。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知音,不由得产生了创作激情,所以才想给盲姑娘再弹一首曲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贝多芬的感受,我再联系本单元刚学过的《伯牙鼓琴》中的伯牙、子期之间感人的故事,出示贝多芬的“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我该是多么幸福”的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贝多芬的激动——他遇到了盲姑娘这位知音。这是一种音乐至上的情怀!是一种不分高低贵贱的高尚情感!入情入境地读和创设情境,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理解课文重难点: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二、想象乐曲情境,感受情境美

《月光曲》这篇课文,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课文第八自然段中,写得充满诗情画意——“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此时此刻,月光是那么柔美,兄妹俩能聆听到贝多芬的亲自演奏,是多么幸福!茅屋里的温馨盖过了屋里显示出来的贫穷。那一刻,贝多芬以及皮鞋匠兄妹俩在精神上是富足的。如果说前面的情感变化是创作《月光曲》的铺垫、必要条件,那么这里似水的月光就是贝多芬的情感爆发、创作《月光曲》的突破点。这一段是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的机会。

尤其是课文第九自然段,作者借皮鞋匠兄妹俩的联想和想象,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三幅画面:月亮升起,海面波光粼粼;月亮升高,海面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海面波涛汹涌。学生对《月光曲》并不熟悉,所以,我在教学本课的开头听写与月亮有关的词语“披上银纱、格外清幽、微波粼粼、洒遍银光、越升越高、穿过微云”时,我就播放了《月光曲》这首曲子,有意识地让学生先听为快。在听写结束后,我就让学生猜刚听到的是什么曲子,学生当然能猜出来是《月光曲》。我就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月光曲》的段落,进行初次研读,初步感受了月光曲的三幅画面。

在理解完“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个难点后,我和学生一起再次感受了《月光曲》的美。首先,我利用课件呈现出三幅月光和海面都不同的画面,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用简短的词语概括三幅画面的内容。其次,我指导学生用朗朗的读书声读出乐曲的变化。除了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外,我是这样做的——在《月光奏鸣曲》动听的钢琴声中,第一组读第一幅画面,第二组加进来读第二幅画面,第三组加进来读第三幅画面。我试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乐曲由悠扬舒缓到气势增加最后到高昂激越。在这个基础上,反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对三幅画面边想象边背诵。通过文字,展开对月光曲的无限想象。我们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美妙境界。学生切身体会到了音乐的旋律,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聆听乐曲的同时,加上对课文的理解、对文字的感悟,他们对《月光曲》也有自己的感受。最后,让学生写一写,学生笔下流淌出很多不同的感受。这也是语文要素的具体落实。

三、进行思维拓展,体会艺术美

“教是为了不教”,《月光曲》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而且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这些学习方法,在《京剧趣谈》《文言文二则》以及本单元中的“口语交际——聊聊书法”等等之类的学习中,同样可以用得上。学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结合图片、实物等,多个角度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这类课文的教学,又不能上成音乐课、书法课,而是通過语文学习,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当然,首先要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总体来说,《月光曲》这篇课文中三次对话非常重要,这是体会贝多芬情感变化的抓手,了解他“又弹一曲”的原因。教学中还要聚焦第九自然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象,并简单描述“看到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从而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猜你喜欢

月光曲贝多芬乐曲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月光曲》中情与景
贝多芬只有一个
月光曲
“没良心”的贝多芬
悲伤的乐曲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月光曲》中的景物描写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