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2021-07-14陈丽芳
陈丽芳,董 蕾
(1.西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2020年6月8~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1)《习近平在宁夏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xinwen/2020-06/10/content_5518467.htm,2020-06-10.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从行业的角度来看,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业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也要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加快产业升级,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推进,探究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全国的高质量发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向互动机制
(一)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的振兴,农业、农村的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也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部分目标需要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266232.htm,2018-01-02.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有物质方面的需求,也有精神文化的需求。文化产业的产品包括物质产品,但更多的是精神文化产品。2020年,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摘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满足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对美好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如果没有文化产业的发展,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没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的规划。农村文化繁荣、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保障。新时代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等都可以显著提高农村文化和乡风文明。乡村振兴需要发展农村文化和乡风文明,这将丰富和活跃农村文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和空间,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工艺、民族文艺等,这为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的发展,尤其是刚刚完成脱贫攻坚的民族地区的农村,不能只靠传统的农业,而是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实施质量兴农、建设现代农业的同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特色小镇、乡村旅游、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所包括的产业部门丰富,不同门类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给乡村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动能,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
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厉以宁认为“文化产业在城镇化过程中将会起着缓解就业、帮助创业等作用。”(3)厉以宁:《文化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71页。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加速信息的传播;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上能满足广大想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城市老居民和新居民的需求;有了较满意的工作岗位,特别是自行创业、家庭生活条件改善了,于是有了休闲、娱乐、旅游的愿望;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又进一步为已经进城的和将要进城的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来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城乡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易地搬迁的社区和乡村也将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将为这些社区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服务,包括新闻信息、图书、视频、知识、各类资讯等信息服务,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满足居民的信息需求,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影响;依托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样化业态,将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提供丰富的创意和创业平台,增加创业、就业机会。
(三)乡村振兴战略、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样也聚焦高质量发展。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特征和发展目标。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乡村的产业创新、乡村的全面协调发展、生态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等为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新发展理念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引了方向,并且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协调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文化资源利用与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开放是文化产业扩大市场、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共享文化成果是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
高质量发展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由原来的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化增长转变,通过不断变革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比率。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要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就文化产业而言,文化产业既具有一般产业的经济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其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的内涵。”(4)李培峰:《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动力、效用和路径研究》,载《重庆社会科学》2019年第12期。文化产业双重属性对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独特的要求。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文化产业管理体系与创新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是文化内容生产与消费的高质量发展。
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创新与创意、可持续发展、共享文化产品等。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与思路,有着高度相似之处,所以两者能够“互借东风”共同发展。同时,从发展目标上看,两者都是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耦合发展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目的。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
(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规模较小且不均衡
总体来说,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目前的发展水平、发展规模滞后于东部发达省份。由于起步晚,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经营模式相对单一。从表1中可以看到,按照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所统计的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指标,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法人单位数、从业人员、资产总计、营业收入、相关细分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都明显低于东部发达省份,各统计指标在全国的文化企业中所占比重也较小。2018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法人共29.74万个。少数民族地区八省区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总数为17.26万个,不及广东的法人单位数量。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总体的规模较小,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相比东部发达省份,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
表1 2018年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主要指标情况一览表(5)万东华,李建臣:《2019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年版,第51~58页。
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的资产及营业收入来看,贵州省文化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总计远远领先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总计。云南省文化企业2018年的营业收入为1163.4亿元,占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分之一,领先于其他少数民族省区。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最少的青海和宁夏,2018年文化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不到100亿元,不及云南省的十分之一。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之间较大的差异也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各省区之间文化产业规模、收益及相关产业发展的不均衡。
(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较低,带动经济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现代文化产业中有很多行业与网络信息技术、旅游业等相结合,提供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服务或产品,属于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也在增强。同时,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文化产品的生产又可以带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发达的文化产业还可以通过产业本身提供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带动内部需求。文化产业门类丰富,产出价值较高,在经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能够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东部发达省份,文化产业的总投入对GDP的贡献作用较为明显,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总投入对GDP的贡献率较低。随着文化产业门类的丰富,文化产业的产值增高,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越加明显。但是相对于东部省份,少数民族地区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导致文化产业的产出规模较低,文化产业对少数民族地区GDP的贡献值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有学者以西部文化产业大省青海为例,选取 2000 年至 2016 年的青海省 GDP 和文化产业总投入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文化产业总投入的提高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但目前文化产业总收入占 GDP 总量的比值还不足 1% ,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性并不大,成为带动青海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动力不足。(6)牛月,贾伟等:《“一带一路”背景下青海省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载《知识经济》2019年第1期。不止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其他各省区,文化产业总产出对当地GDP的贡献值相对东部发达省份也较低,文化产业对少数民族地区相关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行业内部发展不均衡
文化产业包含的细分行业较多,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的分类来看,文化产业包含9个行业大类,43个行业中类,146个行业小类;从分类结构框架来看,文化产业又分成文化核心领域和文化相关领域,“核心领域”包含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6个行业大类,“相关领域”包含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3个行业大类。
在东部发达省份,文化产业的行业较丰富,行业类目较齐全。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行业大类相对较齐全,但缺少某些行业种类和行业小类。比如,核心领域中的新闻信息服务类,出版物这一中类行业少数民族地区都在发展,对于出版物中的细分指标,如少年儿童读物,云南、贵州、广西的种类较丰富,而青海、西藏几乎没有这类出版物的统计。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在文化娱乐休闲服务领域较多,但是在创意设计服务方面则总体较少。这种细分行业上的不均衡,不利于充分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多元化需求,也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乡村文化娱乐消费不足,影响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水平反映着居民对文化产业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水平。从整体来看,2014~2018年全国农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从2014年的207元增加到2018年的280元,年均增长率为6.35%;少数民族地区2014~2018年农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从133.4元增加到174.4元,年均增长速度为5.60%;无论是消费规模还是增长速度,少数民族地区都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少数民族地区内部来看,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差异较大,内蒙古的平均水平最高,在2017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西藏的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最低。(详见表2)
表2 2014—2018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情况表(7)资料来源:《2019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作者整理计算所得。 (单位:元)
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是要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不得不正视的一个困境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能力有限。少数民族地区对文化产业的消费需求较低,这就意味着市场的需求不足,导致文化产业向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动力不足。同时,也将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的定价策略等。消费动力的不足和较低的价格策略,将影响到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而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核心人才缺乏
人才资源是文化产业创意、创新的核心和重要动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和从业人员的质量,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从表1可见,从全国来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较少。2018年全国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共2055.8万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共123.4万人,占同期全国的比重为6.0%。从少数民族地区内部来看,西藏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3.3万人,青海为4.3万人,宁夏为4.6万人;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靠前的三省区中,云南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31.4万人,广西为29.2万人,贵州为26.5万人。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较少,也反映出文化产业在带动就业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此外,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位置相对偏远,基础设施不健全,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收入水平较低,很难吸引文化产业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也很难吸引优秀的文化创意和文化管理人才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文化产业工作,不利于文化产业管理创新与改革,也影响着文化产业相关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与质量提升。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产业的“民族性”
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资源、人才、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文化产业发展与其他行业不同的就是对文化的依赖,文化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资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独特性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资源优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相应的传承和保护,这是进一步进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的山歌,以其独特的内容和优美的演唱方式,成为壮族的一张名片。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宜州区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积极开发、利用这些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收益。
目前,中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项目共55项,从表3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地区除宁夏外,每个省区都有至少1项“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云南的世界遗产项目最多,并且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都有,世界遗产类型丰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反映出其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属性和吸引力,同时也是当地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将在世界遗产的保护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化产业也将拥有更丰富的、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尤其是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这些世界遗产项目是当地独特的文化旅游吸引物,也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资源。
表3 少数民族地区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及数量(8)资料来源:“世界遗产目录”信息整理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作者整理计算所得。
少数民族地区在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艺术等。把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企业的产业化运行转化为文化产品,在高质量发展中进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二)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明确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
少数民族地区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具有独特的资源;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地区同时又属于边疆地区,文化产业具有边境贸易的独特优势。内蒙古、青海、宁夏等地区还直接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获得了良好的对外交流合作的机遇。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对内蒙古、贵州、广西、青海等地区都做出了明确的定位,也为这些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贵州、云南与广西相邻,西藏、青海、新疆集中相连,在空间上,集中连片形成其独特的区域优势,包括完整而丰富的地形地貌资源,多样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藏、壮、彝、回等民族跨省区居住,形成互相交流又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文化传统、民俗信仰、朴素的自然观等,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这种区位优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有利于文化企业空间布局的优化。
“文化产业是在特定的地域空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产业类型,虽然互联网打破了产业发展的地域限制,但文化产业仍带有明显的地域烙印。在当前同质化现象日益普遍的情况下,地域特色文化恰恰赋予了文化特有的内涵和意义,使文化产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9)丁立磊:《以融合创新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载《人民论坛》2019年第12期。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最好的途径就是发挥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区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坚守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特色,避免文化错位。
高质量发展追求的不是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而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尤其要解决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文化产业高质量也如此。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要着重解决各地区、城乡之间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主要解决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问题,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与振兴。这对于文化产业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未来,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乡村实际,服务乡村发展,满足乡村需求。少数民族地区在制定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时,要立足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地区的优势,从本地区实际出发,避免盲目跟风,科学规划。比如嘎达梅林、马头琴、那达慕大会等都是蒙古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在当地蒙古族群众中有着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接受度,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围绕这些文化传统进行开发和发展,就会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也会形成当地的文化产业品牌。
(三)抓住高新技术发展的机遇,为文化产业赋能
从文化产业的全球发展趋势来看,以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催生出文化行业一些新的领域和细分行业,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创意带来了新的动能。电子竞技产业就是最近几年因为技术的发展而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对文化产业相关行业发挥了带动作用。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要积极拥抱高新技术,把握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将高新技术应用于文化产业,赋予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动能。贵州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就主动把握住大数据发展的机遇,发展大数据相关产业,对贵阳的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在制定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时,也要对高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文化产业的应用予以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新模式与新业态的发展,从而带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文化产业不完全是中性的产业,而是要首先考虑社会效益,要考虑文化产业对社会、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优先考虑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考虑其经济效益,而不是一味地只考虑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单纯追求产业的高速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就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满足当地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年轻群众的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中的电子游戏行业,在游戏的人物设计、剧情与关卡设计、动画设计等环节都要考虑应用优秀的文化元素,传递积极的价值观,要尽量避免过于血腥和暴力的场面,同时,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游戏产业在发展中应该做好游戏分级、实名制、未成年人防沉迷设计等。文化艺术行业在进行民族艺术开发与创新时,首先要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不能盲目地“标新立异”。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与文化传承,坚持文化自信,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精神文化产品消费的需求。文化产业只有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才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五)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深入开发和打造文化IP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由于起步晚,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完整,抗击市场风险能力较低。文化产业增强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文化产业的创新,实现从管理体系、生产模式到产品和服务的全面创新。“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创新蕴含于资源利用、产品开发与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的整个过程,只有将创新摆在重要地位,才能不断地开辟新空间,持续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10)丁元:《推动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初探》,载《行政与法》2018年第11期。只有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展现优势,只有创新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创新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效益。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更要抓住发展机遇,提高自身文化产业的品牌知名度,对文化产品进行相应的深入开发,打造文化IP,拓展文化产品,延长产业价值链。当前,数字文化产业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通过数字文化产业IP打造对整个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文化产业价值链下游为产业附加值较高的知识与管理密集型生产活动,如 IP 授权、衍生品开发、增值服务和品牌运营等。受互联网和新兴文化业态的冲击,数字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不确定性加大,通过打造优质IP与创意品牌可以降低企业需求风险、渠道中介风险和收益波动性。(11)郝挺雷:《产业链视域下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载《理论月刊》2020年第4期。
同时,随着市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消费升级,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多样化并且对产品品质有更高的追求,打造文化产品品牌变得十分重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品牌意味着价值。以文化产业中的图书出版行业为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理想国”已经成为广西甚至是全国图书出版领域的一个知名品牌,在读者、作者的心中有着重要的分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还围绕着“理想国”这个品牌做了深度的内容开发,品牌价值得以延伸和拓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产业只有不断创新,打造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