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翘散加减治疗73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研究

2021-07-13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518000陈景刘莎莎解换弟喻闽凤廖颖钊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咽峡炎附表单核细胞

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518000)陈景 刘莎莎 解换弟 喻闽凤 廖颖钊

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00)单进军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 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原发感染所致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其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颈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脾肿大,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增高,IM是一种良性自陷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出现嗜血细胞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1]。EB病毒的携带者大多不危害生命健康,而儿童感染EB病毒后有一定比例致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率高,缺乏明显的临床指征,极易漏诊误诊。近年来重症和不典型病例增多,国内临床随访资料较少,治疗方案非常多样化,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案,尤其中医药治疗的研究甚少。现对7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IM患儿临床特点及预后恢复情况,以提高对该病的中医药诊治水平,同时挖掘中医药治疗IM的优势。

本文对2017年1月~2019年10月住院的IM患儿7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IM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提供依据,以便早期诊断,规范治疗,预防重症病例发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热性疾病高度重视的前提下,要注意早期识别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在深圳市中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7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参与研究,既往均无EB病毒感染病史,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诊断标准。

1.2 中医辨证分型参照马融《中医儿科学》[2]相关标准制定。

1.2.1 邪郁肺卫证 主证:发热恶风,咽红疼痛,颈部瘰疬,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数。

1.2.2 气营两燔证 主证:咽喉肿痛,壮热烦渴,颈部瘰疬,胁下痞块,面色红赤,皮疹色红,肝脾肿大,小便短赤,大便干,舌红或绛,苔黄白厚,脉洪数或滑数。

1.2.3 正虚邪恋证 主证:发热渐退或见低热瘰疬,肋下痞块明显缩小,苔少或花剥,脉细弱。

1.3 辅助检查方法 采集所有患儿清晨空腹静脉血,送检血常规、血细胞形态、肝功能、心肌酶、肺炎支原体抗体、呼吸道病原学、血EBV衣壳抗原IgG和IgM抗体定量,EBV早期抗原IgM抗体定量,EBV核抗原IgA抗体定性、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并进行胸片检查,尿常规。

1.4 治疗方法 73例患儿入院后均予银翘散为主方,金银花10g,连翘10g,荆芥穗5g,牛蒡子6g,淡豆豉6g,薄荷6g,桔梗6g,甘草6g,机器煎药,水煎服,每次100ml,日2次。随证加减,若高热加生石膏20g,咽痛加木蝴蝶6g,大便干加熟大黄3g;咳嗽有痰加前胡10g、杏仁6g;淋巴结肿大加浙贝母10g、牡蛎10g。同时进行对症退热补液等治疗,让患儿充分休息,连续治疗10天后评价疗效。合并细菌感染者视治疗反应情况,入院2~3天评估病情后加抗生素治疗,但不宜使用青霉素G类药物,其可使患儿周身出现皮疹或皮疹加重,可能与患本病后增加了机体对青霉素G类药物的过敏率有关,合并肝损害予以保肝治疗。

1.5 观察指标 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辅助检查结果、中医证候积分等。记录患儿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等情况,记录体温、眼睑有无浮肿、皮疹、呼吸道症状及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舌象、脉象、有无合并症、治疗转归等临床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标准见附表1。

附表1 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量表

1.6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者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患儿性别、发病年龄及季节 入组73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5例,男女比例1.09∶1;入组最高年龄13岁,最低年龄1岁,其中平均年龄(4.90±2.69岁),其中0~3岁29人(39.73%),3~6岁28人(38.36%),6~9岁16人(21.92%);春季发病8例(10.96%),夏季发病45例(61.64%),秋季发病10例(13.70%),冬季发病10例(13.70%)。

2.2 临床症状及体征 本病初中期邪在卫气营分,后期津伤气耗,正虚邪恋。IM早期病程2~7天,以邪郁肺卫为主,共60例,占82.19%;气营两燔证12例,占16.44%,正虚邪恋证1例,占1.37%。73例患儿中入院时有发热63例(86.30%),治疗后只有1例仍发热,其余均热退无反复,67例(91.78%)颈部淋巴结肿大,治疗后有41例仍有淋巴结肿大,但均较入院时证候积分减少。56例(76.71%)出现咽峡炎;33例(45.21%)肝脏增大,51例(69.86%)有肝损害,32例(43.84%)脾脏增大;17例(23.29%)眼睑浮肿,45例(61.64%)有鼻塞,治疗后仅有2例留有轻微鼻塞;5例(6.85%)出现皮疹,治疗后均消退。1例(1.37%)黄疸,出院痊愈;发热最常见,热型不规则,发热天数平均(6.24±3.43)天,治疗后,出院时72例患儿均体温正常24小时以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肝肿大33例,18例(54.5%)恢复正常,2例仍有进一步增大,其余均有好转。脾肿大32例,10例(31.3%)恢复正常,其余较前明显缩小,见附表2。

附表2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情况[n(%)]

①血白细胞计数:外周血白细胞升高(>10.0×109/L)者64例(87.67%),最高30.6×109/L,平均(15.44±5.42)×109/L;63例(86.30%)患儿淋巴细胞均显著升高(>5.0×109/L),最高值21.98×109/L,平均(9.65±4.16)×109/L,68例(93.15%)患儿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均高于10%,异型淋巴细胞最高占30%,平均(18.24±6.96)%,出院时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下降较慢,部分还有上升,见附表3。

附表3 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n=73,±s)

附表3 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n=73,±s)

计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白细胞 1 5.4 4±5.4 2 9.0 1±3.3 3 1 0.3 3 7 0.0 0 0中性粒细胞 4.3 5±1.6 8 2.2 1±1.4 0 8.0 9 1 0.0 0 0淋巴细胞 9.6 5±4.1 6 5.9 2±2.6 2 7.7 7 2 0.0 0 0单核细胞 1.2 7±1.0 1 0.5 8±0.2 8 5.7 8 8 0.0 0 0

②肝功能:51例(69.86%)伴有肝功能损害,谷丙氨酸转氨酶(ALT)增高,最高218U/L,其中3例ALT>200U/L,治疗后仍有16例(21.92%)未恢复正常,见附表4。

附表4 肝功能检查结果分析(n=73,R,P25,P50,P75)

③所有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EBV衣壳抗原IgG和IgM抗体定量,EBV早期抗原IgM抗体定量,EBV核抗原IgA抗体定性。其中EBV早期抗原IgM抗体定量阳性18例(24.66%)。EBV衣壳抗原IgM抗体定量阳性66例(90.41%)。

④胸片:DR胸部正位片检查:提示9例(27.25%)为支气管肺炎。

2.3 治疗情况 所有患儿给予中药口服及对症治疗,均未使用西药抗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者视治疗反应情况,入院治疗48~72小时评估后加抗生素治疗11例,合并肝损害予保肝治疗。73例中,出院评估治愈(证候积分减少90%,症状、体征基本消失)24例,好转48例(证候积分减少<90%但≥50%,热退,症状明显好转,肝脾、淋巴结肿大均较前明显缩小),1例未愈(证候积分减少<30%)转院,平均住院天数(7.23±2.55)天。

3 讨论

IM的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多表现为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颈淋巴结肿大等,本研究病例均非常相符。这可能与纳入研究的病例均为住院患儿,疾病早期,诊断较明确,症状体征典型有关。呼吸系统症状通常较显著,本研究提示支气管肺炎9例(27.25%)是其常见并发症,这与曾静好等[3]报道一致。IM目前无特殊治疗方法,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传统治疗主要是采取更昔洛韦、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即使在抗病毒治疗或免疫调节可能获得满意结果的临床情况下,文献报道普遍认为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病毒复制的量,但对病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没有明确影响[4][5]。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为温疫时邪,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本病感受温疫时邪,既属温邪之列,又较一般温邪为甚。温疫病毒由口鼻而入,侵于肺卫,结于咽喉,并内传脏腑,流注经络,伤及营血,发生本病。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不耐温疫邪毒侵袭,易于发生本病。加之小儿感邪之后,易于化热化火,故本病发病之后表现为全身性的热毒痰瘀征象,比如发热持续、咽喉肿痛溃烂、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或皮疹发斑等,病程也较一般温热病症长[6]。感受温热邪毒,酿成湿毒,邪滞少阳,郁于血络,形成瘀热,湿毒瘀热胶结,故见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舌绛唇红,苔黄腻,脉滑数亦为瘀热征象,湿毒内蕴,瘀热留伏,阻滞气机,故见鼻塞、耳痛,头胀痛等。赵倩义[7]从痰、瘀、毒、热治疗,效果理想,显著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患儿症状,用药安全性高。陈赟[8]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25例,与单独西医治疗对比,可较快地改善患儿的症状及体征,且不良反应少。丁樱[9]教授将儿童IM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中医辨证治疗,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

本研究中73例患儿中,男性38例,女性35例,男女比例1.09∶1,患者的年龄在1~13岁,平均(4.94±2.77)岁,男女比例及发病年龄,与杨琴等[10]研究一致。无发热10例,有发热63例(86.30%),体温最高40.3度,最长发热时间15天,平均(6.24±3.43)天,33例(45.21%)肝脏增大。

本研究显示76.71%患儿发生咽峡炎,咽峡炎属于IM的典型症状之一,而扁桃体分泌物则不具有特异性,当患儿在疾病早期以咽峡炎和扁桃体白色膜样分泌物为主要症状时,门诊容易误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本研究均为住院患儿,无误诊病例,治疗后咽峡炎症状8.22%未痊愈,本研究提示6.85%出现皮疹,出院全部治愈。说明中医药治疗效果非常明显。EBV衣壳抗原IgM抗体定量阳性66例(90.41%),EBV感染机体后,B细胞被激活并产生病毒抗体,早期产生的是抗VCA-IgM抗体,1~2周达高峰,4~8周消失,是病症感染的可靠指标,为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

本研究提示73.97%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合并MP感染患者比例较高,这可能与纳入研究的患儿病情偏重,部分患儿合并肺炎,发热时间较长有关。王奕等[11]报道EBV和MP双重感染导致IM的患儿临床表现比单独EBV感染的患儿更重,如高热时间更长、更容易诱发肺炎和咽峡炎。患儿病情初期临床并不需要实施抗菌治疗,不过病毒感染时容易合并细菌或非典型菌感染,根据感染指标评估可以适量应用抗生素。

夏季发病45例(61.64%),秋季发病10例(13.70%),冬季发病10例(13.70%),春季发病8例(10.96%),夏季节发病率较高,肝肿大入院时阳性率45.21%,出院20.55%,脾肿大入院时43.84%,出院时30.14%,淋巴结肿大入院91.78%,出院56.16%,提示肝肿大恢复较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较快,淋巴结肿大恢复最慢。本研究提示转氨酶的恢复可能存在不确定因素,肝肿大与转氨酶的恢复没有明显相关性。

综上所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在临床上的表现具有多样性,本研究提示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鼻塞、肝损害较常见,发热之外的症状容易被忽视,很容易延误治疗,出现误诊,漏诊,这不仅要求临床医师对疾病有足够的认识,同时也要求医师能够鉴别出重症患儿,因为重症患儿常常出现病程迁延及引发严重并发症,早期干预可以减轻患儿痛苦,减少脏器的损害。

本研究采用中医药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73例,纳入病例均为住院患儿,疾病早期,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较典型,均未使用西药抗病毒药物,临床提示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中医药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本研究继续收集更多的病例,统计出应用频率高的单味中药,挖掘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中药,完善更适宜本地区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诊治方案,进一步深入研究制定合理有效的协定方。

猜你喜欢

咽峡炎附表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附表6 2021年饲料添加剂产品批准文号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2021 年1 月1 日—2021 年2 月28 日)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
单核细胞亚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夏季幼儿疱疹性咽峡炎多发
1分钟了解疱疹性咽峡炎
移植单核细胞对中枢系统不同病变趋化作用的PET/CT示踪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