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在食用菌栽培中的综合应用技术
2021-07-14
食用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为实用菌的栽培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天然原料,将其应用在食用菌的栽培中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同时还能促进秸秆的高效利用,减少秸秆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农作物秸秆在利用食用菌栽培中涉及到原料准备、场地、拌料、袋装、灭菌、接种、发菌、出菇管理等多个技术环节。
1农业秸秆利用现状
农业秸秆是农作物生产中的残留物,农业秸秆的利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户利用农业秸秆作为生活燃料,通过秸秆的燃烧获得热量,但农村灶具的节能效果普遍较差,燃烧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将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還有一些农户会选择在田间燃烧秸秆的方式来清理田间残留物,这种方式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降低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含量,打破土壤耕作层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农业秸秆的发酵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实践,利用秸秆发酵产生的有机肥能够有效提升土壤中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有效避免了环境污染问题,但由于农民技术水平的限制,一部分秸秆不能完全发酵,产生的有机肥使用效果大打折扣。而且通过秸秆发酵得到的有机物,其中的氮磷钾元素的利用率不高。同时,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无法有效实施秸秆还田技术,农业秸秆利用率较低。
2农作物秸秆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应用技术
2.1原料准备
2.1.1主料
用于食用菌栽培的农作物秸秆必须是无霉变的,选定秸秆后需要在阳光下暴晒,经过粉碎之后再进行为期一周的浸泡发酵处理,若秸秆数量较大,还必须翻动数次,保证秸秆均匀吸水。进行发酵主要是为了使农作物秸秆吸足水分变软,有利于有益微生物(如白色放线菌)的繁殖。其中所选用的农作物秸秆可以是玉米秸秆、大豆秸秆、小麦秸秆等,而无霉变的农作物秸秆的细胞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其中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很难被菌丝分解,这也是实施发酵处理的原因。观察秸秆发酵的状态,当出现一层白色放线菌时就可用于食用菌的栽培。
2.1.2辅料
在食用菌栽培的培养料中还需要一定比例的辅料,辅料数量虽少,但具有重要的平衡和调节作用,选择的辅料要尽量新鲜,一般可选择米糠、玉米粉、麸皮等,其中,玉米粉添加量为2%~5%,米糠和麸皮添加量为5%~15%。添加辅料时还需要考虑气候状况,若气温较低可适量多加,反之则少加。同时,需要加入1%~3%的生石膏,来调节辅料的酸碱度。
2.2场地选择
结合食用菌栽培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具体的场地,保证场地能够通风和排出水分,一般需要选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其次,食用菌栽培场地需要清洁且安全,不可选择靠近化工厂的地区。最后,不同栽培环节对场地的选择有所不同,主要有储备、袋装、灭菌拌料、发菌等场地。
2.3拌料
2.3.1养料配方
培养料的配方关系到食用菌的质量,栽培人员在进行拌料时需要按照不同菌菇的营养要求来制定培养料配方,提高养料配置的专业性,做到科学配比,合理搭配氮素营养和碳氮营养,保证食用菌更好的生长及营养平衡。同时,为了使食用菌获得更高的营养,可以选择具有较强透气性的原料。
2.3.2料水比例
拌料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培养料比例的合理性,如果养料配比不合理将会使养料失去作用。一般情况下,含水量为65%最为适宜,用手捏料时不形成水流,只有水滴渗出即可。
2.3.3拌料
首先清洁拌料场地,之后将一定配方和比例的主料摊铺在拌料场地上,混合均匀一定比例的辅料后将其洒在主料上,借助相关工具搅拌均匀,再按照适当的比例加入水,利用搅拌工具上下翻匀,最后再借助搅拌机搅拌均匀。加料时需要控制好比例,并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做出调整。搅拌完成后用手抓一把料并捏住,观察其中的水分是否合适,若指间出现溢水则说明料水比合理。
2.4接种
对于大多数草腐类食用菌栽培来说,主要进行铺料接种。在接种时选择的菌种需要具备抗逆、高产、广温性等特点。首先需要对接种场地做好消毒,泼洒1%茶籽饼水防止蚯蚓危害,撒施鼠药预防老鼠等。在栽培场地消毒之后,将培养料摆放于栽培地上,培养料的厚度保持在20~30cm,铺料时一般铺3层,第一层料厚8~10 cm,铺完后将菌种掰开,在两层培养料之间播入50%的菌种,采用梅花点播,播种的穴距为10~12 cm,穴深5~8 cm。第二层铺料厚度为10~12 cm,播完剩下的菌种。最后一层培养料铺4~5 cm,完成后分层压紧实。若气温较高,可在料面上用木棒每30 cm打一个直径6 cm左右的洞穴,便于其散热。铺料播种完成之后在料面上用稻草、草帘、无纺布、旧麻袋等进行覆盖,单层覆盖即可,覆盖物需要保持湿润,比如将麻袋浸入清水中捞出后沥干多余水分进行覆盖,防止培养料干燥。
少数菌种用装袋接种的方式,装袋应在拌料完成后立即进行,避免培养料受到污染物及外界空气的影响。尤其是在温度较高的夏季,如果不能及时做好装袋工作,很可能导致培养料酸败,降低培养料的pH值。在装袋前,要选择较为坚韧的塑料袋,保证装袋后可以存放较长的时间且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低,同时防止受到污染。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装袋过程中要保持松紧度适中,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前者容易污染杂菌,后者会对培养料的透气性造成影响,减缓发菌速度。装袋完成后利用小锅炉进行灭菌处理,杀灭培养料存放过程中塑料袋内产生的所有生物。这种灭菌方式能够将细菌在短时间内消灭,灭菌效率较高,操作方便,冷却速度较快,灭菌效果较为明显。通常有接种场接种、接种箱接种和接种室接种,接种成功的关键在于无菌操作,如果不能做到无菌操作,将会影响菌棒感染菌。
2.5发菌
首先,需要保证发菌室保持适温、通风、干燥且干净,在发菌前打扫干净发菌室,将发菌室冲洗后晾干,如果发菌场所为塑料大棚,则需要保证大棚内通风干燥。做好发菌室的准备工作后,将接种完毕的菌棒搬运至发菌室,按照具体情况在发菌室内摆放菌种。通常情况下,冬季按照行距摆放,若菌棒发好后就地出菇,则每排摆放5~8层,每排摆放间距为70~80 cm,若发满菌棒后需要移至发菌场出菇,则每排摆放5~6层。夏季为单排摆放,每排3~5层,为避免烧菌现象且利于菌棒散热,可以采用井字型的摆放方式。
菌棒摆放完成后需要控制好菌室的温度,做好对菌棒的管理,一般需要保持20~25℃,需要根据外界的气候变化做好发菌管理,在冬季利用阳光或借助相关设备进行增温,在夏季则需要通过通风的方式做好降温。整个发菌环节的湿度越低越好,禁止喷水,不能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保证发菌场有适宜的温湿度和新鲜空气。
2.6出菇管理
在出菇时明确菌棒的形态,等秸秆变为白色后,菌棒的塑料膜会被菌丝穿透,这就意味着即将出菇,需要做好出菇管理,包括合理盖土、喷水、通风等,结合食用菌的长势和质量要求及此时的温湿度等特点做好出菇管理工作。
(贵州省六枝特区强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杨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