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生活与艺术创作

2021-07-12

大众文艺 2021年8期
关键词:章法艺术创作中国画

(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馆,山东青岛 266100)

作为一名从事国画专业的群文工作者,根据工作、生活和创作的一些感受,笔者想就“感受生活和写生是绘画创作的基础”这一课题来展开讨论。

生活感受是绘画创作的基础,捕捉生活感受离不开对景写生。写生作为绘画创作中的一个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毋庸置疑的,如今单从写生广度看,艺术家们为了汲取创作的灵感,从城市到农村、从内陆到边疆,几乎踏遍每个地方,然而写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却没有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确切的体现。笔者认为,要想在艺术创作上有所成就,必须融入生活中去,深入生活,去感受大自然,才能写出生活中的真善美。

现实生活犹如构架起艺术家思想世界和艺术作品的桥梁,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与感受生活和写生密不可分。历代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着许多深切感受和体会。唐代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强调要向大自然学习,从大自然中追寻艺术灵感,其言论同样是对于绘画创作中主客体关系的一个精辟独到的见解。唐代著名画家韩幹在谈如何画马时,曾奏玄宗:“臣自有师,陛下厩内马,皆臣之师。”从韩幹画马这一事例看,重视生活、重视对实物写生在古代就有了很好的表现。清代绘画大师石涛有一言:“搜尽奇峰打草稿。”一个“尽”字,强调出探索实物实景的兹事体大。《黄宾虹画语录》谈道:“知师古人,不知师造化,终无以得山水之灵秀也”。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家们必须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做到物我两忘、物我两融。

自然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创作不能闭门造车、向壁虚构。白石老人说:“作画贵写其生,能得神似即为好矣!”白石先生认为,写生不能单单写其形,重要的是在写生过程中抒发画者的思维和情感,对所画对象进行概括、提炼、升华,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傅抱石先生重视写生影响了其风格的转变,李可染先生重视写生也影响了其画法变化,黄胄的新疆写生可谓奠定了其随意性的艺术气概。由此可见,师法自然,到生活中去写生,对绘画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名家大师,师古人尤贵师造化,纯以真山水画,目中写生性灵,不落寻常蹊径是为极品。”

“写生一词原意指不依靠范本而直接描绘活的花果、草木、禽兽等动植物,往往成为花鸟画的代名词。在西方,写生的对象除了人物、动物外,也包括风景还包括石膏等无生命的静物。”写生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写生,特指携带笔墨纸张,直接在现场对景写生。广义的写生,则需要在大自然中时刻观察生活,做到眼观心记、成竹于胸。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并非单纯描绘大自然,而是指画家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进行主观创造。现在的写生除搜集创作素材、锻炼造型能力,或寻找一种语言方式之外,更主要的是培养人的性、充盈人的精神,强调艺术家们要走出都市,走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能找到许多珍贵独特的东西,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的边远地区,那里保留着原始风貌,保留着美好单纯而朴实的情感。

2008年根据组织部的要求,我到大村镇前龙古村去挂职锻炼。在挂职的那段日子里,前龙古村的风土人情和那份纯朴的情感深深地触动了我,乡间的一草一木和村口老人的微笑都让我记忆犹新。让我这个农村出来的孩子,又重新找回了那份美好真诚和朴实的情感,并且极大的触发了我的艺术灵感,也让我更想去了解关注他们的生活,更密切地理解群文工作的内涵。

师法自然,更重要的是妙造自然,就是说画家既要深入到生活里去,细致地观察和感受自然之美,又要对客观自然进行艺术的处理,这样才能取得情景交融的完美创作效果。黄宾虹先生在谈道山水画创作时,提出四个必然的过程:“一是登山临水,是画家的第一步,接触自然,你全面观察体验;二是坐望苦不足,则是深入细致地看,既与山川交朋友,又拜山水为师,要心里想自然,与山川有着不可分离的感情;三是山川我所有,这不只是拜天地为师,还要心占天地,得其环中,做到能发山川的精微;四是三思而后行,一是作画之前有所思,二是笔笔有所思,此即笔无妄下,三是边画边思。此三思,也包含着‘中得心源’的意思”。

艺术家们从生活中搜集创作素材,经过构思、概括、提炼,融入创作中去,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章法。中国传统绘画历来十分讲究绘画技巧的运用、注重真挚情感的表达。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要重视画面布局的章法。南齐谢赫提出论画“六法”,作为绘画作品的品评标准,至今同样深受重视。“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其中经营位置就是构图,后人进一步提出要“惨淡经营”,也就是说要苦心构思、精心布局。李渔论编剧时曾说:“编戏有似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缝衣”之法就是画中构图法,剪裁缝制必须经过巧思安排,构思不仅是安排,而要巧妙安排,产生美和魅力来打动观众。

在创作过程中应注意几点:

1.立意。古人云:“必先立意,然后章法是也。”立意是构图的首要问题,一幅好的创作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立意,有什么样的想法、立什么样的意、体现什么样的主体,直接关系到作品的高低。好的立意能使画面主题不言而喻,突出作者的想法和目的。所谓的友情、亲情、感情,所见、所思、所感,皆可融入创作中,使作品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立意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即确立画面中的意境。意境是中国画重要的审美要求,其要能够反映作者的艺术修养和思想情感,同时也要求在技法层面上有所体现,即构图章法。章法是意境的表现,意境是章法的灵魂,所以立意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中国画作品的意境深远与否,也就决定着中国画作品的成败。

2.主次。元代《画鉴》中说:“画有宾有主,不可使宾胜主。”一幅画要有主次,主体突出,但不能单独存在,应有陪衬,陪衬便是宾。正如在构图上,有宾无主画面就散漫,有宾有主画面就集中,有宾无主显单调,宾主应相互依存,相互照应。唐代大画家王维在山水画构图中说:“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有奔趋,”“奔趋”点明了宾主之间的呼应关系,使宾和主有机地联系,彼此响应,互为衬托。比如笔者创作的画中就有人物之间的呼应、人物和背景的呼应,小到这点墨和那点墨,这块颜色和那块颜色,浓墨与淡墨等都会发生呼应,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笔者在进行《农家秋色》一画的创作时,为突出整个画面的思想内容及画面的意境效果,除了在人物造型、人物动态、人物服装方面充分体现出农村特点及农民勤劳朴实的气质特征外,在画面构图上做了精心的取舍。为了营造农家特有的秋收气息,笔者采用农家秋收后在农家院落中晾晒玉米等农作物这一特殊场景来烘托画面的主体内容,追求一种让观者产生联想共鸣,使观者感到画外有画、言外有音,达到一种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画面有疏密有虚实,打破平均对待,才能使画面主题突出。中国画不论是构图、笔墨、线条等运用都十分讲究疏密关系。所谓的“疏可跑马,密不通风”,一是指用笔用墨的松动与紧凑,一是指形象在画面上密集与疏散,疏密中有虚实,虚实中又有疏密,虚实相生。

3.色彩。中国画的色彩自成体系,以墨为主的黑色是它的基调。“墨分五色”,从浓到淡有丰富的层次。中国画的色彩主要是为了意境烘托,为了表现意象的情致,所以它不拘泥于对象本来颜色。像红色的牡丹,中国画却可以画墨牡丹;绿色的竹子,中国画不但可用墨来画,还可以用朱砂来画。黑可以代替各种颜色来进行绘画,这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特有的审美习惯。我们应该认真的研究,使其能得到发扬光大并有所创新。

4.气势。“势”在中国画创作中非常重要,所谓“势”就是一种势向,整体形象的运动感,一种气势、一种生动而有节奏的形势感。汉代刘勰在《文心雕龙》美术原理中提出:“定势”,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强调”形生势成,其势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就是说取势定要像“射箭、溪流”一样,富有变化,富有激情,富有力量。晋代顾恺之提出了“置陈布势”。“情势”谈道“美丽之形,尺寸之制,阴阳之数,纤妙之迹,世所并贵,神仪在心”他把章法布局提到相当高的境界,作画不要使观者一目了然,一览无余,要留有余地,让画面初看吸引人,再看有情趣,使画有弦外之音,画外之意,留有让观者去思考、想象的空间,这一点是作品中较难以达到的效果,也是我们创作过程中努力探索的方向。

5.画面完美。中国有很多画幅形式,如中堂、条幅、册页、扇面等,不管什么形式,画面大小都要有完美的效果。在处理画面时,注意气势和笔墨技巧,恰当运用空白,所谓“计白当黑”就一种善于利用画面的空白来使人产生联想的技巧,讲求给主体以自由活动的余地,同时处理好画面的边角,以及题款、印章,以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博大精深,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代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但笔者相信艺术反映生活是永恒的主题。因此,要学习传统优秀的东西,要坚持深入生活,感悟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艺术灵感,从而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宏伟图画。

注释:

①周积寅,史金城编著.《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谈艺录》.吉林美术出版社,P85.

②周积寅,史金城编著.《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谈艺录》.吉林美术出版社,P79.

③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P50.

④ 转引王贵生.《浅谈中国画写生的意义》.湖北美学院学报.

⑤《黄宾虹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109页.

⑥中央美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P102.

猜你喜欢

章法艺术创作中国画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中国画
质地
《远方》中国画
多一分不平凡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