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创新研究
2021-07-13张社强
【关键词】微文化;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现实意义;有效路径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的兴起和普及,我们进入了微文化时代。微文化的兴起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有助于提升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但同时,微文化爆炸式的发展使得“微语言”“微行为”“微传播”“微思潮”等一众微文化形式迅速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交往和观念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使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产生了不小的偏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也偏低。为此,高校要明晰微文化给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创造的优势和良好条件,进而探索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一、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现实意义
价值观决定着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对大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必须认清微文化的优势和特点,为微文化视域下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打好基础、创造有利条件。
(一)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高校仅通过宣传栏、开大会和思政课教学等方式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且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为主,很难激发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兴趣,甚至有部分大学生持排斥态度。微文化以其特有的优势,如:传播技术的便捷性、互动性,传播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传播内容的简洁性、多元性等,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微文化的优势和特点,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方式改革,不断创新教育途径。要结合微文化便捷性的传播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以动漫或图片的形式贯穿到课堂中。要发挥微文化的互动性优势,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主体与客体间的良好互动和交流,及时了解把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思想、心理动态,通过师生双向互动式的平等交流,有建设性地帮助新时代大学生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高校要积极打造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微载体”,打造大学生学习交流的“微课堂”,创新校园文化生活的“微活动”,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的“微内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渗透其中,并经常性、持续性地传达给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認同度。
(二)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空间
从传播内容来看,微文化简洁性、多元性的特征,有利于传播信息的多元化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认识更加全面。同时,微文化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界限,拓展了认同教育相关活动的时间、空间维度,改变了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促使教育方法得以持续创新。在微文化视域下,要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共同目标和要求,帮助大学生学会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看待世界,更多地关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在微文化时代下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语和行为。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教学活动中促使教育者与大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挥新时代大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教育者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从而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要通过微信、微博等微平台,允许大学生提出疑问、发表观点、做出评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其学习兴趣,也有助于达到拓展教育空间的目的,进而能够在更多层次上发挥效用。要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为基础,积极塑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微形象”,并做好微形象的信息推送等。
(三)共享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资源
在微文化环境下,高校应改变过去填鸭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方式,利用微信、微博等微平台,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近几年来,微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媒介,并通过微平台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增强了教育内容的新颖性和吸引力,提升了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便利性,如“微课”“慕课”以及疫情背景下兴起的网络直播教学课堂等,实现了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和学习,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同时,大学生也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诸多微平台,随时随地在线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内容,随时随地浏览著名高校、优秀教师开设的相关公开课,不仅实现了“24小时”在线自由学习,还可以通过微教学平台与全国知名专家、优秀教师等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解决大学生在思想上、价值观上的疑难问题,更好地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微文化的发展还可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教育以及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开发共享,高校教师可以就某些全球性问题、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如全球疫情防控等主题展开网络讨论,开展师生间的双向互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二、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有效路径
微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形态,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多种便捷的渠道,受到他们的推崇和喜爱,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微文化作为一种时代风尚,正在指引并改变着我国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因此,高校要运用并发挥好微文化的优势和特点,增强微文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
(一)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的微文化素养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达到教育内容与微文化的发展相互调适,必须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的微文化素养。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详细了解微文化的优势,全面把握微信、微博以及微课堂、微视频、微活动等平台或载体信息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对这些平台或载体传播内容的选择力、理解力,从中找到教育内容与微文化的契合点,更好地让移动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工作并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二是规范微文化下教师的职业道德,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促使其始终对微文化平台或载体传播的内容保持极强的敏锐性和鉴别力,确保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正确方向。三是注重微文化环境下的自我行为规范以形成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促使新时代大学生在榜样示范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教学内容。当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专业理论知识和网络技术知识,并不断提高储备知识的应用和转化能力,增强自身强大的职业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要求。
(二)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在微文化视域下的自律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不论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微文化的消极作用极易导致信息混乱、道德失范,致使大学生认知出现偏差。为有效减少微文化的消极影响,需要提高新时代大学生自身的自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帮助其辨识良莠不齐的信息。一方面,要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盲目追随网络的危害性,明白网络与现实都要受法律制度等的制约,从而树立安全文明的微文化意识。具体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要学会理性接收、转发微平台的多元、多样信息,要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法律规范,做到自律而“不逾矩”,促进网络生活的健康与和谐,进而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有效参与微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促使大学生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上养成良好的信息接收与传播习惯。具体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要在加强网络行为自律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自律,因为学习才是大学生的主旋律。在移动互联信息时代,“手不离机,机不断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常态。因此,在微文化视域下,高校应该教育学生牢记以学习为主旋律的思想,用好手机等智能移动设备和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平台,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搭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微平台
微文化是由“微民”这个主体参与并创造的。作为“微民”的主力军,新时代大学生强烈的表达和展示欲望在碎片化、数据化的微文化时代得以充分释放,其语言才华和创造能力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高校必须搭建好微文化传播的有效平台,确保校园微文化传播平台功能强、内容精,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可以随时随处都能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搭建微平台,重点是要开发高水平的微课堂,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模式,努力推行适合微文化环境的新型课堂教学体系,动员和鼓励教育工作者开设微信账号、微博账号,建好用好微课堂,在示范指导破解难题中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要多开设以“学术引领,德才并育”为主题的微讲座,使新时代大学生在学习与研讨中深化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建立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于一体的微支部,通过“圈子”交流,使新时代大学生在思想与观点碰撞的火花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组建带有明显志趣色彩的校园微社群,充分发挥其传播优势,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趣味因素,并通过图片、动漫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活化,使其更易于大学生接受,从而使新时代大学生在志趣吸引与热点思辨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
(四)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微机制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高校教育者要善于运用系统的、普遍联系的观点解决教育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微文化视域下,要想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效,就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微机制,提高掌控水平。当前,微机制建设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着力点:一是完善目标引导机制。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自觉的、有目的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提高微文化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需要学校各部门和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通力合作,这就需要制定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统一目标,从而产生认同教育的最大合力。二是形成协调配合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全党的大事,涉及各个方面,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所有部门密切协作,所有队伍和人员紧密配合,充分用好校园微媒介、微载体,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微文化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网络。三是建立认同沟通机制。沟通是一切社会关系形成的根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提升微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既要强调学校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双向交流,也要建立健全纵向、横向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党中央的重要决定和指示精神及时传达到基层,并实事求是地将学校的认同教育相关情況及时汇报上级。
参考文献:
[1]张社强.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
[2]张社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路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9).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02.
[4]吴俣.微文化视域下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7.
[5]廖志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233-236.
[6]葛彬超,孟伏琴.青年身份认同的“微”建构[J].中国青年研究,2020(06).
[7]李建华,赵宝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微文化”之维[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0(2).
[8]李辉,王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的现实审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与认同机制研究”(19BKS12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微文化视域下在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GD19CMK03)、广东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中心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