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刚构组合梁桥结构设计及关键技术
2021-07-14韩锋,杨华
韩 锋,杨 华
(1.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2;2.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随着公路桥梁建设的快速发展,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体系桥得到了大范围推广应用[1]。从六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将“T”型刚构与连续梁结合起来的连续-刚构体系,又称墩梁连固的连续梁体系[2]。连续-刚构组合体系梁桥兼顾了连续梁桥和连续刚构桥的优点,摒弃了各自的缺点,在结构受力、使用性能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3]。本文以晋蒙黄河大桥主跨152 m长联大跨连续-刚构组合梁桥为例,介绍了大桥的总体布置及上下部结构设计要点,对大桥设计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
1 工程概况
晋蒙黄河大桥及引线工程起于河曲县楼子营镇科村,与已建的神池至河曲高速公路顺接,止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沙沟子村东,与大饭铺至龙口高速公路顺接,路线全长4.865 km。设计速度80 km/h,路基宽度为32 m,按双向六车道设计,桥梁设计荷载等级为公路-Ⅰ级。黄河河道内设计桥高为43~57 m,桥下净空不受桥型结构控制。项目区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
初步设计阶段,对拟定方案从结构形式、施工难度、养护维护、抗震、抗风、工期、造价、桥梁美学效果等角度进行了同深度比较。主跨152 m连续-刚构组合梁桥因桥型成熟、质量及耐久性易于保证、建设成本及后期养护费用可控、等跨径跨越河道、视觉效果好等优势,作为初步设计推荐的桥型方案。
图1 项目地理位置图
2 结构设计
2.1 总体设计
桥梁全长2 133 m,两侧引桥采用30 m、50 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T梁,主桥采用跨径152 m连续-刚构组合体系。主桥分为两联,第一联为83 m+4×152 m+83 m,第二联为83 m+3×152 m+83 m。第一联自小桩号至大桩号方向依次是:边跨→连续-刚构跨→刚构跨→连续-刚构跨→连续跨→边跨;第二联为边跨→连续-刚构跨→刚构跨→连续-刚构跨→边跨。
2.2 结构设计参数
a)汽车荷载 单幅桥计算车道数为三车道,车道折减系数0.67,冲击系数0.05,汽车偏载系数1.15。
b)温度荷载 合龙温度设定在10℃ ~15℃,有效温差:整体升温25℃,整体降温40℃;竖向梯度温度:正温差T1=14℃,T2=5.5℃,负温差T1=-7℃,T2=-2.75℃。
c)不均匀沉降 主墩20 mm,交界墩、分联墩10 mm。
d)风荷载 百年一遇基本风速32.7 m/s,桥面处运营风速取值25 m/s,风速重现期系数0.84。
e)汽车制动力 按联长满布汽车荷载总重力的10%计算。
f)支座摩阻力 球型钢支座摩擦系数0.05。
g)流水压力 桥墩形状系数取1.3,设计流速2.08 m/s。
h)冰压力 迎冰面形状系数0.77,冰温系数2.0,冰的抗压强度取450 kN/m2,冰厚0.5 m。
i)箱梁横向计算 桥面板分别按框架和简支板两种模式进行计算,考虑了箱室内外±5℃温差效应。
j)横隔板计算 考虑支座更换工况。
图2 主桥总体布置图(单位:m)
图3 第一联结构计算模型
2.3 主桥上部结构设计
主梁采用单箱单室箱型截面,顶板宽15.55 m,底板宽8 m,跨中梁高3.4 m,支点梁高9.5 m,主梁根部至跨中梁高按1.7次抛物线渐变[4]。
图4 主梁典型横断面(单位:mm)
悬浇梁段顶板厚32 cm,底板厚由跨中32 cm渐变至根部90 cm,腹板厚由跨中50 cm渐变至根部70 cm。零号块根据受力需要,顶板加厚至50 cm,底板加厚至120 cm,腹板加厚至105 cm。
2.4 主桥下部结构设计
如图2所示,P8、P19为主引桥交界墩,P14为主桥分联墩,为进一步释放温度力,P9、P12、P13、P15、P18为设置钢球支座的连续墩,P10、P11、P16、P17为与主梁固结的刚构墩。
主墩均采用等截面矩形空心墩形式。连续墩纵桥向宽5 m,横桥向宽10 m;刚构墩纵桥向宽4 m,横桥向宽8 m,最大墩高43.5 m。主桥连续墩设速度锁定器,纵向地震荷载作用下所有主墩均参与地震力分配[4]。
P8、P14、P19采用分离式承台,厚度3 m,其余连续-刚构墩采用整体式承台,厚度5 m。采用D200的钻孔灌注群桩基础,最大桩长60 m,按摩擦桩设计。为防止黄河泥沙冲刷桩基,河道中主墩在桩顶15 m长度范围设永久性钢护筒,迎水面设置破冰体[4]。
图5 主桥桥墩断面(单位:mm)
3 关键技术研究
3.1 关键技术点一 连续墩墩顶设速度锁定装置
如图6a所示,在连续-刚构组合体系下,图6地震力主要由两个刚构墩承担,存在刚构墩截面尺寸较小,承载力不足以抵抗地震力,而连续墩的承载力没有得到利用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连续墩墩顶设速度锁定装置,地震来临时,连续墩被锁定,变为固定墩,参与地震力分配,如图6b所示,各墩承担弯矩较均匀[5]。
图6 纵向地震力引起的结构弯矩图
表1 速度锁定器设置与否结构动力特性对比
连续墩刚度较大,分担了较多的地震力,其承载力得以发挥;刚构墩承受弯矩得以减弱,桥梁安全储备得到提高;通过在桥梁结构中设置减隔震装置,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固有周期、阻尼),减小了地震激励,从而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为了使地震作用合理分布,除最矮P18,其余连续墩均在墩顶中心处设置速度锁定器。
3.2 关键技术点二 先刚构跨后连续跨合拢顺序
对于多跨长联的连续-刚构桥型,张拉底板钢束时,二次效应会使相邻孔跨底板产生拉应力,对此优先合拢底板压应力储备需求较小孔跨,后合拢需求较大孔跨,后者压应力储备大于前者,运营状态下全桥底板应力达到较均匀水平[6]。优先合拢刚度较大的刚构跨,再合拢刚度较小的连续跨,主桥第一联合拢顺序为:第3跨→第2跨→第4跨→第1、6跨(边跨)→第5跨;主桥第二联合拢顺序为:第3跨→第2跨→第4跨→第1、5跨(边跨)。相比传统的先边跨后中跨的合拢顺序,可以增大连续跨底板应力,减小刚构跨底板应力,应力水平趋于均匀[6-8]。
表2 不同合拢顺序下跨中截面下缘压应力 MPa
图7 第一联合拢工序示意
采用先合拢刚度较大的刚构跨,再合拢刚度较小的连续跨,对压应力储备较高要求的第4跨,成桥状态下缘应力增加0.44 MPa,短期效应增加0.21 MPa;对压应力储备要求最小的第2跨,成桥状态下缘应力减小1 MPa,短期效应减小0.87 MPa。
4 结构计算
4.1 上部主梁静力计算
上部主梁静力计算分析表明,结构承载能力均大于内力设计值,主梁抗弯、剪、扭承载力满足规范值。
图8 第一联设计弯矩与正截面抗弯承载能力包络图
在短期组合下,正截面抗裂计算第一联桥主梁上缘最大法向拉应力为-0.25 MPa,下缘最大法向拉应力为-1.02 MPa;第二联桥主梁上缘最大法向拉应力为-0.22 MPa,下缘最大法向拉应力为-1.02 MPa,均不出现拉应力。斜截面抗裂中,第一联桥主梁最大主拉应力为1.08 MPa,第二联桥主梁最大主拉应力为1.01 MPa,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弹性组合下,正截面压应力计算第一联桥主梁上缘最大法向压应力为-17.08 MPa,下缘最大法向压应力为-16.32 MPa;第二联上缘最大法向压应力为-16.80 MPa,下缘最大法向压应力为-15.58 MPa,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斜截面压应力计算第一联桥主梁的最大主压应力为-17.08 MPa,第二联桥主梁的最大主压应力为-16.80 MPa。
4.2 稳定性计算
本桥为预应力连续-刚构组合体系,在桥墩和桥墩与主梁连接处存在差异。从可能出现的最不利荷载,考虑3种最不利荷载组合[9-10]。
a)工况1 处于最大悬臂浇筑阶段,未出现大风。
b)工况2 最大悬臂状态,边跨未合拢,出现横向大风。
c)工况3 最大悬臂状态,边跨未合拢,出现纵向大风。
表3 最大悬臂状态稳定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在最大悬臂状态各工况的最小稳定安全系数相差很小,风荷载对稳定影响不显著。这是由于桥墩高度较低,上部结构自重大,起控制稳定作用。
5 结语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结论如下:
a)结合实际地形条件,晋蒙黄河大桥采用主跨152 m连续-刚构组合梁桥型等跨径跨越黄河,采用成熟的悬臂法施工工艺;桥梁受力性能好,结构刚度大。随着工程建设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受地形、跨度、净空等因素制约,该桥型具有较大竞争优势。
b)大跨、长联连续-刚构组合梁桥,连续墩设置速度锁定器可充分利用其刚度大的特点,分担更多地震力,使其承载力得以发挥;从而减弱刚构墩承受弯矩,桥梁安全储备得到提高。
c)大跨、长联连续-刚构组合梁桥,张拉底板钢束时,二次效应使相邻孔跨底板产生拉应力,可优先合拢底板压应力储备需求较小孔跨,后合拢需求较大孔跨,从而运营状态下全桥底板应力达到较均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