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导航定位》课程教材思政建设
2021-07-14肖汶斌王得志
蓝 强 颜 冰 肖汶斌 王得志
(国防科技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0)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习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四个正确认识”高瞻远瞩地回答了新时代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
从2017年12月“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明确提出后,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展了“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目前已初步形成高校普遍重视、院系广泛动员、教师积极参与的局面,并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了如下基本共识:“课程思政”是借助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旨在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来建立有机的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全面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了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进而吹响了新时代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集结号。
教材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一切教学活动必须紧扣教材进行。在《卫星导航定位》课程教材建设过程中,将“四个正确认识”基本内涵融入到《卫星导航定位》教材讲义的编写过程中,优化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体系、提炼课程思政蕴含的内在价值基因并开展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设计,将有利于深化高等院校工科课程的思政教育空间,实现新时代“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综合人才”的有效切入,并为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经验。
2 “四个正确认识”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课程教材思政元素融合设计
(1)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卫星导航定位》课程教材中挖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价值内涵。习主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在深刻分析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的基础上,习主席明确提出了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世界的中国方案,强调各国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才能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作为工学类的一门专业课程,《卫星导航定位》课程的教材编写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有机融入专业教材体系之中,还要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文化、制度等中国独有的思政元素有机渗透到教材之中,引导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员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养成科学思维方式,并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在教材绪论部分,阐述我国北斗系统始终秉承“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发展理念,始终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与世界各国共享北斗发展成果,共同促进世界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拟新增典型时事报道包括中俄卫星导航政府间合作协定生效、中美深化信号互操作协调、中欧开展频率协调;在介绍卫星导航定位原理部分,新增多系统融合定位等前沿技术内容,强化不同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引入多系统融合定位显著提高位置定位精度的典型应用案例,增强学员对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的认识与理解;在介绍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历史部分,注重梳理BDS(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PS(GlobalPositioning System)、GLONASS(Global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等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发展的主要脉络,引导学员关注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研发复杂工程系统所遵循的科学发展规律。
(2)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在《卫星导航定位》课程教材建设中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习主席提出的“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必须深入思考中国特色在何处以及中国特色在国际上为何比较、与谁比较、如何进行比较等重要问题,教育引导学员自觉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卫星导航定位》课程教材编写应紧紧符合我国新时代的国情、国策,应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应囊括科学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思政元素。着重从价值角度考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的现实意义,从审视现状的维度发现在认识中国特色、进行国际比较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员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从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三步走”发展战略决策,到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技术路径设计,再到利用两年多时间高密度发射18箭30星,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区域到全球的发展历程,充分彰显了一代代航天人自主创新的豪情壮志,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参研参建北斗系统的30余万名科研人员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合奏了一曲大联合、大团结、大协作的新时代交响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除了有机融入北斗发展的光辉历程,《卫星导航定位》课程教材绪论部分还需深入介绍美国GPS实施SA(Selective Availability)政策的政治考量、欧盟发展Galileo卫星导航系统的曲折经历,并与中国北斗发展理念开展全面客观的对比分析。通过引导学员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看待世界卫星导航系统“大家族”,增强对未来相关实际工作的信心。
(3)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卫星导航定位》课程教材中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就是要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员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充分激励学员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强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员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与开拓者。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典型实例,充分挖掘工匠精神、航天精神、北斗精神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培塑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员的职业价值取向。在《卫星导航定位》教材的信号结构部分,梳理卫星信号常用的L、S、扩展C、拓展Ku等频段内容知识,并将BDS与Galileo频段之争的案例引入课程教材之中,培养学员为实现远大梦想而追求卓越的执着信念。
曾几何时,当我们打开手机,导航定位系统还只能接收GPS一种信号。而依赖于他国提供时间和空间的基准信息,就相当于“命脉”掌握在他人手中,这在近年来伊拉克、叙利亚等局部军事作战中显现无疑。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国北斗通过自主创新摆脱了该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在《卫星导航定位》教材军事应用部分,结合血的教训案例使学员真切体会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4)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以《卫星导航定位》专业课程之体载新时代思政育人之魂。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是新时代青年一代实现梦想的引擎。《礼记·曲礼上》中有言:“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志存高远,而且还要身体力行,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展现自己的知识和品格,通过脚踏实地的行动实现个人的远大抱负,只有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行动并在行动中勇于开拓创新,只有将知与行、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才能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往往表现为科学技术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北斗人满怀理想、脚踏实地,在竞争中敢为人先、为国争光、为民造福。在《卫星导航定位》课程教材的绪论部分,从王淑芳等科学家奋战在北斗系统一线的实际事例着手,使本科学员认识到要成为“大国重器”,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要有坚定的信心和不屈的意志,要敢打敢拼、敢于创新,进一步激发学员的爱国热情,坚定学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改革强军而不懈奋斗的决心意志。
3 典型案例设计
本文将以《卫星导航定位》课程中关于北斗系统的发展历史、北斗卫星星座以及北斗系统载波频率等三个内容为例,在“四个正确认识”的指引下,融入背后的历史故事,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形成一部思政元素丰富的《卫星导航定位》课程教材。
3.1 案例1:北斗人研发故事
北斗系统经历了北斗一号、北斗二号以及现在的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北斗系统的发展是千千万万的北斗人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出来的结果。因此,在北斗系统发展历史的介绍中,不仅要有技术上的发展概览,更应该挖掘北斗研发背后的故事。
在教材中,通过加入典型北斗人的故事,激发学员更加深入的理解北斗精神的内涵。本文将以北斗人王淑芳的人生经历诠释北斗的发展过程。1994年10月,还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的王淑芳得到消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立项建设,并来到北航招生,23岁的她放弃了外企的Offer,毅然投身于北斗事业,负责北斗的用户机研制。然而,进入工作后,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远远超出她的预料,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累晕过好几次,这些困难都没有吓退王淑芳,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坚克难,她和她的团队研发了第一台北斗用户机,虽然重量达几十斤,和北斗二号的用户接收机相比,堪比庞然大物,但这背后吃过多少苦,迈过多少坎,只有北斗人自己知道。
随着北斗导航技术的进步,亟须向社会生活领域推广应用,面对国家在北斗导航系统向民间推广的重大需求,王淑芳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选择,从北斗导航研发系统转到交通运输行业,牵头承担首个北斗系统民用示范工程,建设管理“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通过北斗终端的推广应用,道路交通运输重大车辆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正是因为千千万万像王淑芳这样北斗人的努力,才实现了中国完全自主可控的全球导航系统。
3.2 案例2:北斗卫星发射历程
在介绍北斗卫星星座内容中,可以在教材中增加我国北斗卫星发射的时间表,让学员知道我国北斗卫星发射的一个过程,从最开始的北斗一号系统的几颗卫星,到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的几十颗卫星,让学员对祖国逐渐强大,综合国力逐渐提高过程产生强烈的爱国情绪,从而激发学员积极投身祖国的各项事业建设中。表1展示了北斗系列发射信息表。
表1:北斗系列发射信息表
3.3 案例3:北斗载波频率之争
在关于北斗导航系统的载波信号介绍中,教材首先应该客观介绍北斗导航系统的载波信号频段,北斗的载波频率与GPS、Galileo等系统的频率区别,从对比中引出北斗系统关于载波频率选择背后的故事,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载波频率的选择非常重要,而对于卫星导航系统来说,频率是一种重要的稀有资源,卫星导航用的频率主要分布在1~2GHz,国际电联将该范围的频率分成了五段,1164-1215MHz,1215-1240MHz,1240-1260MHz,1260-1300MHz,1559-1610MHz。由于美国的GPS导航系统和俄罗斯的GLONASS导航系统发展的比较早,美国占据了1176MHz、1227MHz、1575MHz附近频率,俄罗斯占据了1246MHz、1602MHz。可以看到,GPS和 GLONASS这两个导航系统已经占用了其中的四个频段,而且还位于频段最中间,只剩下1260-1300MHz频段以及其它四个频段的边角料可用。中国和欧盟为了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分别于2000年4月17日和2000年6月5日向国际电联申请了该频段。最开始,中国还是寄希望于欧盟,2003年中国与欧盟签署协议,中国出资2.3亿欧元,正式参与伽利略系统研制,但是过了两年,中国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核心技术,2005年中国退出与欧盟的合作,决定发展自己的导航系统,而为了获得频率资源,意味着中国要在2007年4月17日前将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发射导航信号。中国从零开始,在短时间内成功在日期截至当天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卫星Compass M-1,保住了导航信号频段的使用权。
从这一段历史,挖掘出工匠精神、航天精神、北斗精神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培塑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员的职业价值取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说:“国际上卫星通信频道是以谁先占谁有理原则,中国和欧盟都向国际电信联盟组织注册了卫星发射频率;2007年4月17日,北斗卫星团队成功接收了北斗二号从太空传输的信号,这表明中国合法拥有了这个频率,如果没有这个频率信号,北斗卫星系统就无法组网,更别谈实现全球覆盖了。”
图1展示了“四个正确认识”指引下《卫星导航定位》课程教材思政建设逻辑关系,选取课程内容,开展课程思政元素融合设计,并凝练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图1:“四个正确认识”视域下的《卫星导航定位》课程教材思政建设
4 总结
本文深刻剖析了“四个正确认识”内涵,以“四个正确认识”为指导,开展《卫星导航定位》课程教材的思政建设,并结合几个具体课程知识内容,优化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体系、提炼课程思政蕴含的内在价值基因并开展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设计,激发学员树立独立自主的科研观念、培塑学员北斗精神、工匠精神的职业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