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对学龄中期前儿童的审美心境的干预
2021-07-12
(湖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6)
一、引言
儿童审美涉及其内在的、隐秘的心理机制,也是一种无意识,审美教育则是激发这种无意识创造潜能的重要途径。学龄前的幼童在参与艺术活动中就能够体会到审美的快感,这是一种心理层面上的愉快,不过他们对于美的评判还没形成较成熟的标准。直到小学阶段儿童的审美意识也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只是出现了模糊的雏形,但整体的审美能力都在向前发展。然而一切审美信息都是由审美感官进行加工和处理,这也是参与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基础环节,因此了解儿童的审美认知的特点,对于更好地解决美术教学实际遇到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的特征及干预手段
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学龄中期前的儿童,包含12岁及之前的儿童,就包含了学龄前期的儿童,他们的思维结构总体偏向于直觉思维及具体思维,审美创造活动依赖于经验和直觉。
(一)学龄前儿童所具备的审美特征
1.喜欢画简单的形
一般儿童画画都靠记忆中的形象,他们一开始时不懂得如何依据客观物体形象来作画,而儿童记忆中的物象,描绘的都是种种简单的形象。比如3岁或4岁的儿童会将人画成“火柴人”;画小兔子则是一大一小的圆组合,再加上两个长长的耳朵,并不画四肢。可见其绘画出现的形象,都非常概括并且高度抽象的,这不只是体现与他们的认知水平有关,而且也体现出他们记忆力的局限。直到8岁、9岁,儿童仍然更多地凭借记忆绘画,而且形象总是非常简化的,主要停留在对物像外形的描绘,细节上的刻画还所见不多,能看得出这个阶段的儿童已逐渐发展出抽象的能力,不仅保留物像的主要特征,还能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简洁明快的风格。
在审美教育中需要注意的是,面对过于简单的形象,儿童无法进行再抽象时就只能像机械般重复描画,如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指出的,“简洁完美的形总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与此同时又会造成一种对完美依赖的惰性”。如此一来,儿童主观能动的思考将逐渐迟滞,同时,他们对于绘画的兴趣和耐心将大打折扣。
2.倾向于画已知的形
儿童通常喜欢将自己了解的物体形象和要表达的故事情节,采用说明的方式描绘出来。随着他们的认知发展,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断增加,画面中出现的物体本来具备的自然属性也越多,这也体现了儿童的绘画能力是自然提升并且不断向前发展的。他们表现的都是现阶段已经了解的形象,因此这样的安排被其认为是合理的,这是符合儿童理解的真实。
在开发和引导儿童审美的时候,应当注重将审美对象与儿童已知事物联系起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保留童心思索的基础上,辅助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模样。
3.能够主动选择视觉对象
儿童的视觉具有积极的、主动的选择特征,并且通常受到情感因素的支配,画面的表现就各有不同;儿童喜欢画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生活中常见的、变化的形象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海洋生物、花朵、和蔬菜等。这些物体的形态特征非常鲜明,所以很容易被他们的视觉捕捉,在画面中也常常出现。
此外,儿童通过感知还能发现物象中的透视现象,他们中有些儿童能够凭直觉能画出物象的透视变化,并不需要由人讲明原理之后才画,审美教育仍然遵循着儿童主体的原则,同一课堂授课时,根据不同儿童审美的特征和需求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或帮助。
(二)符合儿童审美心理的教育标准的基础
所谓审美心理,是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网络结构。这些心理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我们不能把审美教育的对象看作一种纯粹的手段,也就是说,不能把人看作一种纯粹的手段,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目的。
1.儿童应在自然中获得美的感受
儿童都是热爱大自然的,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中不仅有新奇的物象吸引着他们,还蕴含着其独特的美,儿童对于自然美的感受,要运用到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审美感官,十分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也包括其艺术心理的发展。自然美的朴素纯粹和儿童心中的朴素纯粹是相呼应的,通过激发儿童的感性,开发他们的审美潜能,儿童能更多地欣赏、捕捉和创造美,也就能将这份能力运用到生活之中。所以可见,儿童感受自然之美,也成为他们艺术心理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
2.儿童应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物象
生活是美的,也是综合复杂的,儿童与它关系密切,却不那么容易感受得到它的美。儿童感受美的方式是直观的,因为他们的分析能力不够强,所以通常采取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他们又是充满童心的,他们有着天真烂漫又稚拙有趣的思维方式,用他们独特的热情来感受生活之美;他们对美的感受是具体的、真实可感的,并且总是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情感作为生活之美和他们之间的媒介,为他们的创造提供了无穷尽的材料。儿童画中许多奇幻瑰丽的表现都来源于他们生活中出现的物象,他们加入了自己情感作为色彩美化了这些物象。家长带领儿童观察生活、欣赏生活和感受生活,将生活美与艺术美无缝衔接的教育方式,寓教于乐,通过无意识的美育,儿童拥有良好的美育心境,其创造力的潜能就得到了更好地开发和显露。
3.儿童应在艺术中感受美的因素
在儿童处于3岁至12岁左右的这段学龄前期和中期的时间,他们的听觉是占优势的,而且儿童的审美过程从来不是单一的,凡是能使他们获得身心愉悦的活动,都跟审美相关。他们既喜欢色彩丰富的图画,也喜欢动听的乐曲和歌声,成人在他们耳旁温柔的讲话声可以被看作他们对艺术美感受的伊始。教科书上示例图里奔跑的马驹、描写动物世界的文章和对宏伟景色的叙述,都能调动儿童敏锐的感官,使他们得到美的感受和心灵的激荡,随之对美的情感迸发而出。对艺术美的感受敏感和深刻的儿童,通常也能在学习和创造美的领域有自己的方法,对绘画美的感受,就能促使他们在绘画方面的学习和创作。
因此引导儿童欣赏和感受艺术美,培养他们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客观事物中蕴含的美感,带领儿童观察、欣赏的同时,可以适当引入适合儿童学习的、跟内容相关的绘画知识,让儿童在培养审美的同时,也能获得创作绘画的启发,应当顺应这样的特征,不要提前向他们灌输专业知识,保护好他们天然纯真的感受力。
三、结语
学龄中期前的儿童审美活动总是与经验和情感分不开的,他们的美感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既与自然之美相关,又能被生活之美浸润心灵,也与艺术之美中息息相关。儿童的审美是以尊重他们主体性为前提的,科学地认识儿童的审美来源、儿童审美心理和遗传之间的关系,明确以素质教育的观点作指导,在此基础上提出审美教育的原则,经过审美素质教育的干预,能够对他们的审美感官有针对性地、具体地说明,有机联系视觉、听觉和言语表达涉及的三种感官,既从儿童内在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又不忽略他们的情感因素,激发他们感性的思维,坚定素质教育的目的,引导儿童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为家长和教师对儿童的美感作出解释,提供审美干预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