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化—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21-07-12王晓鹤

科技视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轨道交通校企实训

王晓鹤

(青岛市技师学院,山东 青岛 266229)

为切实提高我院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校教学核心竞争力,我院开发了以岗位技能为主线的一体化校本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适应本地区乃至山东省经济发展、 符合轨道交通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化—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1 建设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 省市技工教育改革发展要求,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做好专业远瞻性规划,采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符合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项目课程体系; 开展职业化—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打造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

2 建设内容

2.1 “双轨联控,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2.1.1 科学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技工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采用网络调查、实地考察的形式,对全国20 个省份的65 所院校进行专业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实训条件及校企合作等情况展开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跟踪记录、座谈等形式对城轨行业工作的毕业生进行调研;结合山东省尤其是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分析青岛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要求,形成轨道交通专业“双轨联控,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1.2 合理论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以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技能为核心,以青岛地铁人才调查和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 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紧紧围绕青岛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突出“工学一体”专业特色,以校企共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 制订了城市轨道交通变配电设备运行与维护、运营管理、机电一体化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2 建设功能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学院立足于青岛地铁事业发展,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设施设备先进的“青岛市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基地以模拟大型地铁车站综合管理与运营功能为主线,建设仿真、实境实训室,可以满足供电维护、机电一体化、运营管理、车辆维修、通信维护、信号维护等专业教学和在职职工培训需要。

2.3 开展“职业化—一体化”教学实践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搭建脉络清晰、责权分明“三层”组织保障体系,确保一体化教学改革顺利进行。采用“分层次递进梯度化”教学方式开展分层次教学成果显著。 以赛促教、以竞促学,重技能、练技能、比技能,有效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塑造工匠精神。

3 变配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职业化—一体化”案例分析

3.1 建立三级技能实践模式

第一级基础技能实践: 根据变配电专业性质和面向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电工、电子技能实训,以竞赛、展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课内实训。 第二级专业技能实践:充分利用实训室内仿真与真实设备,对相关岗位技能进行强化训练; 开展技能竞赛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开发各种形式的实训项目为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供条件。 第三级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校外实训—企业实践:与青岛地铁、特锐德等企业合作开展校外实训, 以跟岗培训等形式深入现场,掌握城轨车站变电所、车辆段等各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

3.2 实施“学做教”一体化教学方法

探索与实践“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方法,通过完成任务实现能力提升,促进自身职业生涯发展;通过行动导向理念发挥每一个人的智慧,团队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城轨供配电技术课程中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为载体,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3.2.1 仿真教学与实境教学相融合

在城轨供配电技术课程中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将仿真模拟与真实设备相结合,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为载体,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3.2.2 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结合

专业教师经企业调研、专家研讨,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任务,使同学们能够建立起职业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从而实现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3.2.3 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相结合

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职业素养能力,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提升”的良好学风。

3.3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组织开展了供电倒闸操作、AFC 设备调试及检修、车站模型制作、地铁车站服务礼仪4 个竞赛项目,学生参与率100%。 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全程参与项目命题与评委工作,形成了重技能、练技能、比技能的良好学气。供电倒闸操作项目小组独立完成牵引供电或动力照明供电的停电、送电倒闸操作的完整作业流程,要求使用规范操作术语,严格执行唱票,复诵制度,选手精神饱满,态度严谨,声音洪亮,操作规范,体现供电专业职业风范。

3.4 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充分应用青岛地铁变电检修与接触轨岗位资料,将行业规程、安全教育、操作规范等专业知识融入实际教学资源的开发,已整理电子课件、试题等资源。

3.5 校企共同评价学生能力

考核评价是对培养目标及课程改革成效的鉴定和总结,结合轨道交通变配电专业的特点,结合轨道交通变配电专业的特点,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试点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的的柔性考核评价体系。以项目为考核单元,职业资格标准为考核依据,将学生的遵章守纪、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安全意识等融入考核的过程中构建开放性课程过程评价体系。

4 “职业化—一体化”实践教学成效

(1)形成“课程项目化、培养订单化、适应岗位专门化”的工学结合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培养“双核”型技能人才。

在校企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的基础上,按照接触网工和变电检修工岗位职业标准,设计专业综合实训项目、以项目为导向,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安排实践性教学任务;并通过校内全功能、仿真培训系统训练、企业真实职业环境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全真的职业情境中熟悉相关岗位的操作流程和技能,完成上岗前的多形式系统训练和岗位达标考试,最终形成“零距离”就业的综合能力。

(2)教师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促进一体化课程开展通过教师进驻企业进行课题研究、入企业跟岗实践、专家讲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传帮带等培训形式,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显著提高,激发学院教师的创造力和工作投入度,带动师资队伍成长。

(3)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由于一体化课程是对接企业工作任务的课程,其中融入为行业企业发展理念,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理念,学生的综合素质高, 现轨道交通学院毕业学生600 余人,全部为青岛地铁录用, 并活跃在地铁宣传、 供电、机电、运营等各个方面。 现有一批学生经过2 年的锤炼已成为行家里手,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设备、管理模式和用工方式,能胜任企业工作任务的“手脑并用型”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轨道交通校企实训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联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