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水紫陶与元阳那里陶的比较

2021-07-12刘玲刘海青

炎黄地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陶泥制陶建水

刘玲 刘海青

建水紫陶和元阳那里陶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两者地理位置相隔不远,但工艺特色和文化艺术特色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文章在对建水紫陶和元阳那里陶的发源、造型和工艺特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其地域环境、材料、制作工艺、实用性和文化审美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对边疆地区陶手工艺及其文化艺术审美的研究对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西南边陲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碰撞产生出瑰丽多彩的地域文化。在众多的民间工艺中,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刻填工艺、无釉磨光工艺创造出无比精美的艺术品。在距建水县一百二十多公里的元阳县那里村,世代生活于此的傣族人民根据当地的陶泥和生活、生产之需,用堆柴烧陶的方法,烧制出符合当地人们生活习俗的陶制品。建水紫陶与元阳那里陶两者的烧制地,在地理位置上相距不过百余公里,烧制出来的陶制品有什么样的异同呢?本文通过对两地陶工艺的实地田野调研和两者工艺的制作实践进行比较研究。

建水紫陶介绍

建水紫陶因产于云南省建水县而得名。建水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称,历史上是滇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其生产陶瓷的历史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曾经历“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陶瓷工艺发展历程。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云南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四川荣昌陶、广西坭兴陶一起被国家轻工部评列为中国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泥可塑性强,器型品类多样。有瓶、樽、盆、盘、碟、碗、壶、缸、汽锅、陶斗、文房用具等百余种。从其造型功能来说,建水紫陶分为日用陶和文化陶(美术陶)。日用陶有盆、盘、碟、碗、壶、缸、汽锅等,其用途为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同时兼顾艺术审美。文化陶有瓶、樽、陶斗、文房用具等,这些陶器专用于陈设和观赏用,并无实际的使用功能。

建水紫陶的制作过程一般要经过泥料备制、拉坯造型、书画装饰、阴刻填泥、高温烧制和无釉磨光等工序。其中阴刻填泥和无釉磨光是建水紫陶最具代表的工艺特点。

阴刻填泥工艺是建水紫陶工艺的重要环节之一。“刻”是指对陶坯表面需要填充彩泥的图案部分用刻刀刻出一定深度的凹槽的过程。

“填”是继“刻”之后的一道工艺,是指用彩泥将“刻”的这个过程形成的凹槽部分进行填充。阴刻填泥工艺极为繁琐,如果陶坯表面装饰的图案是单色的,则只需一次刻和填的工艺即可。若要完成色彩层次较为丰富的装饰图案,则需要经过若干次的反复刻填方可完成,制陶周期历时数日甚至数周。无釉磨光是建水紫陶独有的工艺特色。它是指建水紫陶经用砂石、鹅卵石反复打磨抛光后,器物表面形成上釉一般光亮如镜的质感的一道独特工艺流程。传统的无釉磨光工艺分为去“火皮”、去丝及抛光三个环节,流程繁琐且耗时。

元阳那里陶介绍

那里土陶因产于云南元阳县那里村而得名。元阳县那里村,地处红河南岸拍沙河畔,村子始建于清朝,全村均为傣族。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自古有制陶的传统,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那里村的傣族仍延续这种传统工艺,并且保持着传女不传男的古老传统,遵循着母传女、婆传媳的家庭传承习俗。那里村制陶业在繁荣时期,家家户户均能制陶,所生产的土陶因物美价廉广受周边村寨人们的喜爱。同时,那里土陶因盛水水更甜,煮的饭菜更香的特性而在当地极负盛名。

那里土陶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由于当地傣族人民生活贫困,所以才想到就地取材生产土陶来满足生活之需,因此制作的陶器也多是生活器具,器型有土锅、土罐、水壶、碗、杯子等十余种,均为适用于当地百姓日常生活的实用器具。其中以一种供本地群众煮饭做菜用的土锅最为出名,形状均为平底、圆腹、敞口,体量有大小、高低之分,可以算是那里土陶的代表器型。

那里土陶的工艺特点体现于其制作工艺、造型和装饰等方面。从制作工艺来看,那里土陶工艺最为典型和最富有特色的是其泥条盘筑成型工艺,这是一种新石器时代就被广泛应用的原始制陶工艺。那里土陶的造型和装饰具有原始质朴、敦实浑厚、装饰不矫揉造作的审美韵味。由于是手工盘条成型,土陶造型并不像拉坯成型的陶器造型一样工整和浑圆匀称,而是具有一种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陶瓷产品完全不同的不规则的原始朴素的审美特征。此外,那里土陶的平地露天堆烧工艺也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陶艺烧制技术。可以说,那里土陶无论从制备泥料、成型、装饰和烧制等各个环节都呈现出原始制陶工艺的特征。

建水紫陶与元阳那里陶比较

建水紫陶和那里土陶都是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形态,但两者的工艺特色和文化艺术特色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两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材料特性、制作工艺、文化传统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建水紫陶产地建水和那里土陶产地元阳所处的地域环境无论从地形条件、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人口结构和交通状况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建水地处坝区,古称布头,亦名巴甸。历史上,建水都是滇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经济和文化发达,尤其是儒家文化较为兴盛,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建水人口以汉族居多,交通极为便利,与内地中原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便于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元阳那里村地处红河南岸山区河谷地带,以傣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自古以来,受区位和交通条件制约,长期处于经济文化交流闭塞的境地。

陶泥是用于制作陶器的粘土,是陶器原料,其矿物成分较为复杂,不同地区的陶泥因其含有矿物成分的差异而具有各自的特性。建水紫陶的陶泥来自建水县碗窑村的五彩山,土质色彩丰富,有土、白、青、紫和黄等五色,富含氧化铁、氧化硅、铝和镁等矿物元素。建水紫陶是高温陶,烧成温度介于1150℃至1230℃之间。独特的陶泥特性与建水紫陶阴刻彩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的诞生有着直接的关联,可以说建水紫陶独特的陶泥特性是建水紫陶这门独特工艺产生的关键因素。与建水紫陶一样,那里土陶的陶泥也是就地取材,陶泥采自于那里村后山脚下。那里土陶是一种粗陶,其陶泥含沙量大,顆粒较粗,可塑性强,色泽呈黑褐色,富含氧化铁、氧化硅、石英和长石等矿物质。那里土陶不耐高温,烧至1100℃左右就容易变形甚至坍塌。

制陶工艺方面,建水紫陶和那里土陶的制作都要经过制备陶泥、坯体成型、陶坯装饰和烧制等基本工艺流程,但又各有特点。那里土陶工艺流程相对建水紫陶工艺而言看似简单,但由于其每个环节都是采用原始的手工方法来完成的,且整个流程均为陶艺人独立完成,所以制作效率低且极为辛苦。

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不仅更为复杂,且其制作流程也更为繁琐和漫长,可以分为陶泥制备、拉坯成型、修坯定型、书画装饰、阴刻填泥、精修坯体、窑炉烧制和无釉磨光等工序。由于工艺复杂,且每个工序对技术的要求极高,因此建水紫陶制作的各个工艺基本都是靠分工协作来完成的。建水紫陶工艺中,现代机械设备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尤其是在陶泥制备、压制陶坯、窑炉烧制和无釉磨光等环节。但是建水紫陶的书画装饰、阴刻填泥等工艺,仍只能靠陶艺人手工来完成,目前为止,其装饰尚无一种可以替代手工完成装饰的办法。

陶器具有功能实用和艺术审美两大内涵。实用性是指陶器的使用功能,观赏性是指陶器的审美功能。侧重于实用功能的为实用陶,侧重于艺术审美的为观赏陶,也叫文化陶。

建水紫陶是一種极富文化审美内涵的陶器,因而被称为文化陶。在建水紫陶装饰中,中国书法、绘画、印章、诗词等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中国书法、传统绘画、印章和诗词等都是中国传统璀璨文化艺术的重要符号,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审美、气质和修养。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注入,使建水紫陶在实用的基础上升华为一种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内涵的陶器艺术。建水紫陶这种文化陶在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传统文化和艺术审美的表达,使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获得陶器造型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审美的熏陶,潜移默化中作用于人们的情感和思想。那里土陶是以满足当地人们的生活需求而制作的,造型多以缸、碗、锅等粗陶制品为主,更侧重于实用陶范畴,其装饰虽说也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但终究其目的还是服务于其实用功能。那里土陶与精美的建水紫陶这种文化陶相比,显得粗老笨拙、原始朴素,二者各有其特色和魅力。

建水县在历史上就处于滇南经济文化中心,世居民族以彝族等少数民族为主,明代以来的改土归流政策,中原迁入云南地区的汉族,将汉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建水。建水在地质资源上拥有优质、多色的陶土,烧制的陶器制品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之需后,器型上产生了供文人雅士把玩的文化艺术陶,在装饰上,将中原汉文化中的书法、绘画等,融入紫陶作品创作,创造出阴刻填泥工艺和无釉磨光工艺,形成独特的紫陶文化,成为陶制品中的“文化陶”。元阳县虽与建水县仅百余里之隔,在交通、经济上差距颇大,世居于元阳的傣族妇女利用当地黏土的陶泥用泥条盘筑成型工艺,制作用于日常生活所用的陶锅及储物器皿等,这种原始的制陶工艺,产生出质朴实用的“日用陶”。建水紫陶文质彬彬的“文化陶”气质与元阳那里陶古朴粗犷的“日用陶”,都体现了制陶手工艺实用的品格、理性的品格和审美的品格;都具有民生价值、经济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建水紫陶和元阳那里陶将会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对边疆地区陶手工艺的研究对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元阳县那里村土陶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8JS471。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陶泥制陶建水
怪兽奇想
家乡陶泥文化在幼儿活动中的运用与实践
建水陶艺新观察
徜徉于文化旅程中的建水紫陶
浅谈制陶的艺术魅力
可爱的公鸡
传承与创新:千年建水紫陶
捏陶泥
西双版纳慢轮制陶
“小字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