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2021-07-12袁士才
袁士才
长江师范学院(408100)
0 引言
十八大以来,我国把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为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要有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种类型的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自此,立德树人是高校的主旋律,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成了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这就对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建设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 要根据自身学校定位、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挖掘课程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与发展引领的有效结合[2]。因此,文章基于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工程测量”课程,以其中思政元素挖掘与应用展开论述。
1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工程测量”课程是测绘、土木、水利、园林、地质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主要讲述测量基本理论、 常规测量仪器使用以及工程建设实践应用方法,是一门厚基础、重实践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本身就已经蕴含了严谨科学、团结友善、规范诚信、科技强国、遵纪守法、吃苦耐劳等思政元素,需要深入挖掘凝练。
1.1 从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挖掘
测绘科学技术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夏禹治水时使用的“准、绳、规、矩”[3]。 天文测量上,有战国时期的四分历,还有宋代的信天历以及汉代张衡的浑天仪。地球形状研究方面,有唐代僧一行的弧度测量、日晷测量以及地扁说与地圆说的大讨论,直到斯托克斯提出了用大地水准面表示地球形状。测量设备的发展上,早期的水准仪、经纬仪,到全站仪,再到卫星遥感定位技术,直至今天的CORS 技术、无人机遥感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可见,测量技术已进入空天地一体化测绘时代。 从这些历史进展中,可以从理论发展、技术创新、仪器开发中凝练小故事,制作微课视频或研讨资料,作为课程思政的素材。
1.2 从行业前辈的英雄事迹中去凝练
1)珠峰精神。 去年12 月,珠穆朗玛峰有了一个新的“身高”—8 848.86 m。 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测量其高度,体现出中国人民不断追求最好的科学精神和内在信仰[4]。 珠峰精神,是人类勇攀高峰的不断探索,是人类勇于创新的科学信仰,是人类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
2)北斗精神。 去年7 月底,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 并在北京举行开通仪式。 历经20年,参研参建的400 多家单位、30 余万名科研人员,从当时的一无所有,到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时的弯道超车,孕育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
3)“国测一大队”传承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经济和国防建设急需测绘依据,由此,国测一大队在西安成立,承担我国测绘基准的建立工作。60 多年来,国测一大队全体队员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多个重大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测绘支撑,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精准的测绘服务保障,数十年如一日,谱写了“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5]。还有更多的行业前辈精神可以深入挖掘凝练,此处不在一一列举。
1.3 从行业应用中去提炼
1)水下探测。 在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故中,为便于打捞,采用了水下测量中的多波束声呐探测技术,确定落江公交车位置,为顺利打捞提供了前期条件。
2)地质灾害预警。 常德石门县雷家山发生山体滑波,北斗高精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根据监测点数据异常,提前发布滑坡预警,村民得以及时转移,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表1 课程思政融入测量课程的实践应用
3)先进测量技术的应用。 以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为代表的先进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救灾抢险、电力巡检、勘察设计、智慧城市、无人驾驶等领域[6],推动了行业建设水平的不断进度,具有深远的应用前景。
2 思政元素融合应用
我校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践行“创新为魂、应用为要、能力为本、服务为重”的办学理念,立足重庆、服务全国,培养懂技术、善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而“工程测量”课程主要对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园林等土建大类专业开设,因此本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精品在线课程等一系列的改革与建设, 编写了新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调整为基础知识、常规理论、工程实践和先进拓展四大课程模块,并将挖掘出的课程思政元素分别融入不同的版块中,融合思路见表1。
在实践应用中,采用文字素材凝练、微课视频制作、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课程思政,学生的反响极好,尤其是一些学生来自山区农村,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比较关注,学好技术能为家乡做些事情,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还有学生对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感兴趣,心中还有一个科学家的梦想,学习中有一种方向感在指引着前行等。 因此,任何专业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其内在的社会价值,只有不断的去凝练课程的知识点,找准其中的闪光点,再与学生的内在需求以及社会的热点话题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化解师生“教与学”的对立关系,通过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不断强化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同时也不失知识学习的趣味性。
3 结语
课程思政,不能浮于表面,不能生搬硬套,要与理论、实践教学相融合,要能与章节相对应,既能使学习环节更加生动形象,又不会让学生感觉是政治任务的增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只有不断凝练专业理论与思政的闪光点,在实施中不断地改进, 才能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才能把立德树人、科技报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