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妙散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
2021-07-14曹振文周兴茂徐强严坚强吴俊哲刘永皑徐耀宁
曹振文,周兴茂,徐强,严坚强,吴俊哲,刘永皑,徐耀宁
(中山市中医院脊柱科,广东中山 528400)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炎性疾病,关节病变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及周围关节,容易引起纤维强直和骨性强直,最后导致脊柱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尚未找到根治AS的方法,大多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生物制剂、抗风湿药及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其中最常用的药物是甲氨蝶呤和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服药的不良反应较多[2]。近年来临床观察发现,中医辨证治疗在AS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且不良反应较小[3]。基于此,该院选取2018年2月—2019年9月收治的湿热型AS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四妙散加减联合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就诊于该院脊柱科门诊的湿热型AS患者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38.2±5.2)岁,平均病程(7.07±0.66)年。 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5.5±6.8)岁,平均病程(6.54±0.32)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纽约标准(1984年版):(1)下腰背部疼痛病程≥3个月,疼痛、晨僵等症状可在活动后缓解,休息时未见减轻;(2)腰椎侧屈、前后活动受限;(3)与同一年龄、性别阶段的人群正常值比较,胸廓的扩展范围显著变小;(4)单侧骶髂关节炎Ⅲ~Ⅳ级或双侧骶髂关节炎Ⅱ~Ⅲ级。符合条件(4)且满足(1)~(3)中的任意1条就可诊断为AS。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湿热型AS的相关标准。主症:下腰部及脊背部疼痛且疼痛部位固定;腰脊部、背部活动功能受限;腰背部有晨僵感。次症:四肢关节出现疼痛,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腰膝部有酸软和困重感;发热,体温<38.5℃。舌质红,苔黄或苔黄腻或苔黄厚,脉濡数或脉滑数。具有以上3项主症及1项以上次症,同时参照舌脉即可辨为该证。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的同意书;未服用AS相关药物;无磺胺类药物过敏反应史;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
排除标准:腰背部有明显外伤史;关节严重畸形;合并有其他风湿性疾病;有传染病史的患者;哺乳、妊娠期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有心脑血管、肝、肾以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和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正在参与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
1.4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上海信谊嘉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557,规格:0.25 g),第1周0.75 g/次,3次/d;第2周1.5 g/次,3次/d;第3周0.5 g/次,3次/d;随后维持第3周的药量。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四妙散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黄柏15 g,薏苡仁30 g,苍术15 g,牛膝15 g,葛根50 g,全蝎5 g,土鳖虫10 g,络石藤30 g,忍冬藤15 g,茯苓20 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用。
两组均治疗3个月。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1)中医症状评分标准: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主症(关节冷痛、关节僵紧、关节僵痛)和次症(口不渴、大便干结或便溏)进行评分,主症由轻到重评为0、2、4、6分,次症由轻到重评为0、1、2、3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2)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晨起空腹时的外周静脉血,并检测和对比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3)腰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分值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明显。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如中医症状评分、VAS评分等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如性别等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关节冷痛、关节僵紧、关节僵痛、口不渴、便溏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对照组关节冷痛、关节僵紧、关节僵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关节冷痛、口不渴、便溏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对比[(±s),分]
组别 t值 P值 t值 P值 t值 P值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关节冷痛治疗前 治疗后关节僵紧治疗前 治疗后关节僵痛治疗前 治疗后3.97±1.01 3.83±0.94 0.555 0.580 2.02±0.76 3.04±1.03 3.364 0.000 8.449 3.103 0.000 0.003 4.78±1.03 4.63±1.07 0.553 0.582 2.27±0.96 2.18±0.95 0.365 0.716 9.764 9.378 0.000 0.000 5.01±0.79 5.15±0.68 0.735 0.465 2.58±0.99 2.41±0.61 0.800 0.427 10.508 16.428 0.000 0.000组别t值 P值t值 P值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口不渴治疗前 治疗后便溏治疗前 治疗后1.21±0.71 1.02±0.78 0.986 0.328 0.51±0.28 0.88±0.65 2.863 0.006 5.023 0.755 0.000 0.453 1.04±0.25 0.91±0.45 1.383 0.173 0.27±0.11 0.83±0.21 12.938 0.000 15.441 0.882 0.000 0.382
2.2 两组患者的ESR、CRP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SR、CRP水平均低于各组治疗前,且观察组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ESR、CRP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ESR、CRP水平对比(±s)
组别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ESR(mm/h)治疗前 治疗后84.45±12.12 85.38±11.55 0.304 0.762 42.34±7.2 58.22±10.34 6.903 0.000 t值P值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16.361 9.596 0.000 0.000 46.24±9.17 45.52±10.05 0.289 0.773 22.22±4.32 26.13±4.19 3.558 0.000 t值 P值12.979 9.753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比较
在VAS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的评分均低于各组治疗前,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t值 P值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7.79±1.13 7.82±1.21 0.099 0.921 3.09±0.89 3.91±0.97 3.411 0.001 17.896 13.809 0.000 0.000
3 讨 论
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中医将早期AS归于“肾着”“腰痛”等范畴,随着病情逐渐加重,将后期AS归于“腰腿痛”范畴。如果患者在后期出现脊柱弯曲、显著变形、活动严重受限等症状,则属于中医“龟背”“肾痹”“骨痹”等范畴[5]。历代中医名家大多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肾虚和湿邪内侵有关。AS常见于青少年男性,该年龄段男性多为阳盛气盛之体,加之岭南地区气候以潮湿炎热为主,故该地区AS的证型以湿热痹阻型常见。总之,该病多由湿热毒邪互结,湿聚热蒸毒蕴,蕴于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病情缠绵反复,因此治疗上应以“清热利湿解毒,透热达邪通络”为主要方法。
四妙散出自清代张秉成所著《成方便读》,具有清热燥湿之效,擅治湿热下注之证[6]。四妙散是在二妙散(黄柏、苍术)基础上添加薏苡仁、牛膝两味中药而成。黄柏性寒,气微,味极苦,归肾、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效,在该方中为君药,可泻火坚阴,以清下焦湿热为主;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胃经,擅健脾燥湿、散寒祛风,主治肢体关节疼痛,以增君药清热燥湿之力;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肺、脾、胃经,擅于健脾祛湿除痹、舒经清热排脓,助黄柏清热燥湿,并增苍术燥湿健脾之力;牛膝味苦,性酸,归肝、肾经,有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祛瘀、引火(血)下行等功效,与苍术、薏苡仁共为臣药,共助君药清热燥湿。四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通络止痛”之效。笔者根据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并结合该地区AS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证候特点对方剂进行加减。若患者常常出现腰背部僵硬不适、活动不利等症状,可用大量葛根以舒经活络,解肌生津。葛根,性凉、味甘辛,《本草经疏》云:“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之要药也,发散且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7]。AS病程日久,湿热毒邪瘀血互结,非一般活血化瘀药物能清除,故可使用蜈蚣、土鳖虫等虫药助牛膝破血逐瘀,使气血通畅。加络石藤、忍冬藤可增强该方舒经止痛之力。《本草汇言》云:凡藤蔓之类,皆可通经入络。《要药分别》云:络石之功,专舒筋活络,凡筋脉拘挛、不易伸屈者,用之无不获效。最后加入茯苓以助清热燥湿,使湿热从下焦而出。《本草正》[8]云:“茯苓者,去湿则燥脾逐水,健胃补中。”综观全方,以清热利湿解毒,透热达邪通络为主,重在治疗湿热导致的腰背僵硬不适、腰骶酸痛之标,除此之外更添药物以健脾祛湿、舒经活络,达到攻补同施、标本兼治的目的。
该研究结果表明,单独使用西药和四妙散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均可改善湿热型AS患者的关节疼痛、关节僵硬、活动不利、口渴、便溏、苔黄等中医症状,降低患者的ESR、CRP水平及VAS评分,但在西药基础上联合四妙散加减治疗的效果更加明显,更适合在临床上使用。
综上所述,四妙散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AS患者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该研究仍存在样本数量较小等不足之处,使结论的可靠性降低,需要在后期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