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结合茵连化浊解毒汤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研究
2021-07-14李猛
李 猛
(河南省夏邑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河南 夏邑 476700)
胆总管结石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多发生于胆总管下段,临床多表现为上腹部绞痛、黄疸、对穿式背痛等,胆总管结石可引起胆总管梗阻、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若不及时治疗会因胆汁淤积、肝功能受损等造成感染情况加重,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其应用可快速缓解胆道梗阻情况,但患者术后肝功能、黄疸恢复等仍需较长时间,且有较高的复发风险[1]。近年来中药应用于手术康复治疗中的效果得到肯定,茵连化浊解毒汤有化浊解毒的作用[2],本研究用ERCP联合茵连化浊解毒汤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2例,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本院治疗患者。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1例。对照组男30例,女21例;年龄30~71岁,平均(52.41±6.58)岁;病程4~6个月,平均(4.89±0.56)个月;结石数量2~4枚,平均(2.42±0.36)枚;胆总管内径小于1.5cm23例,≥1.5cm28例。实验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29~70岁,平均(52.27±6.63)岁;病程4~7个月,平均(4.93±0.59)个月;结石数量2~3枚,平均(2.39±0.31)枚;胆总管内径小于1.5cm21例,≥1.5cm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结石数量、胆总管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病症部分》[3]和《黄家驷外科学》[4]中胆总管结石中西医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接受ERCP治疗;③年龄18岁以上;④耐受本研究所用药物;⑤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研究内容,自愿加入。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肝胆疾病、肿瘤、出凝血功能异常、精神疾病等;②胆道狭窄;③前1个月接受过相关治疗;④有腹腔手术史;⑤妊娠、哺乳期女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ERCP。通过造影明确胆总管结石的位置、大小、数量,在内镜下切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借助网篮将结石取出,对于较大的结石先用离子冲击波击碎,再取出,之后用生理盐水对胆道进行反复冲洗,并再次造影观察胆道情况,确认没有充盈、缺损情况后置管引流。术后接受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胃肠减压、抗感染、保肝护胆等。
实验组术后加用茵连化浊解毒汤。蒲公英、茯苓、白花蛇舌草各15g,白术10g,黄芩、豆蔻、半枝莲各9g,黄连、砂仁各6g。肝郁气滞加柴胡12g、枳壳15g,肝胆湿热加苦参、茵陈各10g,瘀血阻滞加莪术、三棱各10g,肝阴不足加玄参、麦冬各20g。日1剂,冷水煎至300mL,早晚温服,连续治疗7天。
3 观察指标
中医证候积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证候积分标准[5]评价治疗前(术前)后(术后7d)右胁胀满疼痛、寒战发热、黄疸的严重程度,分数计为0~3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胆汁引流量:手术后1、3、5、7天的胆汁引流量。
肝功能:治疗前后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mL,分离血清,应用速率法检测其中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
4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右胁胀满疼痛 t P 寒战发热 t P 黄疸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1 2.72±0.18 1.29±0.16 42.404 0.000 2.07±0.38 1.15±0.14 16.224 0.000 2.20±0.24 1.19±0.26 20.385 0.000实验组 51 2.74±0.20 0.97±0.14 51.777 0.000 2.05±0.41 0.70±0.08 23.079 0.000 2.19±0.27 0.56±0.09 40.901 0.000 t 0.531 10.749 0.255 19.930 P 0.597 0.000 0.799 0.000
两组手术后同期胆汁引流量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后同期胆汁引流量比较 (mL,±s)
表2 两组手术后同期胆汁引流量比较 (mL,±s)
组别 例 手术后1d 手术后3d 手术后5d 手术后7d对照组 51 152.37±55.24 212.47±33.46 258.21±76.34 288.25±125.14实验组 51 181.22±61.72 269.35±46.48 330.42±91.53 393.37±132.26 t 2.487 7.093 4.327 4.123 P 0.015 0.000 0.000 0.000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U/L,±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U/L,±s)
组别 例 ALT t P γ-GT t P AST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1 97.84±10.19 48.93±6.18 29.309 0.000 90.03±4.39 39.48±5.23 52.868 0.000 112.27±15.36 59.41±7.24 22.231 0.000实验组 51 98.12± 9.97 37.76±5.22 38.303 0.000 89.78±9.15 30.89±4.41 41.405 0.000 112.18±14.39 49.02±6.23 28.765 0.000 t 0.140 9.861 0.176 8.967 0.031 7.768 P 0.889 0.000 0.861 0.000 0.976 0.000
5 讨 论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可清除胆结石,解除胆道梗阻情况,但术后相关功能恢复过程较长,期间易出现并发症、症状加重等情况,因此ERCP术后促进相关功能恢复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6]。术后常规对症治疗,包括胃肠减压、抗感染、保肝护胆等,虽可缓解术后的不适症状,但对肝胆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欠佳[7]。
胆总管结石属中医“黄疸”“肋痛”范畴。胆为“中精之腑”,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由饮食不节、中焦湿热、情志不畅等引起的肝胆血瘀气滞、胆汁郁结所致。手术后痰浊余邪未消,加之手术操作损伤经络致气机失常,故治疗应以疏肝利胆、行气降浊、泻热解毒为原则[8]。茵连化浊解毒汤中蒲公英清热平肝,解毒散结;茯苓健脾渗湿,利水宁心;白花蛇舌草活血解毒,清热祛瘀;白术滋阴和中,燥湿健脾;黄芩清热泻火,祛湿解毒;豆蔻温中行气,消痞化湿;半枝莲活血解毒,清热化瘀;黄连泻火燥湿,清热解毒;砂仁降浊化湿,开胃温脾。诸药合用,有除湿行气、泻热降浊、解毒祛瘀之效。与胆总管结石术后的治疗原则相符[9]。研究表明[10-11],蒲公英、茯苓、黄芩、黄连治疗胆石症有利于降低胆汁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和非结合性胆红素的水平,增加胆酸、磷脂水平,进而抑制胆结石再生。同时可促进胆囊收缩,降低胆汁黏度,促进胆汁排出。研究表明[12],蒲公英水煎汤可通过提高肝脏中单磷酸活化蛋白激酶、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和糖原含量,对肝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同时白花蛇舌草应用于肝内胆汁淤积模型大鼠,可通过诱导胆盐输出泵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的表达促进胆汁分泌,减轻肝脏炎性反应,保护肝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血清ALT、γ-GT、AS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茵连化浊解毒汤与ERCP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ERCP结合茵连化浊解毒汤治疗胆总管结石可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促进术后胆汁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