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洮南部地区傩文化的保护及传承

2021-07-13董佩东

牡丹 2021年6期
关键词:临洮山神文化遗产

傩是一种古老的祭祀形式,主要源于古时候人们的驱鬼、祈求神灵保佑的巫术祭祀活动。在古代,人们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逐渐产生了祈求平安、崇敬上苍等意识,并认为必须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对其进行祭祀。傩文化就是这样产生的,经过不断的发展,衍生出了诸多形式,如傩舞表演、傩戏说唱等,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地区的拉扎节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拉扎节与永靖傩舞戏被选入选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拉扎节的发展和传承出现巨大危机,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从而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一、拉扎节概况

(一)拉扎节的分布范围及举行时间

拉扎节主要流行于甘肃省渭源、临洮、康乐等县及周边的部分乡镇。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这天起,这些地区的村庄就开始陆续过节,由于多个村子会在中秋节和重阳节过节,所以,拉扎节会在这两天达到高潮。经过三个多月的忙碌与热闹,农历十月二十五这天,拉扎节基本结束。

(二)拉扎的含义

据蒲向明、马根权等学者的研究,拉扎一词是从藏语“山神”这个词汇的拟音“拉即”“拉则”音译而来。拉扎一词在当地的方言中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山神”,另一种则是“庄稼丰收”。“山神”的意思为敬奉山神,祈求神灵保佑来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则是指在庄稼收割完成之后,堆放在一起,这就是拉扎。

拉扎还有另一层意思——能拉扎话,意为这两个人能说得来话,有共同的语言,相处起来较为容易。除此之外,据《临洮县志》记载,拉扎为藏语的音译,汉语意思为“山神”。

(三)拉扎节的来源

关于拉扎节的起源,现已无从可考,但人们可以透过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来进行考证。拉扎节是番、汉杂居地区汉族人民特有的民宿活动之一。1949年,夏鼐在《寺洼山发掘记》中认为零号墓实行火葬的是羌戎。唃厮啰家族自宋金时期在中国西北兴起之后,绵延发展,历经元、明、清三朝,发展到民国时期,经历三十几代,历时900多年,在甘青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明代《临洮府志·临洮府题记》记载:“华民什七,夷民什三,华风近质,夷俗多训。”明朝的杨继盛被贬为狄道时有云:“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清代临洮诗人吴镇在《我忆临洮好》中赞叹:“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洮河海甸峡石崖上有一块刻于嘉靖三十年(1551)的石刻,文中有“番民阻之……由是番民以服”等语句。“番民”指的就是藏民。由此可见,地处洮河流域的临洮,自古以来就有各民族杂居。而拉扎节原本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一种祭祀仪式,經过长期发展,如今成为汉民族的一种祭祀习俗。

另一个来源是传说。很早以前,在临洮南部紫松山下住着一位藏族少年,名叫拉扎。除了放牛之外,拉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拉扎掌握了天气的变化规律,指导乡亲们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庄稼的播种和收割,从而增加了粮食收入。当地土司知道后,强抓拉扎到他的庄园里种庄稼。当粮食要进行碾场时,吐司便问拉扎:“今天天气咋样?”拉扎说:“天气晴朗着呢。”然而,没过一会,天空便下起大雨,雨水冲走了土司的粮食。土司一怒之下,打死了拉扎。拉扎死后化为一只鸟,当鸟的叫声为“拉扎”的时候,意味着天气晴朗;当叫声为“土司”时,意味着天要下雨。当地的乡亲们为了感谢拉扎所作的贡献,就在庄稼收割完之后,举行纪念拉扎的活动。因此,一年一度的拉扎节就流传下来了。

二、拉扎节活动的来源、祭祀过程及习俗

(一)活动来源

在过去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天气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庄稼的收成。因此,为了确保庄稼丰收,当地人就通过祭祀的方式来敬奉神灵,以求得一方平安,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临洮南部的先民们在地势险要的位置,请师公进行“插拉扎”,即把写好的咒语压在石头下面并插上树枝,然后嘴里念一些祈求神灵保佑的话语以及驱邪的咒语。此后,人们便把这块石头当作神灵祭祀,这便是最早的山神。

后来,为了方便祭祀,人们便在山腰位置修建山神庙,庙中挂上山神的画像或放置泥塑的神像。在春节或者拉扎节这天,当地村民都要去山神庙上香。藏族的“拉则”祭祀仪式跟“插拉扎”活动极为相似,“拉则”祭祀仪式在藏族聚居区随处可见,它是藏族山神崇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插拉扎”这一习俗与藏族的“拉则”祭祀仪式应该是有所联系的。

(二)祭祀过程

祭祀中最重要的就是傩舞表演——跳神,目的是表达对神灵的感谢,并祈求神灵来年继续保佑这方土地。跳神是拉扎节最具吸引力的活动,分为大跳和小跳,大跳每隔三年一次,小跳则为一年一次。小跳在拉扎节期间持续时间短,从拉扎节前一天的下午开始,到拉扎节举行完结束;师公人数也较少,一般为两三人。大跳则比较正式,规模宏大,参与的人数众多,持续时间也比较长,从拉扎节的前一天中午开始,一直持续到拉扎节结束的第二天下午。

大跳的具体过程为第一天中午各位法师到场,设立祭祀用的神坛,点火、焚香、点蜡,请出山神的神像。各位法师穿上神衣,头戴扎有小辫的黑帽;手拿半弧形的羊皮鼓,一般为左手持羊皮鼓,右手拿鼓槌,鼓槌呈条形状。随着右手击打羊皮鼓,头上的小辫子不断摆动,呈顺时针方向转动,脚下开始走动起来,几个人动作一致,步伐摇曳多姿,别有风趣,充满着浓烈的原始气息。

第二天是祭祀本村庄的各路神灵。例如有些村是祭祀“关老爷”,点蜡焚香请出“关老爷”的神像,同时师公开始以说唱的形式念“口诀”,节奏感十足。

第三天是跳黑神,主教的脸上抹着锅底的黑灰,嘴里含上两颗野猪的獠牙,头上戴着用黄表纸制成的弧形帽子,边唱边跳,面部表情狰狞,动作极为夸张。师公将主教脸上的黑灰抹到围观群众的脸上,寓意吉祥平安。快结束时,用麦草扎一个火把,并准备好用油干炒的玉米面粉,然后神头拿着点着的火把,师公一边追着神头跑,一边不断地向火把上抛撒面粉,直到追着神头跑出这个村庄、撒完面粉、火把烧尽,这一项活动才结束,同时意味着拉扎节活动结束。

(三)使用的道具

在拉扎节活动中,羊皮鼓是非常重要的一件道具,也是唯一一件伴奏乐器。羊皮鼓是用羊皮绷在铁鼓圈上制成,呈半弧形,下部为手柄,手柄为权杖的造型,上面带有小的铁环。在击打羊皮鼓的同时摇动手柄,使得上面的小铁环发出碰撞的声音,是为伴奏而作。

卦是用桃木或梨花的根部做成的,有两瓣,合在一起犹如鸮形,上部略尖并有弧度,底部较平且刻有花纹。卦在焚香请神之前就要拿出来放在山神画像前面的几案上,因为在请神、跳神和送神仪式中都要用到它。法师把卦放在羊皮鼓上,一边敲打,一边念一些祈求的话,然后使其轻轻地从鼓上滑落到地上,一正一反则为“上角”,意为神已经同意;若为两反或两正,则需要重复上述的动作,直到出现“上角”为止。

神衣是跳神时师公所穿的衣服,一般为长款蓝色的大褂,没有袖子。在大褂表面装饰有五颜六色的菱形花布,末端系有铜铃铛。

(四)拉扎节习俗

拉扎节有个不成文的习俗,就是各家各户的亲戚朋友会携带一些礼品来到主人家“过拉扎”,也叫“吃拉扎”。礼品多为用新粮食做的面食,意为送新麦面,用来庆祝今年的好收成。主人家要在拉扎节的前一天准备好食物,供客人食用,如油饼、糖、茶、烟、酒、水果、蔬菜等。亲戚朋友离开时,主人家需要装一些油饼给亲戚朋友,意为共享收成的喜悦。

三、拉扎节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保护现状

近些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众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之下,拉扎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甘肃省颁布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临洮县也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着力推动拉扎节的保护与传承。

(二)存在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人们既要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又要正确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伴随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同时出现的文化标准化趋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解着与人类的精神、情感世界紧密相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拉扎节虽然还在举行,但也受到了现代生活的冲击。

首先,从事跳神祭祀活动演出的多为老年人,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拥有这项技艺的老年人逐渐退出了这个舞台。年轻一代都选择了其他收入高的行业,不愿从事这项收入较低的工作。

其次,当地政府出台的政策跟不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需要。因为临洮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政府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了经济建设方面,对文化方面的发展不够重视。

再次,不管是政府还是地方民众,对于拉扎节的保护意识都较为淡薄。青年一代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不高,拉扎节活动的准备工作也只有留守在村庄的老人和儿童在参与。当地政府并未采取有效的措施去保护这一民俗活动,如设立专项的资金、加强传承人才队伍培养、制作拉扎节活动所需要的道具等,这令拉扎节的保护和传承出现危机。

从当下的保护现状来看,虽然每年各个村庄都在举办拉扎节,但拉扎节原始的风俗习惯早已改变,现在的拉扎节存在形式简单、内容空洞、流程缩短等问题,不具有古老而神秘色彩。因此,人们必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拉扎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拉扎节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拉扎节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要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文化自信。

(一)立法保护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了做了许多工作,如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制定了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当地政府应该紧跟国家的步伐,认真落实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规章制度,从根本上促进拉扎节的传承与发展。

(二)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在保护与传承拉扎节的过程中,人们要正确认识拉扎节的价值。在宣传教育方面,可以拍摄与拉扎节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短片等,或者利用当下比较火的短视频定期进行直播,普及相关民俗知识。此外,还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例如举办“拉扎节民俗进校园”活动,提高青少年对民俗文化的认知。

(三)培养人才队伍,加强专家指导

近10年来,拉扎节的保护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拉扎节传承人的缺失。为了避免這种情况,文化部门和各个村庄应该积极推荐相关人员去学习拉扎节风俗,并且给予一定的补助,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还要加强与地方高校的合作,建立活动社团,成立研究机构或培训班,聘请老艺人开展培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加强理论方面的指导。

(四)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因此,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民俗博物馆势在必行。博物馆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拉扎节的具体流程,让人们了解拉扎节,从而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设可以将拉扎节呈现在大众面前,让人们领略原始而神秘的文化习俗。

五、结语

拉扎节的历史非常悠久,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有着特殊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拉扎节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要积极传承和保护拉扎节活动中积极健康的内容,这对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彰显民俗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作者简介:董佩东(1994-),男,甘肃临洮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临洮山神文化遗产
山神的酒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临洮地理资源为例
山神的孩子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甘肃省临洮县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临洮考古之余的“学术史”寻访
文化遗产保护
AN ODE TO THE MOUNTAIN GOD 法师与山神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