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概念 完善要素 关注发展
——以大单元背景下产业活动一轮复习设计为例
2021-07-13重庆李兴科
重庆 李兴科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内容多而广,能力要求全而强。这就需要学生既要全面梳理所有知识,不能放弃任何一个知识点;也要突出重点知识,把握关键要点,提升四大综合能力。高三学生经常感觉到一轮复习时间不够用,知识点复习不全面不透彻,练习量不足,能力提升不快,在一轮复习中时常感到困惑和迷茫。
要解决一轮复习的困惑,笔者认为需要高三学生寻找最优复习方法。例如,大单元复习方法就可以整合复习内容,提升复习效率,保障练习时间,增强地理能力。不同的学科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可以分成不同的大小单元。地理学科也可以分成不同的大小单元,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进行分类形成单元知识。如在人文地理复习中,主要有人口、聚落(乡村与城镇)、产业、交通和环境等单元。笔者认为可以将人口、聚落和产业形成大单元知识,交通和环境可以确定为小单元知识。
一、大单元一轮复习的优势
大单元教学方式主要的优势是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框架,并形成系统化的逻辑。教师和学生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运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等方式构建知识结构,并对单元内部的知识进行对比梳理,找出它们的类同与差异,对一些特殊的知识要点着力进行说明,落实高考的四大能力要求。其目的是运用大单元教学方式提升一轮复习的效率,助力高考复习。
下面以必修二中的产业活动为例来说明大单元教学主要优势。
1.框架化
首先把产业活动运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等进行框架化梳理。产业活动涉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它们分别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以从三大产业的角度也可以解释三者的构成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经济发展的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方向的影响。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判别。对于思维导图可以借助相关的教辅资料进行梳理,学生需自己建构起这个知识框架,明确应当掌握的《课程标准》内容。
框架内容应当包括产业活动的概念、分类以及自然区位和人文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变化、典型分布区域或案例(世界和中国)和特殊区域或案例等。
2.对比化
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框架式结构梳理后,应当关注产业活动大单元内各个概念、分类、区位因素,以及对分布区域或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差异,运用时选择恰当的原理或案例进行类比分析,说明相关的地理事象。
在产业活动大单元思维导图中,首先,区别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概念异同,抓住最核心的内容。如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对象、产品特点、人类活动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影响等。其次,对比影响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从自然因素到社会经济因素,从主导因素到限制因素等角度,判断出人类活动对不同产业活动产生的影响差异。再次,对比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布局状况。找出其布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与服务业布局的差异性。
3.特殊化
梳理大单元知识框架,对比产业活动大单元中地理事象的异同后,应当关注一些特殊的地理事象和产业活动现象。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产业活动的复杂性,常常造成产业活动多样性,所以对于产业活动要从小尺度范围进行案例性研究,达到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2019年全国卷Ⅱ第36题,从气候角度分析云南省宾川县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的原因。宾川县纬度在26°N左右,位于横断山区,海拔较高,其地形较复杂;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水果品质提高。这也是某些地区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再如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高原气候,对产业布局影响也较大,也具有特殊性。
4.高效化
大单元复习要求掌握某一单元的主干知识,明确需要提升的关键能力,并能通过典型的案例进行训练,关注一些特殊地理事象,其目的是提升一轮地理复习的效率。通过分类归纳梳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增加一定的练习量,提升解题能力,达到四大能力要求。
二、大单元一轮复习的设计
对于大单元一轮复习设计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梳理概念。对于单元内的主要核心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抓住核心概念中的关键词,明确各个概念的异同。二是完善要素。结合大单元内部,对主要地理原理和规律进行梳理归纳。由于影响地理事象分布的区位要素较多,因此在对区位要素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全面性;另外对特殊要素的分析,特别是非地带性要素的分析,力求运用基本原理进行解读。三是关注发展。地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人地和谐发展,所以在大单元一轮复习设计中,落脚点要在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上。下面以大单元产业活动为例来说明。
1.梳理概念
首先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概念进行归纳和总结。不同的教材对于产业中常见的几个概念阐述不一样,但差异不大。例如,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工业是指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员等)利用动力(燃料、电能)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服务业是指生产服务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经济部门或企业的集合。从概念来看,其核心就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产品(或服务)。涉及人类从环境获取一定的资源,生产出自己需要的产品,另外就是人类内部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
其次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分类进行梳理。一般农业可以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我国又把农业分成了种植业(小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工业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也分成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服务业可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在农业中还有按照农业地域来分类的,如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游牧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园艺业等。工业按主导区位因素可分为原料导向型工业、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市场导向型工业、动力导向型工业、技术导向型工业等。分类的方法有很多,分类参照的主要因素要让学生了解,有利于梳理后面的主干知识。
2.完善要素
在地理学科综合思维核心素养中,提到要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三个角度进行考核。其中要素综合是不少学生的难点,即不知道解释一个地理事象需要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实质上就是对影响这个地理事象的主要因素不清晰造成的。另外随着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不断变化,试题也明确指向考查影响某地理事象的主要因素,它既有普遍性要素也有特殊性要素,这也就涉及了地方综合要素的考查,即特殊性要素考查。此外,由于地理事象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高考试题也在不断增加对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的考查,也就涉及对时空综合要素的考查。
在大单元产业活动中,以要素综合和地方综合的考查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好影响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在大单元理论背景下,要求教师复习这三个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时,找出它们共同的区位因素,再分别阐述它们的不同点。如农业侧重于自然区位因素,工业和服务业侧重于社会经济因素。另外要关注产业活动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响要素也是会变化的。如农业的区位因素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工业的区位因素更加关注产业转移,从集聚到分散的变化。
【例1】(2019年全国卷Ⅲ,36(2)(3)(4)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100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波鸿市人口近40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图1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和波鸿市的位置,图2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
图1
图2
(2)分析鲁尔区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
(3)说明在波鸿市建设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的优势条件。
(4)指出波鸿市保健园选址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2)鲁尔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经济发达,医学研究水平高;曾经环境污染严重,健康问题多,对医疗保健需求高;老龄人口比重大,对医疗保健需求大。
(3)有多所大学(高等院校),医学科研力量雄厚;有生物制药科学园,医药研制水平高;位置适中(有利于医疗保健和医学研究、医药生产间的联系和相互促进)。
(4)保健园靠近生物制药科学园和鲁尔大学,可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位于城市边缘,环境较优、安静。
【试题解读】本组试题主要考查服务业区位因素,题目涉及的是医疗制药行业,即公共服务业,属于非商业性服务业。影响服务业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交通运输、市场、政策法规、历史文化等。本组试题中第(2)问,考查鲁尔区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涉及鲁尔工业区发展带来的影响,即经济发达和环境污染。经济发达地区促进医学水平提升,环境污染造成对医疗保健需求高。另外就是区域特点,老龄人口多。由此可归纳出服务业的发展是由市场、经济、环境和人口等因素决定的。第(3)问,考查建设医疗保健中心的优势条件,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地理位置来阐述。服务业的发展要关注地方特点,根据区域条件布局。第(4)问,考查选址的合理性。对于不同的服务业选址要求不同,保健园属于医疗方面,首先需要医疗技术,另外需要给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对于不同服务业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的梳理和归纳,根据具体情境分析这种服务业的特殊性。
3.关注发展
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关注人地协调发展的内容,主要从自然地理事象可能对人类产生的危害角度分析,并掌握人类如何进行有效的减灾防灾措施、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可能产生哪些破坏或危害以及如何改变人类活动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伤害。
在大单元产业活动中,三个产业活动是人类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方式,所以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财富,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如在农业和工业生产活动中要梳理区域生产过程中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短缺问题(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等)和社会经济问题,还需要提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例2】(2020年全国卷Ⅱ,3~5题)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图3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据此完成3~5题。
图3
3.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图3)。打沟主要是为了
( )
A.灌溉 B.排水
C.防虫害 D.通风
4.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高产量 B.减少水土流失
C.降低生产成本 D.减少蒸发
5.近年来,该地
( )
A.种植结构复杂化 B.复种指数提高
C.田间管理精细化 D.种田大户增多
【答案】3.B 4.C 5.D
【试题解读】本组试题考查农业产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材料中提到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可知农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种植农作物种类和时间的变化,对农业区位因素的需求也发生变化。第3题,需要分析在田地中打沟的作用。根据材料可知,种植单季稻稻田长期浸水,而小麦怕涝,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田地中打沟是为了排水,使土壤干湿适宜,创造高产土壤条件。本小题考查种植不同农作物的区位条件。第4题,由于种植小麦收益低,收割水稻后翻耕播种会增加生产成本,导致利润下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才不经翻耕播种小麦。本小题考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措施。第5题,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减少、机械化的普及,为土地流转、土地承包提供了可能,所以种田大户会增多。本小题考查农业产业活动变化。
在大单元背景下的一轮复习过程中,应当着力于梳理核心概念,完善各个要素,关注人地发展,提升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