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激活数学高效课堂
2021-07-13廖尚月
廖尚月
【摘要】“双减”政策的到来,为教育界带来了生机。初中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圣地,初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自然也要抓住这次机遇,努力创新,力求借助“双减”之风,将教学推向新的高度。所以本文探究“双减”背景下,如何激活数学高效课堂,向高效课堂要质量的策略,希望能推动初中教育事业发展步伐。
【关键词】“双减”;激活数学高效课堂;质量
引言:伴随着“双减”的步伐,初中教育教学也逐渐面向课堂,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能够带领学生抓住课堂时间高效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数学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也是初中生一生必备技能之一,自然也要让课堂教学提高效率,以便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助力学生高效率学习,真正能在课堂听懂、学懂,进而提升数学学科的成绩,增强数学学科的自信心。
一、传统数学课堂现状分析
1.“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产生了思维的惰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都是“灌输式”的教育,这样的教学已经让学生产生了思维的惰性。当题目稍有难度,学生就不愿意积极主动思考,只等老师讲解。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只想等靠要,难以深入知识之中,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帮助学生进行提高[1]。
2.课堂教学量大,学生难有时间进行咀嚼消化
对于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都要面临中考这一人生大考,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压力大。每堂课教学,教师都尽可能将中考考点输送给学生,可是学生学习的实际呢,往往是学了忘,忘了学。每次考试结束后,我们会发现课堂讲过的内容,学生忘记了,失分严重。于是老师统一又再讲一遍,可是呢,之后的考试发现还有部分学生做错了。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呢?细细分析我们发现,虽然课堂老师讲解了很多考点,但每一个都是重点,让学生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再加上课下还需要练题,难有时间和机会真正将所学知识咀嚼消化掉。所以长此以往,陷入恶性循环,自然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师生互动少,课堂积极性难以调动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是老师站上讲台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呢,则在座位上抬头认真听老师讲解。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互动较少。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更多喜欢集体回答,而不愿单个回答。因为集体回答时当自己不会还可以蒙混过关,但是当个人回答时,学生害怕自己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所以这样的课堂师生互动少,课堂积极性难以调动。
4.教学模式单一,理论脱离实际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一方面,在老师教学时,往往都只靠老师输出,有些老师的课堂教学采取的是温柔模式,所以一些本来就对数学不太感兴趣的学生,直接将老师的声音当成了催眠曲,老师在可以讲解的津津有味,他在课堂上睡的“津津有味”。另一方面,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往往是依靠教材行事的。可是教材中的一些例子,往往离学生实际较远,在这样的教学课堂,学生就会将自己生活实际和数學相分离,这样的教学使得课堂仅仅是课堂,难以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技能。比如,将一组橘子摆成一个,二个,三个,四个的形式,让学生只抽取其中一个就将其顺序颠倒过来。学生们费劲的想着,可是还是不知道该怎么放。当老师将摆放四个一组的橘子抽取出来放在第一组和第二组之间时,学生才焕然大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被固化,难以真正从知识限制中跳出来,此时学到的内容只是浮于表面,遇到实际情况难以及时想到解决办法解决[2]。
二、“双减”背景下激活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究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贯是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使得学生无法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们一度以为是为老师学习,是为自己的父母学习。所以师生关系经常处于两个对立面,无法积极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因为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师生之间没有和谐的关系,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就拿数学学科来说,不喜欢数学的学生自然也很难喜欢上数学学科。尤其是初中时期,学生整体比较叛逆,此时如果不注重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轻则学科成绩退步,重则学生直接选择放弃这一学科,不在花心思。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想激活课堂,首先就得激活学生。在平时,想办法走进学生生活。比如,和他们一起上上体育课或课外活动,其实,学生们很乐意和老师一起活动,一起谈心,他们也渴望自己能够多了解老师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那么在课堂上他们就会主动的参与进来,积极地与老师合作,不再睡觉,不再厌学。从而使整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很和谐的完成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得以提高[3]。
2.转变思想认识,变被动学习课堂为主动探究课堂
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广,我们要转变思想认识,变被动学习课堂为主动探究课堂。要在课堂上既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又保证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因为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一节课容量还是很大的,在如此紧张的时间内,怎样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呢?我们可以变被动学习课堂为主动探究课堂,在课堂先花费一小半时间将要学习的内容讲清楚,之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起来,通过探究式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自主讨论、分析。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逐渐放开自我,真正将学习内容运用起来。另外,在转变思想认识方面,我们要学会放手,当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真正教授给他们学习方法而不是只教会他们如何做题。比如在学习概率知识点时,我们可以带领他们对实际生活中的概率进行研究,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计算概率,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才能逐渐锻炼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助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3.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教学模式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是新兴的教学模式,一经推出就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单调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课堂更具有吸引力。比如在进行九年级动点问题复习时,只用板书讲解不直观,且难以清晰展现,不利于学生去理解和感受。但是利用多媒体,我们就可以让动点变化动态展现,以此达到直观清晰说明问题,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的效用。在多媒体应用下,我们的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尽量选择丰富的动图、视频、音乐等为数学学科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愉悦的环境下,学生自然想要多了解知识的妙用。就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一课时,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图形用图片形式展现出来,并利用动图进行旋转,让他们直观看到图形旋转变化规律,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之后再进行教学,自然容易且高效。
4.调节课堂气氛,舒缓学生学习压力,助力学生快乐学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自控力还没有完全成形,难以长时间保持精神高度集中。更何况学生每天要上很多节课,要想保证每一堂课都能精力高度集中,比较困难。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要想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就要让他们在学习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放松,从而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吸收知识。比如在課堂中,我会给学生讲解各种小趣事,像逆向思维故事(ATM机取钱),这样学生就能暂时放松下来,增加学习动力。
5.合作探究,共同进步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探究式教学,善于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这样我们可以借助问题解决,让学生积极互动起来,实现与他人合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比如在进行方程知识点的学习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们对常见解方程方法进行分析,集思广益,总结出一套最适宜的解方程方法,以便最快速解决方程相关问题。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解密活动,用数学规律设置一组密码,让小组合作解开密码。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高效学习,还能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4],对于学生而言意义深远。
三、“双减”背景下激活数学高效课堂的意义
数学学科是基础学科,它对于物理、化学学科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能够助力学生整体提升学习成绩。那么在双减”背景下,激活数学高效课堂有哪些意义呢?
1.利于学生树立学科自信,提升学习成绩
“双减”要求为学生提质减负,所以现阶段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能够在课堂就让学生们听懂、看懂、学懂,这就大大节省了学生课下学习时间,实现减负提质。提起初中数学,初中生几乎没有不头疼的。数学学科由于其本身知识点的庞杂性,学习起来是比较吃力的。所以提升数学课堂学习质量,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学科自信,学生喜欢学习了,自然学习成绩也就提升了。
2.利于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有效解决生活难题
在《谈读书》一文中提高学习数学能够使人周密,的确,数学就其本身属性来说,它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能够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上的难题。它能够将所有问题数学化,用最精准的方式计算出最好的解决办法。所以在“双减”盛行的当下,我们在数学高效课堂中训练学生思维,能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更有效解决生活难题。
3.利于学生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实现个性化发展
数学高效课堂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度日如年,难以真正融入其中,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让数学课堂高效,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探究数学深层奥秘,实现自我的个性化发展。
总结:
“双减”为教育界带来了新的责任和使命,初中数学在这一阶段,自然需要积极进行变革,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尤其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即将面临中考这一人生大考,学好数学自然能够助力中考,取得优异成绩。所以现阶段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创建高效课堂,让课堂真正助推学生进步和成长。
参考文献:
李青青, 贾会杰, 张卫锋,等.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如何提质增效[J]. 河南教育:基教版(上), 2021(11):5.
俞伯勋.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 新课程, 2019, 000(031):P.205-205.
周冬梅.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 中华少年, 2019(14):1.
王显花.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创建数学高效课堂[J]. 当代家庭教育, 2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