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双减”组合拳 奏响“双增”最强音
2021-07-13来洁
来洁
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作用,破解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等难题,我区从课后服务、体育活动、作业管理和学生评价等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探索出一条“双减”“双增”的新路径,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一式:“丰”“厚”套餐助成长
为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组织召开了“课后服务工作听证会”,诚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家长代表参加听证会,听取社会各界及家长的意见。同时,成立工作专班小组,落实课后服务财务保障资金,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管理、社会参与、家长支持的课后服务工作机制,为课后服务全覆盖提供保障。
为满足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段要求,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历史,突显地区特色,探索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健身性、趣味性活动。并通过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方式,鼓励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共计开设60余项服务内容。江南小学将“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将长白山草编、长白山面塑、东北秧歌、满族剪纸、满族纳纱、满族补绣、长白山木雕、长白山农民画以及东北民间游戏嘎啦哈、翻绳游戏等引进课后服务,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着民间游资的快乐;
育红小学将东北民俗“脚滑子”引入课后服务,邀请中国滑雪第一人单兆鉴老先生亲自到学校给予指导。“脚滑子”在锻炼学生体质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东北民俗文化的了解;第二实验小学前进校区开设创意玉米叶制作课程,小小的玉米叶在学生的手中变幻出各种精美的样式,制作出《满族旗头》《大山的礼物 》《绽放的郁金香》《路边的大波斯菊》等精美作品。将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特色引入课后服务,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化和民間特色文化在小学阶段的有序传承,也丰富了学校课后服务内容,提高了学校美育课程的质量。
二式:“展”“拓”活动促健康
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切实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各校将轮滑、足球、球操、滑冰等益体类活动纳入课后服务课程,并开展“最美大课间”暨体育“一校一品”展评活动展示课后服务成果。此次活动由队列、广播操、特色操三部分组成,各校结合办学特色,挖掘自身优势,积极创新编排形式多样的特色操,将体育精神、民族文化、红色经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种元素融入其中。“最美大课间”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师生参与意识;彰显体育特色,具备示范和推广价值;充分发挥大课间体育活动锻炼身体的作用,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真正增强学生体质健康。
2022年冬季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为发挥通化市“冰雪示范城”和第一个国际滑雪场——万峰滑雪场的优势,组织开展“助力冬奥·雪舞家乡”全民上冰雪暨小学生冰雪研学活动。2200余名学生分别在万峰滑雪场和龙头雪村体验滑雪运动乐趣,孩子们在教练的精心指导下,细心模仿,耐心尝试,慢慢掌握滑雪技巧,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体验着冰雪运动的快乐。冰雪研学活动进一步丰富了体育活动,推进了冰雪进校园,也让东北孩子感受到冰雪运动的乐趣。
三式:“严”“创”作业提质量
“双减”以来,全面压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总量,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学校不得布置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探索分层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研究。各学校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做到“一研二审三批四析五辅六评”的作业管理机制,坚持精心研制、审核把关、细心批改、精准分析、细心辅导、评估改进。确保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同时,利用大学区教研活动积极探索分层作业,第一学区开展“科学管理 减负提质”作业设计研讨活动,缩小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整体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
四式:“新”“全” 评价促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各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今年起取消小学一二年级纸质考试,尝试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及评价工具的改革。基于学生年龄特点,采用“模块化、情景化、活动化”的互动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达成情况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评价内容不局限于书本,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如扫地、系鞋带、跳绳等,这些评价均指向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对未来公民的要求。家长感受到孩子们入学以来的变化,非常支持多元的评价方式。通过过程性、激励性、发展性的多元评价方式,消除一二年级学生的考试压力,建立起“乐学、乐教、乐评”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推动教师专业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做到减负不减质,减负不减责。
“双减”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以学生成长为出发点,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增强体育锻炼、严格作业管理、创新评价方式,切实打好“双减”这套组合拳,奏响“双增”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