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T/CT显像在甲状腺癌中诊断价值研究
2021-07-14刘世宏张德萍高尚芳张高翔
刘世宏,张德萍,高尚芳,陈 立,张高翔,袁 峰
1.重庆市铜梁区人民医院 核医学科,重庆 402560;2.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核医学科,四川 自贡 2100427
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组织分化程度高,患者预后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复发。早发现甲状腺残留组织、复发及转移灶,对后续治疗、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131I全身平面显像(whole body scan,WBS)在显示浓聚灶中缺乏立体感,不能准确辨别生理性浓聚、污染及病灶[2]。SPECT/CT是一种融合SPECT与CT的影像学图像,能有效弥补SPECT平面显像不能精准定位的缺陷,借助SPECT/CT能有效了解病灶内部解剖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提高DTC患者术后诊断效果[3-4]。本研究旨在探讨SPECT/CT显像在甲状腺癌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重庆市铜梁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行甲状腺癌全切术或次全切术的DTC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34~77岁,平均年龄(57.69±12.65)岁。排除标准:其他未分化型甲状腺癌者;扫描过程中有位置移动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患者手术创伤愈合后进行131I治疗。第一次清除甲状腺组织治疗患者行常规甲状腺扫描,排除甲状腺残留组织较大者,治疗前禁食4 h,口服131I,剂量2 775~8 140 MBq。首次或早期清除甲状腺组织的患者治疗剂量较小,为2 700~6 670 MBq;对于甲状腺癌转移灶的患者治疗剂量相对较大,为3 700~8 210 MBp。患者服用131I后5~10 d行WBS检查。对于WBS不能确诊者,行SPECT/CT检查。
1.2.2 显影剂及检查仪器 显影剂:碘化钠口服溶液(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放射化学纯度>98.7%。检查仪器:SIEMENS Symbia T2双探头型SPECT/CT、64排螺旋CT。
1.2.3 SPECT/CT全身显像 患者口服131I 30~150 mCi,7 d后行显像,期间患者可多饮水,勤排尿,以减少显像时辐射损伤。大剂量治疗患者严格按照相关注意事项,与家属保持距离。嘱患者行131I SPECT全身显像前将膀胱排空,摘除金属等物品。扫描过程中取仰卧坐,保持体位不变,持续10 min。对131I全身平面扫描中的异常浓聚灶部位进行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
1.2.4 CT扫描 对131I WBS中所提示的浓聚灶行定位X线扫描,确定范围后,利用检查床自动定位,同时行螺旋CT扫描。螺旋CT扫描后,立即在浓聚灶部位行同机SPECT断层扫描。探头自动复位,随后行SPECT采集,矩阵128×128,窗宽20%,帧6°,放大倍数1.0,每帧30 s,峰能364 keV,相机采用高能平行孔准直器SPECT/CT扫描完成后,先后应用SPECT图像融合专用程序、Butterworth滤波、滤波反射投影等基础,重建SPECT及CT冠状、横断及矢状位断层图像及SPECT/CT融合图像,最后经Sytegra同机融合软件自动实现SPECT与CT同机融合。
1.3 结果判定 (1)甲状腺残留:显像为放射性药物聚集在CT所示甲状腺床部位。(2)生理性聚集:显像提示放射性药物沉积于食管、口腔等位置但无肿块。(3)转移灶:CT图像显示融骨性骨质破坏,器官占位、颈部软组织块,颈部及其他部位大小正常或肿大的淋巴结在SPECT局部断层图像上有放射性药物聚集。(4)转移:断层未见骨骼部位融骨性骨质破坏、纵膈内、颈部软组织块,无放射性药物聚集,同时结合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变化、磁共振、CT扫描结果以及随访结果进行判定。(5)污染:图像提示放射性药物聚集于皮肤或衣物表层。
1.4 治疗反应性评估 患者首次131I治疗6~12个月后,将患者治疗反应分为疗效满意(ER)、不确切(IDR)和影像学反应欠佳(SIR),将IDR与SIR合并为疗效不满意(NER)[1]。ER患者随访期间甘油三酯<1 μg/L或逐渐下降,超声未提示转移淋巴结,诊断性131I SPECT/CT显像未见阳性病灶,未再行131I治疗或手术治疗。IDR患者随访期间甘油三酯1~2 μg/L,超声提示转移淋巴结,诊断性131I SPECT/CT显像未见阳性病灶,未行穿刺或手术确诊,继续随访。SIR患者随访期间超声持续提示存在转移淋巴结,或诊断性131I SPECT/CT显像原淋巴结仍显影。以手术病理及随访验证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SPECT/CT显像在评估转移灶及甲状腺残留中的诊断价值。
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
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
准确度=(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131I SPECT/CT融合图像病灶定位131I WBS获得明确诊断患者21例。其余57例患者另行131I SPECT/CT检查,检查次数共计81次,病灶定位残甲19次、残甲+淋巴结转移31次、淋巴结转移17次、肺和/或其他病灶转移14次。
2.2 各诊断方式诊断效能比较131I WBS诊断甲状腺癌转移灶及残留的特异度、准确度与131I SPECT/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1I WBS诊断甲状腺癌转移灶及残留的灵敏度低于131I SPECT/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
表1 “金标准”与131I WBS诊断结果/例
3 讨论
甲状腺癌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内分泌性癌变,且有年轻化趋势,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手术切除甲状腺后进行131I治疗清除甲状腺残留组织,可有效降低患者后期肿瘤复发及死亡发生风险[5-6]。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量与131I首次清除甲状腺的成功率密切相关。有研究利用显微镜发现,超过60%的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有微小病灶,推测术后残余大量甲状腺组织将引起癌细胞远处转移。因此,早期发现甲状腺残留组织、复发及转移灶,在患者后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表2 “金标准”与131I SPECT/CT诊断结果/例
表3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价值比较
131I WBS是甲状腺癌术后疗效评估的重要方式,但WBS所显示的浓聚灶缺乏空间立体感,不能准确判断病灶I摄取量的多少,病灶数量及定位也难以确定。此外,其对于生理性I浓聚、污染的鉴别也缺乏优势[7],在判断浓聚灶性质,鉴别残甲、淋巴转移、污染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8-10]。
本研究中,78例患者术后均行131I WBS扫描,其中21例得到明确诊断,57例患者行SPECT/CT扫描。57例患者WBS共检出117个浓聚灶,其中37个浓聚灶不能准确判断性质,而SPECT/CT共检出134个浓聚灶,通过SPECT/CT准确判断其浓聚灶,对37个WBS不能确定结果的浓聚灶做出解释,其中6个为残甲、14个为淋巴转移、7个为生理性摄取、10个为污染。SPECT/CT融合图像将计算机技术与数字计算相结合,对非同机、非同时采集的SPECT与CT图像进行融合,以获得两种影像学信息。在图像处理前,对两种图像的格式、大小、分辨率进行统一处理,同时行去噪声、增强对比,通过图像预处理提高图像分析速度、简化分析[13]。在行CT的情况下,SPECT/CT对占位病灶的判断更准确,且可有效地解决SPECT平面显像不能精准定位的问题[14-15]。SPECT/CT结合了SPECT与CT成像的优势,可了解病灶内部解剖结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SPECT/CT能有效提高DTC患者术后转移灶的诊断,清晰显示浓聚灶内部结构及性质,在指导DTC诊治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但SPECT/CT仍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实现实时融合,SPECT扫描时间长,患者扫描途中或难以克服体位移动,易造成时间空间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