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刺络放血结合耳穴压丸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观察

2021-07-14赵姿茗张利泰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刺络瓣膜脏腑

赵姿茗,张利泰,孙 娜

(联勤保障部队北戴河康复疗养中心中医理疗科,河北 秦皇岛 066100)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以下肢浅表静脉迂曲、肿胀,同时伴有下肢的沉重、酸痛、乏力为特点的周围血管病,严重时可发生皮炎、溃疡、坏疸等并发症。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下肢静脉压力増加、下肢静脉损伤、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临床上以从事持久体力劳动或长时间站姿的人群多见,女性比男性更易患病[1]。治疗通常采用病肢穿医用弹力袜或用绷带,严重者采用手术方法,但是几乎所有的手术方式都是通过去除曲张的静脉,使静脉血流改变路径而恢复正常循环,但风险大、创口多、易复发[2]。笔者用刺络放血结合耳穴压丸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联勤保障部队北戴河康复疗养中心中医科门诊患者,确诊为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35~72岁,平均53岁;病程 1~32年,平均11.1年。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37~69岁,平均54.9岁;病程1.5~28年,平均12.2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3]中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标准。①有腹压增高史(长期站立、长时间重体力劳动、习惯性便秘等),或有家族病史;②经超声多普勒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确诊;③可伴有色素沉着、溃疡、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分级标准:根据下肢静脉疾病临床定性定量评价标准[4],C0级为无肉眼直观可见的或可触知的静脉疾病征象,C1级为可见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和静脉网状形成,C2级为静脉曲张明显,C3级为静脉曲张且伴有水肿,C4a级为静脉曲张处皮肤有色素沉着或湿疹发生,C4b级为静脉曲张处皮肤发生脂性硬皮病或白色萎缩症,C5级为静脉曲张处有已愈合的溃疡疤痕,C6级为静脉曲张处伴有明显活动性溃疡。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分级为C0~C5级;③年龄18~75岁;④沟通交流无障碍;⑤能够接受并坚持治疗方案。

排除标准:①有血液系统疾病;②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③有下静脉功能不全及深静脉血栓病史;④静脉曲张局部合并活动性溃疡或严重感染;⑤体质虚弱、妊娠期、产后妇女;⑥有精神类疾患。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刺络放血法。患者充分暴露患肢,脱去袜子,站于一次性吸水纸垫上(便于吸收、清理血迹),年纪较大或精神紧张者可选取坐位。医者带一次性无菌手套,找到静脉曲张的部位,在其上方10cm扎上医用止血带,使曲张的脉络更加突显。先用75%酒精棉球将刺血点及周围皮肤擦拭消毒2次,选择7号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浙江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快速对准刺血点,瘀血由针孔喷出或者流出,呈黑紫色,待血液流出变为鲜红、血流自止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用酒精棉球擦拭下肢血迹。可根据曲张静脉的粗细、迂曲团块的大小选取多个针刺点,以3~6个为宜,所有刺血点操作结束后解开止血带。注意放血前让患者放松,避免过度紧张造成晕针,操作时不要选点或放血过多,以免失血量大造成患者发生头晕、恶心等症。治疗后针孔24小时内不要沾水,以免伤口感染。每5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8次。②耳穴压丸:在耳穴中选取交感、肾上腺、皮质下、心、肝、脾、肾、耳尖、神门,每次选取3~5个穴,用75%酒精棉球将耳部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贴压在所选耳穴处。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刺激3次,每个穴位按压1min,以局部微痛发热为宜,双耳交替贴压,每5天贴压1次,连续治疗8次。

对照组:用穿医用弹力袜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有压力梯度的弹力袜,晨起下床时穿上,直到睡觉前脱下。每日1次,连续40天。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痊愈:下肢浅静脉的扩张、迂曲以及伴随症状消失。好转:下肢静脉曲张部分消失,伴随症状缓解。无效:患肢静脉明显曲张,症状无缓解。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复发2例,对照组复发8例。

5 典型病例

李某,女,51岁。从事刷漆工作20余年,双下肢静脉曲张7年。小腿内侧、后侧有弯曲的静脉隆起,高出皮肤,伴双下肢的疼痛、困重、乏力感,站立及行走时症状加重。舌暗淡苔白、边有瘀点,脉沉。西医诊断为双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诊断为筋聚(气滞血瘀型)。予双下肢刺络放血,根据曲张静脉的粗细、迂曲团块的大小,左下肢选取3个针刺点,右下肢选取2个针刺点进行放血,使瘀血排出。在耳穴中选取交感、肾上腺、肝、肾、神门,用75%酒精棉球将耳部消毒后,将王不留行贴压在所选耳穴处。治疗1个疗程后静脉曲张消失,双下肢困重感消失,无疼痛肿胀。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6 讨 论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6],慢性静脉疾病的流行率为 40%~70%,是普通人群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有73%的女性和 56%的男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的困扰,很多人由于初期症状轻,早期并没有重视,日后病情逐渐加重,甚至发展成为静脉性溃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生活和心理造成很大负担。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缺陷及浅静脉内压升高,是引起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膜缺陷,与遗传因素有关。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后天性因素,使瓣膜承受过度的压力,逐渐松驰,不能紧密关闭。循环血量经常超负荷,亦可造成压力升高,静脉扩张,而形成相对性瓣膜关闭不全。当隐-股或隐-腘静脉连接处的瓣膜遭到破坏而关闭不全后,就可影响远侧和交通静脉的瓣膜。由于离心愈远的静脉承受的静脉压愈高,因此曲张静脉在小腿部远比大腿部明显,而且病情的远期进展比开始阶段迅速[7]。目前治疗一是患肢穿医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借助远侧高而近侧低的压力差,使静脉曲张处于萎瘪状态,但容易使患者感到下肢紧绷不适,多数人不能每天坚持,且弹力袜不适合老年人、肥胖人。二是硬化剂注射和压迫疗法,利用硬化剂注入排空的曲张静脉后引起的炎症反应使之闭塞,硬化剂注入后局部用纱布卷压迫,但要避免硬化剂渗漏造成组织炎症、坏死或进入深静脉并发血栓形成。三是手术疗法,行大隐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及主干与曲张静脉剥脱术。但手术疗法创口多、围手术期易有并发症[8]。

下肢静脉曲张属中医“筋瘤”范畴。《外科正宗》载:“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9]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脏腑受损,正气虚弱,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瘀阻脉络,从而引起经脉不通,不通则痛[10]。《灵枢·九针论》曰“肝主筋”,体表的浅静脉、肌腱、腱鞘均属于中医的“筋”,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可致静脉屈曲;肝失疏泄,则卫阳宣发不利,体表筋脉易受寒邪侵袭,寒性收引,筋脉屈曲结块;肝郁气滞,肝木克脾土,使脾升降失常,中气下陷,湿气下注而静脉曲张、肢体肿胀,发为“筋瘤”病变[11-12]。另外,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心气不足,则气血运行乏力;脾虚生湿,则痰瘀内结;《素问·宣明五气》曰“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立久行,必会损及肝肾,老年人肾气亏虚,推动无力,瘀血阻滞,日久积累,也是发为筋瘤的重要原因。机体正气不足,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加之寒、湿等外邪乘虚而入,邪气阻络,经气不通,气血瘀滞,故而发病。治疗应祛瘀通络,调和脏腑。

放血疗法《灵枢·官针》称之为“络刺”,是用锋利针具刺破血络或穴位,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属于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内经》之中就有46篇篇幅对其进行详细的阐释[13],数量最多,其中包含了刺络放血法的针具、操作方法、治疗原则、适应症等。放血疗法历史悠久,传承至今,临床效果显著,立竿见影,操作性和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刺络放血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活血化瘀方法,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泄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多用于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临床适用范围比较广泛[14]。“痛则不通”,“通”即指气血运行流畅正常,无阻滞现象。下肢静脉曲张则是静脉迂曲,气血瘀滞,导致下肢疼痛困重,放血疗法通过点刺曲张的静脉,可直接使恶血出尽,促进新血生成,行气行血,使血脉畅通,起到通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放血通过针刺瘀堵的血管,放出适量血液,可以调节血容量,减少局部血液瘀积,加快局部组织代谢,改善血管壁缺氧,有利于血管舒缩功能的恢复[15-16]。刺血疗法还能够使静脉压力降低,有效降低循环阻力,有助于相对关闭不全的静脉瓣膜恢复功能,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使恢复血管弹力。放血疗法的独特优势就是直达患处,操作便捷,见效更快。刺络放血时点刺时手法宜稳、准、轻、快,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一般出血不宜过多。因刺激较强,治疗过程中需注意体位要舒适,防止晕针。有些患者在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刺血局部疼痛或有瘀青,一般无需特殊处置,数天后可自行消失[17]。

耳穴疗法是在耳廓特定的区域上进行刺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18],也是多种疾病的辅助疗法,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行于目……而别气走于耳为听”。《厘正按摩要术》曰:“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进一步将耳廓分属为五脏,说明耳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是息息相关的。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穴发生“阳性反应”,如压痛、变形、变色、丘疹、脱屑等,可刺激这些反应点来预防和治疗疾病。耳穴压丸是利用王不留行籽质地比较坚硬的特点,将其贴敷在耳穴表面,并间歇按揉的一种简易疗法。《本草纲目》曾记载“苦干无毒,此药走而不住,曾有王命不能留而行,治风毒、通血脉、主治恶疮止血、逐痛出刺、风痹内寒痛疽恶疮瘘乳”。所以使用王不留籽进行耳穴贴压,可以充分发挥其“走而不住”的特性,还能达到疏通经脉的效果。本法能持续刺激穴位,又安全方便,能够达到针刺、按摩与药物的多重功效,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耳穴刺激方法[19]。耳穴的选择要进行辨证论治,从整体出发,心、肝、脾、肾穴是根据脏腑学说的理论,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进行辨证取穴,具有强壮脏腑、补气养血,健脾利湿,滋补肝肾,濡养筋脉的作用。交感穴为活血、止痛之要穴;神门穴有镇静、镇痛、消炎的作用;耳尖可以活血化瘀、缓急止痛;皮质下穴是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的要穴,对大脑皮质层的兴奋与抑制有调节作用,可以治疗痛症[20],上述耳穴均可以有效缓解下肢静脉曲张带来的腿部酸痛、乏力等不适症状。通过耳穴的按压刺激,可以有效达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通过刺激耳穴,可以加快机体循环,能够充分调动人体中的抗痛物质分泌,增强机体内啡肽的含量,从而达到镇痛的作用,提高机体痛阈值,有效缓解疼痛。

刺络放血疗法和耳穴贴压结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较好。

猜你喜欢

刺络瓣膜脏腑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心脏瓣膜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瘫案
浅谈中医拔罐法治疗头痛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烂”在心里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脏腑疏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