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2021-07-13傅记团
傅记团
【摘要】高中数学知识深奥难懂,高中生由于数学基础、逻辑分析等能力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差异,教师应用分层教学法,按照高中生的实际差异,合理设计教学目标、课堂提问及实践活动,会使教学过程更加系统,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高中生的能力需求,推动其明显进步。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灵活运用分层教学法,进一步促进不同层次高中生之间的交流,让其能够彼此帮助,会使高中生的数学成绩更明显提升。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高中数学;合理应用
前言:
分层教学法是根据实际差异合理设计教学计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都需要以“分层”理念为指导。高中数学教师应用分层教学法,要在遵循基础教学理念的同时,更灵活应用这一教学方法,在对高中生合理分层后,引导不同层次的高中生能够更多交流,并通过分层提问、实践等过程,使高中生良好达到教学目标,才会使分层教学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教师一方面要对高中生准确分层,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将高中生群体分为三个层次,教学目标也需要分为三个层次。对于第一层数学成绩优异、数学基础扎实的高中生群体,教师可以设计相对较高的教学目标,让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后灵活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第二层数学基础相对牢固、数学成绩占中等高中生群体,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简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对于第三层次的高中生群体,则可以让其以扎实基础知识为目标,让其夯实知识基础,对数学公式、概念等充分理解。
比如,《平面向量的应用》一课,在对高中生分层后,可以分别设计教学目标。第一层:在地图中分别有向量表示A地到B地的位移,根据图中的比例尺,计算出B、C两地的实际距离,精确到1公里,同时展示地图;第二层:平面向量在正余弦定理、物理中如何应用;第三层:掌握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等概念,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掌握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的方法。授课时,再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及高中生的实际层次情况落实每一层级的教學目标,就会有序高效的开展分层教学。
二、立足不同层次提问
课堂提问是推进教学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激发浓重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式。教师应用分层教学法,要尊重高中生的差异性,立足不同层次提问,让层次较低的高中生回答相对简单并对其具备一定挑战的问题;让处于中等水平的高中生回答具有一定难度但不是十分困难的问题;对于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高中生,教师则要提问具有一定难度及挑战性的问题,才会有效激励不同群体、层次的高中生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并得到最大程度进步。
比如,《三角函数的概念》这部分数学知识,在讲解随意角、弧度的意义等知识后,可以向第三层高中生提问:“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是什么?”向第二层高中生提问:“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性质是什么?”对于第一层次的高中生,则可以直接引入三角函数的练习题让其解答。通过不同难度的引导,会有效推进不同层次高中生的进步,并让其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三、合理开展实践活动
几何知识是高中数学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几何教学中,不仅要让高中生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点,还要让其通过实践检验不同知识点,充分消化课程内容,才会使高中生学好几何知识。高中生由于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实践环节教师也需要应用分层教学法,让不同层次的高中生拥有不断的实践目标,才会让高中生良好消化所学知识。或者,教师也可以灵活转换策略,在对高中生分层后,指导其进行合作实践。可以根据不同层次高中生的人数情况,灵活安排一、二、三层的高中生在同一个小组,再合作展开实践探索。
通过优化小组组合,会使不同层次的高中生形成思维碰撞,有效提高实践效果及效率,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帮助部分高中生补足知识空白,让其取得更明显的进步。比如,《基本立体图形》一课,实施课堂实践时,可以先将两名第一层的高中生、一名第二层、一名第三层的高中生划分到一个小组,再利用PPT呈现生活中圆柱、圆锥等形状的建筑物,让每个小组根据实物抽象出立体几何图形,并设计展开图,实际制作不同图形。实践合作过程中,可以让第一层的高中生带领小组实施实践,引导其根据自身能力水平通过探讨的方式完成小组实践任务,会明显提高实践效率及质量,还会让不同层次的高中生都获得良好提升。
总结: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分层教学法,除了要对高中生进行合理、准确分层,还要结合高中生具体分层情况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对高中生有针对性提问。使其良好理解理论知识后,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加以实践,或是促进各层次间高中生的交流,让其共同实践探讨,才会促进高中生更明显进步。
参考文献:
[1]崔玲玉.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高中数理化,2021(S1):67.
[2]王新.高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0):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