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职思政课融入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策略

2021-07-13夏伟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20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教学策略

夏伟

【摘要】“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中职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相一致,可融入课堂教学目标之中;“工匠精神”的典型素材与教材内容相契合,可充实课堂教学设计;“工匠精神”的行为取向与课程教学方法相通,可通过实践教学法实现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工匠精神” 中职思政课 教学策略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要求“弘扬工匠精神”。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培养大国工匠是时代要求也是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用不可替代。将“工匠精神”融入,既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

一、理解内涵,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课堂教学目标之中

“工匠精神”内涵首先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理解。我国对“工匠精神”的追捧由来已久,在其漫長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工匠精神”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以商品交换为目的,朴素实用、以精雕细琢为特征的产生阶段;以崇德尚艺为特征的兴起阶段;以主张口传心授、师徒相承的传承阶段;以提倡推陈出新为特征的革新阶段 “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由此愈发清晰,习总书记将其概括为16个字:“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16个字高度凝练了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核。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传统意义上的“匠心、匠德”的基础上,更增添了国家和民族意义上的“民心、民德”,具有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蕴,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而产生的,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激励广大职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其次,“工匠精神”不单单代表了一种精神价值取向,更应该多维度理解其内涵。有些学者习惯仅从精神层面去理解精神文化的内核,如认为“工匠精神”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也有人认为是“尚巧”、“求精”、“道技合一”等多种精神的综合。然而,中国古人却常常将“工匠精神”分为三重境界——“技、艺、道”,第一重境界需要匠人们有精湛的技术,第二重境界需要匠人们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能够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第三重境界需要匠人们能够崇尚自然、尊重自然,根据自然的法则无为而“制”。这说明,我们不能仅仅把 “工匠精神”理解为单一的精神或多种精神的综合,而应当把它看作为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的三种统一,它不仅代表了产品的质量还代表了匠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另外,从概念的辐射范围来看,传统的“工匠精神”来源于工匠,工匠在古代指的是那些靠手工技艺谋生的人,如铁匠、木匠,而在现代工匠则泛指在生产一线从事操作和制造的蓝领工人们。因此,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是对广大产业工人的时代要求。

由此可见,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对产业工人的技术技艺、审美情趣和道德素养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还带有浓厚的社会政治色彩,囊括了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协同合作等现代人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这与中职思政课的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公共参与是一致的。

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又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因而教师可以将“工匠精神”的要求融入教学目标,进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但融入时教师需做横向和纵向的考量。如前文所述,“工匠精神”的内涵决定了思政课要培养学生的不仅是精湛工匠技艺,还有工匠能力和工匠道德,即对学生进行技能教育、能力教育和品格教育,这与教学上的三维目标正好是相一致的。然而,从横向上来看,在现有课程设置框架下,教师要注意不能将教学目标设置成专业课的教学目标。与专业课的教学目标相比,同样是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思政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更宽泛一些,侧重于对“工匠精神”的感悟和认知,培养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匠精神”,如敬业、专注、团结、创新等精神品质,而不是与某种职业、技能直接相关的具体的“工匠精神”。从纵向上来看,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注意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培育不同层次的“工匠精神”。如高一年级注重对“工匠精神”的感知和认同,高二年级侧重于把握“工匠精神”的标准提升职业技能,高三则是在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追求创新。

二、抓住典型,用“工匠精神”素材充实教学设计

“工匠精神”与中职思政课程的教材内容存在诸多相通之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中生涯设计、就业引导、创业指导、生涯发展等教学单元均可融入“工匠精神”,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具备“工匠精神”有助于职业生涯发展;《职业道德与法律》亦可从“工匠精神”的培育角度重新建构,第一单元《习礼仪,讲文明》侧重“工匠精神”的职业形象,第二单元《知荣辱,有道德》强调“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可以从“工匠精神”的法治意识角度讲授,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预防违法犯罪》可以从反面突出“工匠精神”的守法前提,第五单元《民事活动守法,经济活动依法》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展示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些具体行为,让学生明白权利的边界;《经济政治与社会》中部分章节也可融入“工匠精神”,如《投身经济建设》单元中,可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外开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联系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坚定文化自信》一课可通过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工匠精神”的守正与创新奠定文化底蕴;《哲学与人生》中许多哲学原理都可以和“工匠精神”相融合,事实上,上文提到的古人心中“工匠精神”的三重境界——“技、艺、道”,背后所折射出的就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工作态度和处事原则。再比如普遍联系的观点可以很好地说明“工匠精神”中团结合作的必要性,而历史唯物主义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用来强调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更多地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鼓励现代匠人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是独善其身。

“工匠精神”在融入中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时,需要将其具象化,利用典型素材使得教材语言向教案语言、教学语言转化。按照融合深度的不同,“工匠精神”与中职思想政治课堂的结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不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仅将 “工匠精神”视为一种教学资源。在这种融合方式中,教师要牢牢抓住思政各门课程中关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元素和词汇,进行拓展和启发,完善课程教案,将“工匠精神”主题凸显在相应的知识要点中,积累教学素材,可以搜集身边的优秀校友事迹,热门的“工匠大师”名人事迹,以及《大国工匠》《匠心》《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主流媒体宣传“工匠精神”的优秀纪录片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将工匠人物或工匠行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二是改变传统的、固定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在以 “工匠精神”内涵为教学依据的基础上,融合本学科、本专业所要求的技术能力,配以具体的实践活动和工作项目,达到优化培育方案的目的。比如,根據学段和学年的不同,可以将本课程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基础阶段的职业认知教育以培养爱国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信念为核心;而在技能进阶阶段则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和善于发挥创新精神的职业内涵;在实际操作和训练阶段,着重培养学生“道技合一”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在这种融合方式中,教师除了可以像上述那种选取具体的案例,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呈现不同行业领域的工匠行为表现和工匠质量标准。

三、实践教学,将“工匠精神”落实到行动之中

“工匠精神”的行为取向是精益、专注、创新等,这些行为品质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法来培养和践行。实践教学法是一种寓知于行的方法,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一定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理解、体验教学内容,进而提升能力、磨炼意志、优化思想品行,常见的有合作探究法、情景模拟法、社会实践法、自主学习法、实验法、参观法等。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实践活动实现对学生一般“工匠精神”的培育。例如,在讲授《素养提升》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讲授《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搜集本专业、本行业内的一些工匠案例,初步感受和总结人的价值在于何处。在讲授《维护劳动权益》时,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法庭,进行劳动争议的诉讼,这样的情景模拟既可以加深学生作为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意识,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合法维权的途径,增强“工匠精神”的法治内涵。与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自助式、自主式、情境式的实践教学法无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参照“工匠精神”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亲历。

其次,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法培育学生与其专业相关的具体的“工匠精神”。如采访行业内的能工巧匠、参观实践基地等活动,让学生亲临行业一线,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认同感,培养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此外,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借助学校开展的活动,将课堂上的理论运用于实践,拓展思政课堂的空间外延。例如,我市职业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文明风采大赛、创新创业比赛、模拟法庭大赛等等,这些比赛可以很好地与中职思政课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有机融合,能够打造成为思政课的实践课堂,指导学生知行合一,践行“工匠精神”。与此同时,学生参加这些比赛的过程、优秀的成果、参观过的基地等都可以制作成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源,补充进课堂教学之中,实现“工匠精神”教学资源建设的良性循环。

总之,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在中职思政课堂融入并培育,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素养,提高育人成效。

注:本文系苏州市职业教育学会2020年度“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专项课题《中职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登记号Szzjlx202022相关成果论文。

参考文献

[1]孙娟.中职生职业素养培育实践研究——以江苏省Y市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为例[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2]姬溪曦.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以H省中职学校为例[D].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

[3]高远.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现状及展望[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06).

[4]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5]吴海娟.论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南方论刊,2018(9).

[6]刘霞,邓宏宝.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形成机制及培育方略[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12.

[5]段卫斌:解构与重塑——工匠精神在设计教育中的价值认同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38.

[6] 万长松,孙鸣启.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及哲学基础[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9):457.

[7] 重莲.中联重科:唤起“工匠精神” 强健中国制造业[J].中国品牌,2015(4):56-58.

[8]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6-10.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