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为何容易冲动消费 怎样认清商家的暗示性宣传
2021-07-12谭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父母培训课程超级爸妈创始人电视节目主持人
文·谭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父母培训课程《超级爸妈》创始人、电视节目主持人)
“要对自己好一点”来自商家的暗示性宣传
我有个女性朋友,为了爱自己买包、买鞋、买口红……月底收到了高达7.8万元的信用卡还款账单,焦虑懊恼到几近崩溃。
本来觉得花钱是对自己好的行为,结果只有消费的瞬间很快乐,随之而来的压力和烦恼,对负债累累的账单焦虑,或对自己的剁手行为自责,反而让自己过得不舒服了。都说花钱是爱自己,结果反而陷进了忧郁焦虑的泥潭中。其实,大多数人就是明确不了“我本来就挺爱自己的,和有没有这个商品无关,买或不买,我都对自己挺好”的信念,从而中了商家的心理催眠。
商家就是抓准了女性的心理,以此来牟取暴利:如果拒绝,反而锚定了“果然对自己不够好”的暗示,即使不买也容易被暗示成功,还让你有一种丧失感,失去了一次“对自己好”的机会。
如果真的要买,则是变相购买了“对自己好”的感受,而一旦你购买了,也就等于接受了“对自己做弥补”的暗示。买得越多,暗示就越重,甚至会更迷茫——我到底对自己有多么不好,需要花这么多钱来抵消?
无论怎么选,都逃不出“我对自己不够好”的怪圈,就像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可真实的你未必这么想。可能你对自己本来就挺好的,能接纳自己,只是那一刻认同了他们的暗示罢了。
什么是冲动消费商家在“她经济”中所设的陷阱
新时代,“她经济”初露峥嵘,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用“她经济”来描绘全球女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多的商家便开始将女性确定为自己的消费群,从女性的视角研制开发新产品。
他们针对不同的目标群,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商品和服务,更深层地满足消费者需要,特别是女性消费者的需要。当销售向你说出类似“对自己好一点”的话时,他就在给商品上价值了,“对自己好”的念头美好又抽象,让人难以拒绝,套路也就被不知不觉地接受了。
值得思考的是,销售一般不会一本正经地对着男性讲:“先生,男人要对自己好一点,要爱自己哦,买它。”就算对男人说,也未必成交。可女人却常常被套牢。“女人钱”好赚的背后,与女性的潜意识作用分不开,换句话来说——女性是“故意的”。是什么动力推动了这种“故意”呢?答案是:敌意。
冲动消费背后的心理因素成了商家的套路
敌意,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冲动,但人们未必能意识到它。因为这股力量充满危险性,女性迫切希望摆脱它,便启动心理防御机制,将个体的敌意冲动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比如,妻子从来没有意识到她对丈夫的敌意冲动,甚至主观上认为自己非常爱自己的丈夫,而把敌意投射出去,她反而会认为自己的丈夫有要伤害她的冲动。再比如,一个母亲通过压抑自身对养育孩子时产生的敌意,否认自身存在的任何敌意,再将自己受压抑的敌意投射给猫,同时也否认了孩子身上会存在任何敌意。从此看见猫就感到极其恐惧和焦虑,但却认为自己有着幸福家庭的错觉。
又或者,像电影里所演的,善良女主的人生悲情而又励志,纵然天灾人祸降临,也总是忍辱负重、坚强乐观地活着,且不负天下。被社会赋予“真善美”期待的女性,总是把善意的一面留给大家,却不断压抑自己的敌意,甚至禁锢人性中本就存在的“假丑恶”。为了扮演好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媳妇、好母亲,就把所有的糟糕事都留给自己。
虽然人在表面上意识不到这些敌意,深层意识上却根本无法欺骗自己。面对不了自己坏的一面,不断压抑,就容易导致焦虑。这时候,给自己的敌意找出路,隐藏起这些攻击力就变得很关键。要是能让女性舒舒服服地释放敌意,又何乐而不为呢?喏,商机来了。
翻翻各种手机软件,网红妈妈、人鱼马甲线、礼服鲜花……焦虑过多又不敢发作的女性们,心甘情愿地沉浸在这片名叫“爱自己”的花园中,合理地隐藏着自己表达敌意的冲动,情绪便一下子好了很多。所以,女人愿意相信“不爱自己”而因此消费,有可能是被套路,更有可能是心甘情愿被套路。
因此,即便是被套路,也无须因此而自责。因为,在你怀疑是否爱自己而消费时,这不一定是你的真实感受,也可能是别人希望你呈现的样子。反之,如果女性能够跳脱出别人的期待,让自己过得轻松、舒服、从容,商家的套路也就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