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仪式到非遗:石首跳三鼓文化传承研究

2021-07-13范建华李有文

关键词:曲艺仪式文化遗产

范建华 李有文

(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丧鼓歌是流行于鄂西、鄂西南及湘鄂边一带,用以祭祀亡人的仪式,其历史久远,表演形式多样。丧鼓歌兼具文化娱乐与追悼先祖的功能,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是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首跳三鼓是丧鼓歌的一种,集跳丧、跳寿、跳喜于一体,是人民群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表现生活、表达情绪的曲艺,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石首跳三鼓已由地方性祭祀仪式发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受到了多方关注。

一、作为仪式的石首跳三鼓

(一)历史溯源

荆楚地区素有以舞乐来缅怀先祖的传统,至今流传于荆楚地区的丧鼓歌正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关于丧鼓歌的来源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源于巴楚先民的图腾崇拜。一说是土家人以白虎为图腾,在对白虎的供养中演化出丧鼓歌[1],流行于鄂西土家族的丧鼓歌“撒叶儿嗬”,依旧保留着类似于“猛虎下山”的舞蹈动作。又说楚人以凤凰作为自己族群的图腾,在原始宗教仪式上,楚人会在凤凰图腾前模仿其姿态来表达对凤凰的崇拜,这是丧鼓的雏形。原始社会后期,图腾崇拜转向祖宗崇拜,丧鼓被保留下来,多出现于祭祀仪式上。在《楚辞》中就留存有丧鼓歌的痕迹,屈原《国殇》《招魂》就是用来悼念亡人。今湖北省宜都市流传的丧鼓歌“绕棺游”保留着《招魂》的风格。[2](P145)总之,丧鼓歌是巴楚遗风的延续。第二种观点认为源于庄子“鼓盆而歌”。《庄子·至乐》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鼓盆歌成为丧鼓歌的原型,庄子亦成为丧鼓歌始祖。《丧鼓渊源》里唱道:“丧鼓曲艺有渊源,丧鼓师傅楚庄子。”在鼓盆歌的基础上,后人加以改编,以牛皮大鼓为乐器,边打边唱,悼念亡人,由此而成丧鼓歌。[3](P777)

在隋唐时期,丧鼓仪式基本定型。《隋书·地理志》记载清江一带风俗:“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执弓箭,绕尸而歌,以弓箭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事,以至终卒”,说明在当时用跳丧鼓来祭祀亡者已成为一种固定仪式,仪式程序也基本确定下来。《石首方志》记载:“丧身,则有丧礼,亲朋纷纷来祭,并守灵柩,整夜打丧鼓伴灵。”[注]《石首方志》编委会:《石首方志》,1958年。

石首跳三鼓是流传于荆楚地区丧鼓歌的一种,除了在丧葬仪式上唱孝歌,还在寿宴上唱寿歌,在各种庆典上唱喜歌,故称之为“三跳”。同时,又因为是三人持三件乐器演出,唱词每段为“三句头”,取“三”与“丧”谐音,故又称之为“跳三鼓”。1983年,石首跳三鼓定名。[4]

(二)表演形式

丧鼓一般包含跳丧、坐丧、绕棺三种形式,跳丧以土家族“撒叶儿嗬”为代表,绕棺以鄂西南宜都的丧事歌舞为代表,而石首跳三鼓虽有跳在其中,实则以坐丧为主,兼有绕棺的表演。在仪式上,无论何种形式,均需击鼓而歌。

1.表演程序

但有亡者,则请歌师至灵堂打歌,打歌仪式往往是从亡人去世当晚开始,若逝者于晚上去世,仪式顺延至第二天。仪式有一套固定程序,由开场、说唱、结束词三个部分构成。歌师至灵堂后,即放鞭炮打鼓开场。开场词比较固定,如选用唱词中“点古人”片段:“啊,你我(呃),今日就到孝府(啊),开了的歌场起了鼓(哎),或讲文来或讲(呃)武(啊),讲文就讲包丞相(呃哦),讲武就讲杨家(的)将(啊啊)……”[5](P550)

若歌师功底深厚,也可以自编开场词。开场词多是讲述孝家如何接歌师,及歌师从何来,去何处等对话性唱词,继而引出跳三鼓,两人对唱、一人击鼓的说唱表演正式开始。仪式中间会有绕棺环节,歌师领持香火的孝子贤孙绕着寿棺边走边唱并讨要利是。天亮出殡前道士还要唱还阳号子。

2.演唱内容

丧鼓歌的演唱内容丰富多样,有歌颂逝者平生功绩的,有叙述古今奇闻的,有讲述当地民风民俗的,等等。现今流传下来的跳三鼓曲目包含五个大类:孝歌、寿歌、点歌、正本、叮头子,见表1。

表1 跳三鼓曲目

建国以后,民间艺人将红色文化与跳三鼓曲艺相结合,创作出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优秀曲目。改革开放以来,跳三鼓艺人与时俱进,创作了《桃花映红湘鄂边》《电信事业大发展》等具有影响力的曲目。

3.演唱形式

以三人为表演团体,两人以木筷打钹对唱,一人击鼓相和,击鼓者也不时插话。其表演特点为:“右手筷子左手钹,上靠膀子丁字脚,三步半朝前梭,左右不离桌子角,背靠背擦身过,两人对面笑呵呵,你一个歌我一个歌,鼓声不停歌不落。”

演唱语言以石首方言为主。演唱形式除两人对唱外,也有一人独唱的形式。演唱内容不局限于传统曲目,也会适当增加逝者生平功绩,如养育了几个子女,如何培养子女成人成才,等等。演唱过程中,歌师可两人站立对唱,也可绕棺而唱,有时也坐唱,形式并不固定,有时也会增加与观众互动的环节。演唱唱腔有欢调、三句半、十字调、卡七字句、扬嗬嗬五种。

(三)文化功能

中国传统观点强调“事死如事生”,故而祭祀仪式往往规模宏大,各类戏剧演出构成了祭祀最为重要的一环。孔美艳指出,中国民间传统葬礼的戏剧演出主要包括祭灵戏、驱邪度亡剧及家庭伦理剧三类,这些戏剧演出主要是基于礼的需要、孝道亲情的伦理需要,彰显了中国人独有的生命观。[7]石首跳三鼓作为地域性的葬礼曲艺,也具备其自身的文化功能。

1.文化传承功能

在文化传播与文字书写并不便利的时代,民间传说、戏剧演出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功能,如有着汉民族史诗之称的《黑暗传》,就是从流传于神农架与保康一带的孝歌中发展而来。石首跳三鼓与石首地区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当地流传着许多富有特色的历史故事,如《建属古人》中的三国传说。[8](P1396)石首是刘备迎亲必经之地,故而跳三鼓中又存留许多刘备迎亲的故事。经过一代又一代跳三鼓艺人的演绎,这些民间传说得以保留下来,并深入石首人民心中。

2.弘扬孝道功能

孝歌最基本的文化功能就是弘扬孝道,葬礼上无论是何种戏剧演出,都绕不开孝的话题,作为石首特有的葬礼曲艺,跳三鼓同样也具备弘扬孝道的功能。在跳三鼓曲目中有专门的孝歌,其中,《二十四孝》唱本中讲述了诸如“大舜耕田”“子路负米”“黄香扇枕”等故事。唱本《古代行孝人》唱道:“王祥为母卧冰寒,丁郎刻母尽孝心,孟宗哭竹冬笋生,郭巨舍子为娘亲,善有善报,孝有好应。”

在演出过程中,歌师也会将亡者平生功绩加入唱词中,以唤起后辈对长辈恩情的追思,若后辈中有不肖者,在唱曲中也会以反讽的形式演绎,接受观众的批评。故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孝歌具备了弘扬孝道、惩戒不孝的功能。在长者去世后,孝子以极高的礼仪款待歌师,以期在演出过程中能为其“多说好话”。

3.娱神娱人功能

民间传统葬礼上的戏剧演出兼具娱神与娱人的功能。长期以来,楚人笃信灵魂不灭,死亡只是生命体态的消亡,而灵魂会以某种形式庇佑族人,打丧鼓可以起到使亡者“以死为生”的作用。[9]同时,在娱乐活动匮乏的时代,跳三鼓演出也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跳三鼓演唱过程中时常会有插科打诨的段子。在演出中有与观众互动的环节,观众也可以加入演唱,形成类似于赛歌的氛围。

4.凸显民族气质

楚人对于死亡有着豁达的心境,《庄子》讲“死生为昼夜”,就是对这种观念最好的诠释。楚人认为生死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死者已矣,生者长存,应以舞乐以事亡者,故而在荆楚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形式各异的丧鼓歌,石首跳三鼓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丧鼓歌,跳三鼓表达的是荆楚地区人民群众乐观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生命意识,其浪漫主义风格与狂热的情感宣泄,彰显了楚人深沉的民族气质。

二、作为非遗的石首跳三鼓

(一)从仪式走向非遗的石首跳三鼓

跳三鼓在石首的发展脉络无文字可考,据跳三鼓艺人李月清的师承关系推算,在晚清时期跳三鼓在石首已经流行。建国以前,跳三鼓在石首一带十分兴盛。在战乱年代,许多人学习跳三鼓曲艺并以此为生。经过多年的发展,跳三鼓仪式逐渐完善,曲目也日益丰富,成为石首祭祀仪式上最核心的部分,也成为石首最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与文化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石首跳三鼓逐渐受到学术界与文化工作者的关注,跳三鼓由民间祭祀仪式发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艺术界,1992年出版的《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将石首跳三鼓收入其中,1995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也将“跳丧”作为其中重要一章。在民间,2006年,民间曲艺家联合组成了石首跳三鼓协会,并投入到石首跳三鼓的保护与发掘工作中去,积极为申遗做准备。石首跳三鼓协会会长赵植中前后下村近5700余次,收集唱段500多个,谱写曲艺3000多个,创作唱本近6000首,参加公益演出600余场。2007年,石首跳三鼓入选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植中为省级传承人。此后,石首市政府、市文化局将跳三鼓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予以重点扶持,将保护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石首市文旅局组织专班力量收集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曲目,整理跳三鼓资料,制作了一批代表性曲目,建立了传承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2014年,石首跳三鼓作为曲艺类项目,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作为非遗的石首跳三鼓保护现状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以来都有国家在场与民间参与两种形式。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非遗的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政府力量推进非遗保护。民间自发性的协会组织也陆续加入到非遗保护中来,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国民俗学会等群团组织相继成立,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力量。

1.石首跳三鼓保护中的国家在场

国家在场是指国家与社会两者互动的模式,民俗学者多将其引入民俗仪式的研究中去。高丙中认为,国家在场在民间仪式上突出表现为,国家作为一种符号出现在民间仪式上,同时国家在场也在型塑民间仪式。[10]在石首跳三鼓保护中,也处处体现着国家在场。政府部门通过打造平台,创作新节目,推动跳三鼓艺术与新时代相适应,从而介入到民俗仪式中去。石首市政府组织,市文旅局领导、打造了以石首群艺馆为主体的跳三鼓非遗保护平台。在群艺馆平台上,政府多次组织大型跳三鼓文娱活动(见表2),拉近了跳三鼓艺术与百姓之间的距离。

表2 政府组织的跳三鼓活动

资料来源:根据石首政府网信息整理。

石首群艺馆还筹划成立跳三鼓研究会,举办跳三鼓专业比武大赛,以期促进跳三鼓学术研究与专业技能提升,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保护。在信息技术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石首文旅部门也开始尝试利用技术手段,如录制视频、表演直播等来保存部分跳三鼓经典唱段。近年来,石首跳三鼓不断出现在广场、荧幕上,政府部门通过跳三鼓义演的形式,努力改变跳三鼓的“丧鼓”性质,推动跳三鼓艺术融入百姓生活。

2.石首跳三鼓保护中的民间参与

民间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成立行业协会,以民间组织力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二是以传统的师徒相承形式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

在石首跳三鼓文化传承中,行业组织——跳三鼓协会扮演了重要角色。自2006年成立以来,协会多次组织会员抢救跳三鼓濒危唱段,收集整理跳三鼓资料,组织跳三鼓研讨会,创作了多部新时代跳三鼓作品,如,劝孝爱亲作品《巧劝妻》《分妈妈》等,讴歌新生活的作品《我们的新生活》《幸福生活甜如蜜》等。协会也多次邀请地方艺人与省级表演艺术家前来指导,以提高艺人的表演水准。经过多年发展,石首跳三鼓现有歌班16个,会员108名。

师徒相承是跳三鼓艺术代际传承最主要的形式,比较知名的跳三鼓艺人都有其师承,跳三鼓代表艺人师承关系见表3。

表3 跳三鼓代表艺人师承关系

资料来源:根据石首政府网资料整理。

艺人师承不同,表演特色也不尽相同,有的表演名家往往能自成一派。通过师徒相传,大量的跳三鼓经典唱段得以保留下来,这些民间艺人为跳三鼓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从仪式到非遗:石首跳三鼓传承面临的困境

从地方性祭祀仪式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首跳三鼓在政府力量和民间组织的推动下获得了较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但是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境,突出表现在文化空间压缩、殡葬改革冲击与市场化的局限三个方面。

(一)文化空间压缩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手册》将文化空间界定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与时间性。”张晓萍认为,组成文化空间的基本要素应包括场所、时间、行为主体、行为叙事、组织管理五个方面。[11]而石首跳三鼓的文化空间正面临压缩。

其一,跳三鼓的传统定位限制了其文化空间。跳三鼓虽有“三跳”,但其实质上还是以跳丧为主,同时石首方言“三”“丧”同音,更加凸显了其作为一种丧葬仪式的定位,因此,跳三鼓的演出只能在特定的文化空间,超出这一文化空间将不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故而传统思维限制了跳三鼓的文化空间。

其二,新式文化活动挤占了跳三鼓的文化空间。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电子游戏、网络直播等都对传统的文化活动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突出表现在作为仪式的跳三鼓演出很少有人观看,难以吸引年轻人。

(二)殡葬改革冲击

殡葬改革强调要改革土葬,推行火葬,破除旧有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丧事。2009年民政部颁布的《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破除丧葬旧俗和封建迷信,实行葬法与葬礼的改革,简化丧事。在丧葬改革过程中,现代与传统的对立显现出来,中国人历来主张“厚葬”“事死如事生”,传统的“祖宗崇拜”观念深入人心,故而在丧礼上衍生出一系列仪式、礼乐,这些仪式、礼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仪式确有糟粕部分,但殡葬改革强调推行新丧礼,改革旧丧礼,使得传统的丧葬文化逐渐遗失,跳三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一,殡葬改革简化了跳丧仪式。传统的跳三鼓仪式表演不仅出现在亡人出殡前,也出现在“五七”“周年”等祭祀仪式上,是一套完整的丧礼祭祀仪式。但近年来殡葬改革使得传统的跳三鼓仪式时间大大缩短,“五七”“周年”上的跳三鼓祭祀仪式也渐渐淡化。

第二,殡葬改革使跳三鼓传统性退化。殡葬改革强调树新风,革除带有封建性、迷信色彩的葬礼习俗,因此,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大量跳三鼓经典桥段失去了其传统面貌,传统记忆逐渐淹没,其传统性也慢慢退化。

(三)市场化的局限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殡葬仪式的市场化,跳三鼓的市场化在石首尤为明显。三到五名歌师就能成立一个歌班或者演艺公司,承包丧葬仪式上的各类演出。在农村甚至还出现了类似于文化经纪人的职业,专门负责沟通歌班与丧主家。跳三鼓的市场化使得艺人有了经济来源,利于这一曲艺持续性发展,但其弊端也十分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仪式演出的逐利化倾向明显。市场强调利润,跳三鼓市场亦是如此。一场跳三鼓演出下来,丧主家往往花费数千甚至上万元,这成为整个葬礼花费中最为重要的一块。同时,在演出过程中,歌师还会不断向孝子贤孙索要利是,若不给或给的过少,则是不孝的表现。一个懂得技巧的歌师能够索要的利是能达到几千元,一味索要利是,便不会突出表演的仪式感,这一点不受群众喜欢。

第二,市场化破坏了跳三鼓的文化传承规律。市场化带来的巨大利益吸引了很多中青年人学习跳三鼓,他们没有正式的师承,学习跳三鼓也不是为了传承这门曲艺,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故而,许多人学了几个月,会唱几个片段就开始接活。这十分不利于跳三鼓艺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四、非遗视角下石首跳三鼓文化传承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记忆,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其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生存状态不容乐观。作为非遗的石首跳三鼓也面临着严峻考验,石首跳三鼓要摆脱传承困境,还需从拓展文化空间、科技助力传承、规范市场行为等方面进行思考。

(一)摆脱传统观念,拓展文化空间

第一,跳三鼓要脱离传统跳丧的束缚。文化部门应加大对跳三鼓这一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推动非遗知识进课堂、进社区,强化居民对跳三鼓“三跳”的认知,更多地展现跳三鼓跳寿、跳喜的一面,摆脱“一跳”观念的束缚。

第二,多平台展演跳三鼓曲艺。政府部门应鼓励跳三鼓曲艺出现在市级舞台上,在石首市举行的各种文艺演出中增加跳三鼓演出,在送戏下乡中也增加跳三鼓内容。同时,积极推动跳三鼓走向省级、国家级大舞台,使跳三鼓深入百姓生活,拓展其文化空间。

第三,跳三鼓仪式要与现代丧葬礼仪相适应。现代丧葬礼仪呈现出简约、高效、文明等特征,跳三鼓曲艺应该积极主动适应现代丧葬礼仪需要,简化其程式,增添新时期新内容,突出其文化功能,强调其仪式感,探索与现代祭祀仪式的融合之路。

(二)强化科技支撑,助力非遗保护

第一,科技助力跳三鼓优秀内容保存。依托技术对非遗进行保护,大多是采取录制视频、音频的形式,但这受限于拍摄设备、拍摄技术,也很难对非遗进行全方位展示。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可以依托三维动漫技术,对跳三鼓技艺进行全方位动作捕捉,数字化呈现跳三鼓艺术。同时,也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以数字化的方式对跳三鼓优秀内容进行保护。

第二,科技助力跳三鼓优秀内容传播。依托日益兴起的头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积极传播跳三鼓曲艺知识与优秀内容,对跳三鼓表演进行多平台直播,同时增进跳三鼓艺术与年轻人的互动,推动跳三鼓艺术深入人心。

(三)规范市场行为,重视文化传承

第一,以行业组织推进市场规范。依托现有的跳三鼓协会,制定跳三鼓行业规章制度,特别是对于跳三鼓市场化的部分要做出明确规定,制定相对合理的演出劳务费用标准,对跳三鼓表演予以规范,突出跳三鼓的传统文化功能。

第二,市场与协会两头并进,推动跳三鼓文化传承。市场是生存手段,行业协会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鼓励走向市场的跳三鼓艺术与时俱进,创作出更多优秀内容。在文化传承方面,协会也要严格跳三鼓行业准入制度。无论是以何种目的进入跳三鼓行业,协会都应该对进入者进行严格筛选,着重考察其师承和学艺经历,以一对一的师承形式传承跳三鼓艺术。

猜你喜欢

曲艺仪式文化遗产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仪式感
仪式感重要吗?
Tough Nut to Crack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