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乙卷地理试题简析暨复习策略
2021-07-13四川庄永红
四川 庄永红
2021年全国乙卷地理试题从整体看非常符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高考命题原则和总体思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坚持对学生“五育”并举的引导,深化基础性,优化情境设计,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加强考教衔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整套试题自然与人文并重,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设问层层递进,增加了试题的区分度,彰显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一、试题简析
1.试题紧扣时事热点,体现立德树人思想
【例1】(2021年全国乙卷,1~3题)2014年我国某科技公司在新疆建立了研发基地,研制适用于大规模棉花生产的无人机。为推广产品,该公司先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无人机服务,后以极低的价格出租无人机,最后才销售无人机,同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无人机的使用,大幅度减少了人工成本,改变了新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据此完成1~3题。
1.新疆吸引该科技公司入驻的主要因素是
( )
A.交通 B.政策 C.技术 D.市场
2.该科技公司提供无人机服务、租赁,同时对棉农进行培训,直接目的是
( )
A.增强竞争力 B.培育市场
C.提升服务水平 D.提高效益
3.无人机的使用主要可以帮助棉农提高棉花的
( )
A.产量 B.质量 C.利润 D.价格
2021年适逢建党100周年,为使学生深入思考青年与国家、时代的关系,地理试题紧密结合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爱国情怀的案例,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科素养。该题组以“新疆棉”为地理与生产联系情境,考查区域产业活动,通过无人机服务新疆棉花生产这一典型科技兴农案例,展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和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还以事实有力地展现中国长期维护新疆发展、稳定、民族团结的决心坚定不移。
再如第43题旅游地理试题以某科研团队为云南元阳阿者科村探索内源式旅游开发模式为案例,展现了在中国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导学生立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2.试题情境丰富多样,注重能力与思维的考查
【例2】(2021年全国乙卷,9~11题)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9~11题。
9.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 )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
10.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 )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11.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 )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
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
此类试题情境在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值得关注。其考查苔原带的分布规律及变化,要求学生理解苔原带植被分布的内外条件和产生的地理过程。该组试题充分表明了高考试题对于能力和学科思维的考查,考试过程已成为学习过程的延续,学生必须提取关键信息,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地还原、联系已学过的地理规律、原理,进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从整体试题来看,试题情境多样,既有日常生活情境,也有与生产相联系的情境,但学生熟悉的素材情境不多,更多呈现的是学术情境,如第7,8题,第9~11题,第44题。第7,8题以城郊相对湿度的时空分布为例,考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第44题,以科研团队详实的数据,从不同的时空角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并重视重大工程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高职教育是改革开放的新兴产物,是和大学教育并列的一种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若想和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同台竞争,就必须要优化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式、对人才进行内涵式培养。但是内涵式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是牵涉到社会、学校、学生等各个方面的大型工程,必须久久为功。
3.试题自然人文并重,考查地理学科素养
【例3】(2021年全国乙卷,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下图所示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据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
(1)推测该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
(2)分析图示河流三河镇以下河段的形成。
(3)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
(4)有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圩田这种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
方面①改善巢湖水质方面②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
该题结合气候、地形、外力作用和水循环等知识进行综合考查,侧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考查,从自然地理平稳过渡到人文地理,特别是第(4)小题,要求学生从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开放自己的思路和视角,鼓励学生形成发散思维。
从本套试题整体来看,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占比相当,都有所侧重。地理是一门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它总是站在一个比其他学科更高的角度来综合分析问题,所以,高中地理课程的定位,应是在自然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桥梁。本套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一方面。
二、复习策略
1.关心时事政治,两耳要闻大事
时事热点一直是地理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材料新、情境新,学生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取课本中所学的基础知识。然而,能否有效地提取,正是能力考查的关键。高考地理越来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关注现实问题,因此时事中的一些焦点和热点问题成为地理试题的重要来源。所以在复习时应对与之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延伸,并以地理的眼光关注热点问题。学生必须增强对信息的敏感度,才能在考场上更好地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从而缩短审题时间,提高审题水平。时政热点往往以人地关系为支点,以立德树人为主线,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保护资源环境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法律意识,形成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2.熟悉各类情境,增加应考底气
高考地理学科试题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注重创设与学习、生活、学科发展密切联系的情境,着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在各类情境中,包括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地理与生产联系的情境以及地理学术情境。为了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试题将具体问题尽可能放在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之中,以增加试题难度。因为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现在的学生几乎只能在考场上培养地理实践力,因为学生对学术情境、真实生活情境很陌生。所以高考地理难度可以与理综中的“物理”相提并论。此外整套试题为了更好地考教衔接,引导基础教学中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现象,呈现方式多样,设问角度多变。因此为了适应高考的变化,更应该关注各类试题情境。
3.注重地理思维,培养核心素养
现在的地理高考试题,考查的是学生地理思维的差异,特别是地理的综合思维,因为这是考验学生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学习地理学科的必备能力,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地理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复杂的知识体系。而地理的综合思维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分析地理因素和地理现象,并能采用思辨的方式,客观、全面地看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要求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看待事物。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用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还可以通过拓展性课堂强化学生对地理复杂性的认识,特别是能打破常规地理课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充分利用学校相关设施(地理实验室、地理园、天文馆等),甚至可以让地理课堂走出校门。
总之,地理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因此既有和其他学科相通的学习方法,也有独特的学科思维方式。在考场上和日常备考中,如果能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众多因素、归纳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地理规律,并从本质上掌握其形成的地理原因和过程,因地制宜地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那么试题的答案就能很快地呈现了,复习的效率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