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冈师范学院鄂东特色文献数字馆的创建论析

2021-07-14吴恒梅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献特色资源

吴恒梅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黄冈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地方特色文献众多,弥足珍贵。而作为地方性师范类高等院校,黄冈师范学院是鄂东地区人才培养、研究与服务和传承文化的中心,具有科研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有能力、有必要加强鄂东特色文献数字馆的建设, 通过收录鄂东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乡情等地方文化的文献,并建成内容较为全面、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系统化数据共享平台,展示地方文化魅力, 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辅助学校人才培养、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并全面推动鄂东区域教育的发展。

一、鄂东特色文献数字馆建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

鄂东泛指湖北省东部地区,特指黄冈、鄂州、黄石。鄂东承北起南,联东袂西,有“吴头楚尾”之称[2]。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在这里此消彼长、互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东地方文化,包括红色文化、戏曲文化、名人名家文化、医药文化、禅宗文化等,蕴含朴实睿智、强悍果敢的特色故事。

鄂东地方文献资源是鄂东地区历史上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是鄂东地方文化的重要体现。更重要的是,它是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同时,鄂东地方特色文献是鄂东地方高校文献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保障,更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撑,因此,作为黄冈地方最高学府,黄冈师范学院建设“鄂东特色文献数字馆建设”应是当务之急。

(一)是挖掘和提升鄂东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具有天然的、密切的联系,地方文化是地方文献的产生基础,地方文献的内容反映着地方文化,并对地方文化产生多方面的作用[3]。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为:地方文献资源能够为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独特的文化载体,对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的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离不开地方文献的开发与运用。

鄂东地区人杰地灵,地理位置优越,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景观,其文化形态多样,文化软实力亟待挖掘。建设鄂东特色文献数字馆,通过对地方优秀文化文献资源进行择取、收集、转换、沿传,通过产生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载体,传播文化影响力,协调整合各行为主体的力量,可以形成和强化为整个地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地区文化建设,增强地区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这是挖掘和提升鄂东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二)是鄂东地方文化保存与共享、开发与运用、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建设鄂东特色文献数字馆并且将其数字化,是“保存与共享”的最佳选择。各机构现今收藏的各地地方文献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一旦发生意外的灾害或破坏都将无法挽回。地方文献数字化可以更有效地永远的保存和共享地方文献,避免这些地方文献的破损、遗失。将已收藏的具有特色的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 开发成特色资源数据库,建立交互式的数字信息系统和查询检索手段[4],形成一个大规模的社会化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地方文献数字化是“开发与运用”的最好形式。地方文献数字化,绝非简单的技术手段,而是为了方便读者快速准确地检索到地方文献信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馆内特色收藏进行开发整理、知识重组的系统工作,目的是让更广地域的更多人群最大量、最快捷地共享馆藏资源,以实现文献价值最大化[5]。

地方文献数字化是“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条件。地方院校是地方与高校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方独特自然人文环境所塑造的文化产物,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地方文化是地方院校特色发展的源头活水[6],传承创新地方文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地方院校的必然选择。地方院校应以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为基础,培养地方特色研究方面人才。建设鄂东特色文献数字馆能够为传承地方文化和创新地方特色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是促进学校学科建设、转型升级、科研创新和区域教育发展的需要 鄂东地方文献数字化将会更好地促进我校学科建设。一流的信息资源推动一流学科的发展。鄂东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对应的是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育学和马克思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我校于2015年专门设立的,旨在开展对鄂东地区红色文化的教学与系统研究;鄂东历史资料地情名人名家文化对应的是文学院的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学科以及语言与文学学科、政法学院的政治学科、生命与科学学院的生物学科、旅游管理与地理科学学院的民俗学科。有了这些信息资源,相关学科的建设内涵有了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也为做强做优这些学科提供了保障。鄂东非遗文化中的资源对应的是音乐学院和黄梅戏戏剧学院的戏曲学科以及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影视学学科,其中,黄梅戏剧学院是我校于2016年专门设立的,旨在开展对鄂东地方戏曲的教学与系统研究。

鄂东地方文献数字化将会更好地助推我校转型升级。我校“十三五”提出的目标是“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大学,以培养地方产、学、研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探索学校转型发展综合改革之路”。 鄂东地方文献信息是鄂东地区先人的经验总结,是鄂东地区前人的文化成果,具有本土性、实践性和适应性,非常接地气,学校转型成应用型大学,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以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作参照,就可以避免走弯路,实现弯道超越。

鄂东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建成将助推我校科研的创新发展。建设鄂东特色文献数字馆,将学校相关重点学科与鄂东地方文化结合起来,为学校科研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创新源泉,是教科研持续和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

鄂东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建成有利于促进鄂东地区区域教育的发展。利用地域优势,汲取地域特色和传统精华,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鄂东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许多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作为地方高等院校在汲取其他办校理念的同时,更应注重与鄂东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鄂东地区的人文关怀,促进区域教育的发展。

二、鄂东特色文献数字馆建设的重要性

(一)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就是建成一个内容完整、具有地方特色的、开放的鄂东特色文献资源馆,系统揭示地域文化,实现特色资源的数字化,促进对鄂东地域文化的保存与共享、开发与运用、传承与创新。挖掘和提升鄂东地区文化软实力,促进地方文化传播及其影响的全球化。为学校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德育教育、科研工作等提供数据支撑和创新源泉。主要任务:

1.地方文献图书收集。收齐黄冈、鄂州、黄石三个地级市的地方志、文史资料、年鉴、地情、及非遗读本,完成鄂东历史资料库;收齐涉及红色政权在诞生、发展壮大时期的重要文献,完成鄂东红色文化文献资料库的建设;收齐研究鄂东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艺术方面名人的传记、人物研究、文艺学术著作等资料,完成鄂东名人名家文化文献资料库的建设。

2.纸质文献的数字化。完成鄂东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鄂东红色文化文献数据库建设、鄂东名人名家文化文献数据库建设。包括纸质文献数字化工作、硬件设备的配置、平台建设、数据库建设。

3.开放服务。一是配备桌椅展柜和查、阅、打印等一体化设备,开展纸质文献的馆内查阅、现场扫描打印复印服务。二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服务。读者无论身处何地,只需通过图书馆网络平台检索直接浏览或授权下载。

(二)数字馆建设的主要内容 鄂东特色文献资源馆建设工程主要内容是鄂东重要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与数字化。包括:

1.鄂东历史资料文献收集及数据库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地方志、历史资料、地情、非遗等内容。2.鄂东红色文化文献收集及数据库建设。主要内容包括: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及各县市革命斗争史等。

3.鄂东名人名家文化文献收集及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名人的文献数字库建设:

政治家董必武、李先念等,经济学家王亚南、张培刚等,军事家林彪、王树声等,科学家有地质学家李四光、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理论物理学家彭恒武、林学家干铎、活字印刷术毕昇、医圣李时珍、临证医学大家万密斋等,文化艺术大家有杜牧、苏东坡、散曲大家滕斌、新儒学开山鼻祖熊十力、新儒学大师徐复观、程朱理学创始人程灏和程颐、国学大师黄侃和汤用彤、诗人学者与民主斗士闻一多、方志学家王葆心、思想家殷海光、京剧主要创始人余三胜、京派小说创始人之一废名、文艺理论家胡风、编辑家秦兆阳、翻译家与文学家叶君健、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佛教高僧月霞和来果以及当代作家熊召政、刘醒龙等。

(三)预期绩效

1.社会效益:(1)挖掘和提升鄂东地区文化软实力。(2)着力解决地方文献资源残缺、地方文献服务手段落后的问题,激发、引导潜在的阅读需求。(3)提高鄂东地方特色认知度,增强民众对本地区的认同和热爱。

2.文化效益:(1)系统揭示地域文化,有效地对珍贵的地域文化进行保存与共享、开发与运用、传承与创新。(2)促进地方文化传播及其影响的全球化,使地方文化的传播摆脱时空的限制。(3)服务区域文化研究,为考证研究地方文化提供原始资料,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提基础。

3.学术效益:(1)鄂东地方文化与学校教学科研相结合,为学校德育教育、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等提供数据支撑和创新源泉。(2)服务学校重点学科与重点培育学科,为学科教学科研提供资源支持。(3)丰富馆藏资源,强化学科特色,兼顾学科深度,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支持服务。

4.可持续影响:(1)本馆建设所购系统具备一定的超前性,可持续使用;(2)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可长期保存和使用。(3)对鄂东经济社会、文化学术的发展具有持续推动力。

(四)绩效评价指标(表1)

表1 绩效评价指标

三、鄂东特色文献数字馆建设的可行性

(一)地方文献资源基础 鄂东地方文献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价值不凡。有红色文化、名人名家文化、戏曲文化等,地方文献种类繁多,是支撑政治、语言与文学、古代文学、影视学、生物、民俗、戏曲等学科的重要资料。尤其是黄麻起义、黄梅戏、东坡赤壁、李时珍等方面文献,绝无仅有,影响深远。据我们前期网上调研,有近3万条资源信息。而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在售鄂东地方文献就有27970部。(表2)

表2 黄冈市各县市区地方文献网上在售数量

(二)校内学科基础

1.“鄂东红色文化数据库”有政法学院的政治学科和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育学学科的教学科研作基础;

2.“鄂东历史资料数据库”有文学院和旅游地理学院与传播学院的相关教学科研作基础;

3.“鄂东名人名家数据库”的建设有图书馆的“苏东坡在黄州”文献数据库、文学院的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学科以及语言与文学学科、政法学院的政治学科、生物科学学院的生物学科、旅游管理与地理科学学院的民俗学科的教学科研等作基础;

(三)校内外项目基础

1.“鄂东红色文化数据库”有各县市区建设的各纪念馆,如 “李先念纪念馆”、 “陈潭秋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等作为经验与数据的借鉴来源,另外,我校已建的“黄冈红色文化展示馆”也为“鄂东红色文献数据库”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鄂东历史资料数据库”和 “鄂东名人名家文化数据库”有学校众多学院和学科研究作基础,其中有“鄂东名人文化研究室”、 “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和“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为该数据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大别山旅游文化研究中心”等,聚集了较多的文献资源尤其是数字资源,并有一定的建设经验和研究成果,为鄂东特色文献数字馆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基础。

(四)我校对鄂东地方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

1.我校饶学刚教授是全国“现代苏学学者”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苏东坡在黄州》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其团队的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国家4A级景区、黄冈东坡文化主题公园——遗爱湖公园的建成。

2.2010年,我校图书馆构建了《鄂东当代作家创作年表》数据库,对黄冈地区的30位当代作家的生平、获奖情况、著作年表及代表作、重要著作(作品)索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为研究者提供了详实完备的资料,有力地推动了鄂东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3.我校的“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有四个关于地方文化的研究中心,分别为: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大别山旅游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和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其中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应用、大别山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党建理论、大别山红色文化与民族精神。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黄梅戏声腔及其发展、黄梅戏表演、黄梅戏剧目及起源,产生了《新时期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等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著作;我校师生编创并参演的《李四光》、《东坡》、《李时珍》、《活字毕昇》等原创黄梅戏剧目,分别在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上演。近年来,这四个研究中心共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规划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11项;出版了《黄麻起义研究》等7部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我校的这四个中心皆是立足于地方文化的研究,是对地方文化的深入挖掘与提升。

(五)收藏、数字化工作经验基础 从2014年起,我校鄂东地方文献的建设工作一直在进行,而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已建成以“苏东坡在黄州文献”为主体的“古文献特藏馆”。为了建设好地方文献特藏馆,学校增拨了图书馆2017年度文献信息费,由每年的500万元提高到800万元,提高了60%。学校还派相关负责人专门到英国和瑞典四所大学考察图书文献的现代化建设,到浙江温州大学考察地方文献特藏馆建设,到云南民族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等部属高校参观学习地方文献数字化项目工程。

图书馆内开设有相对独立的地方文献特藏馆,供师生和社会读者查阅。图书馆馆藏鄂东地方文献特色资源包括:地方志、历史资料资料、年鉴、地情资料、非遗文献、东坡文献、禅宗文献、名人传记、红色文献、名家文献、教师著作、学生论文、地方报刊等各方面内容,计8000余种。还收集了影像资料,包括《李时珍》、《李四光》、《红色薪传》、《铁血红安》、《苏东坡》等。

为满足校内外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需求,学校广泛收集苏东坡在黄州相关文献,并将其中部分文献转换成电子文档,“苏东坡在黄州”数据库已建成,在校内外深受用户欢迎。

此外,校图书馆已和黄冈市、鄂州市及黄石市的方志办、党史办、文化馆、图书馆、科协、作协以及黄梅戏剧院、李四光纪念馆、闻一多纪念馆、陈潭秋纪念馆、李时珍纪念馆、毕昇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红四军纪念馆、红二十五军纪念馆等部门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关系和地方文献收藏机制。

黄冈师范学院是鄂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文化的中心,具有科研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有资料优势、有学科支撑、有项目基础、有创建经验。创建一个内容完整、具有地方特色的、开放的鄂东特色文献数字馆,系统揭示地域文化,实现特色资源的数字化,促进对鄂东地域文化的保存与共享、开发与运用、传承与创新;挖掘和提升鄂东地区文化软实力,促进地方文化传播及其影响的全球化;为学校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德育教育、科研工作等提供数据支撑和创新源泉,是非常重要的、必要的,而且是确实可行的。

猜你喜欢

文献特色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特色种植促增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