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江剧发展与推广策略探析

2021-07-12岳莹

剧作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龙江抗联白马

岳莹

作为黑龙江省特有的地方戏,龙江剧已有六十余载的发展历史。龙江剧从1959年诞生起,经历了二十世纪四十余年的成长探索期,曾经形成繁盛的局面,排演了八十余部剧目,逐渐形成剧种风格。在黑龙江龙江剧院建院三十周年研讨会上,确立了“扎根基础,博采众长,适应时代,自成一家”的发展方针。进入新世纪,龙江剧发展建设着眼于剧目的创作开发和人才的教育培养,制定了“一个工程,两项战略和三大举措”的发展策略,创办了龙江剧人才基地,发起了龙江剧联合体,促进龙江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和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快餐式文化消费,龙江剧与所有的传统舞台艺术一样,走到了发展的瓶颈期。如何焕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如何让龙江剧在市场的浪潮冲击下立于不败之地,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薛若琳先生曾說过:“一出戏既能走市场,又能进赛场,才能赢得时代的气场。”近期上演的大型龙江剧《白马石》就在推广与发展龙江剧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找准文化定位,打造文化品牌

龙江剧是黑龙江的本土戏剧,脱胎于二人转,以黑土文化为根基,反映东北人民的风土人情和精神内涵,体现龙江百姓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作为地域剧种,本土性和地域性是龙江剧发展的首要途径,地域特色是龙江剧的灵魂。龙江剧《白马石》以绥棱林区为故事背景,展现东北抗联时期林区军民可歌可泣的事迹,以抗联支队长马再生开辟抗日游击区、进行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为主线,以广大林区人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筹军粮、救伤员、全力支援前线为主要内容。故事发生在皑皑白雪覆盖的小兴安岭,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抗联战士缺衣少食的状况一下把观众带入到“茫茫林海大雪原”的戏剧情景中,揭开了大雪原、大森林中纯朴豪迈、感天动地的生死悲歌的序幕。地方戏曲写地方人,讲地方事,更能充分展现原汁原味的本土风情和当地文化。龙江剧是黑龙江的家乡戏,责无旁贷地肩负着传承地方文化的重任,在地域文化品牌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造龙江剧品牌,创造龙江精品,既要有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关爱,又要有一支热爱事业、业务精深的专业团队,还要有一个全社会和广大观众共同营造的大环境。《白马石》由中共绥棱县委员会、绥棱县人民政府主办,由黑龙江省龙江剧院知名导演张丙山、窦春凤主创,历经三个多月的精心排练,130多位演职人员用抗联精神排练抗联剧,呈现出目前引人入胜的舞台效果。全剧以绥棱林区张家湾抗联西征部队白马石会师为支点,用艰苦卓绝、舍身取义、狭路争锋、血浓于水、宁死不屈、生死绝唱这六场戏讲述了这一曲生死绝唱、红色赞歌,充分揭示出党领导的抗联部队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融、骨肉相连。用艺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厚重的红色擦亮龙江人的鲜亮底色,使龙江剧不愧为先进文化的龙头品牌。

六十年来,龙江剧已经塑造了一系列优秀剧目,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的《鲜儿》《松江魂》《百姓局长》《木兰马旭》、肇东市龙江剧艺术中心的《芦花谣》、双鸭山市传统艺术研究中心的《农民的儿子于海河》、绥化市北林区龙江剧艺术中心的大型现代龙江剧《扶贫书记》、海伦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的《海伦往事》、林甸县龙江剧艺术中心的《百米河边》等均获得很高赞誉,是“具有思想的深度、人性的维度、文化的厚度、精神的高度”的舞台佳作,假以时日修改打磨,可向经典迈进。为人民发声,为时代书写,一直是龙江剧的艺术传统。鉴往知来,不忘初心,龙江剧承担起了文化使命,展现了龙江艺术品牌的社会和文化担当。

二、坚守本位传播,展现本体魅力

戏曲传播推广分为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两个层次。本位传播又可分戏曲的整体传播(整台舞台艺术的传播)和分支传播(剧本、唱腔等的传播)。促进本位传播还要在本体上下功夫。龙江剧本身的剧本、唱腔、音乐、舞美具备了艺术魅力,激发观众兴趣,自然就会吸引观众走进剧场。龙江剧和二人转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在艺术审美和观众需求的集合点上,龙江剧经年探索,终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品格。

首先,在文本创作方面,龙江剧继承了二人转创作的土野之美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在厚重的黑土文化中彰显关东文化的悲剧精神。比如《荒唐宝玉》从反叛的角度写宝玉的荒唐,突出他与当时“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社会的格格不入,揭示了宝玉悲剧的社会根源。龙江剧的悲剧色彩一以贯之,是黑土地造就的雄浑豪放的悲剧底色。《白马石》进一步增强了龙江剧悲喜交加的文学色彩和艺术精神。除夕之夜夹杂着爆竹声与枪声,爱情之果里掺杂着甜蜜与牺牲。龙江剧的悲喜色彩,不是西方戏剧悲喜交融的审美特征的效仿,而是沿袭在骨子里的剧种天性使然。

龙江剧在创作语言上更接地气,摒弃了二人转的荤腔黄调,保留了具备浓郁“大子味”的乡音土语。如果哪部龙江剧里没有几句东北方言和土语,总觉得“味”不对。比如《白马石》中:

杨二狗 (掂着枪在石大娘面前晃了晃)你瞅啥呢?

石大娘 (指桑骂槐地)我瞅窗外有一只流粪球子,胖嘟嘟的一身贱肉,搁那儿瞎蹦跶呢……

一段对话中“你瞅啥”“搁那儿”“蹦跶”这些词语都是东北口语,在讲究平仄押韵的传统戏曲里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在龙江剧里都不是问题。龙江剧承袭了二人转的地方性,并形成符合东北语言习惯和审美个性的舞台语言。东北口语的加入使这段戏显得灵动诙谐,让人忍俊不禁,是沉重的戏剧情节中的一抹亮色,也体现了龙江剧传达出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东北人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

其次,在唱腔音乐方面,龙江剧音乐被业内誉为“黑土地上的白玫瑰”,在音乐上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以富有东北特色的四平调和花四平两大调腔系为主,地域性鲜明。《白马石》也是老曲新乐,旋律丰满,节奏紧张,起伏有致。其中一首东北民歌《月牙儿五更》贯穿全剧,当忍饥挨冻的战士们想家的时候,当金花壮烈牺牲的时候,熟悉的旋律响起,将情绪推至顶点。

再次,在人物塑造方面,龙江剧具备粗犷、豪放、淳朴的风格,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大多透着爽利、果敢、耿直的劲儿,带着一股子土野韵味,无论是刘金定还是花木兰,抑或近几年新创剧目中的角色。但是主创在设定角色时总是有巧思,不是一味的“傻大黑粗”,而是正如吉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王肯所说“傻中求俏,大中见小,黑里透红,粗中有细”。

坚持剧种本体魅力、发扬龙江剧艺术个性是龙江剧发展和传播的根本途径。增强自身实力,进一步挖掘和展现龙江剧的艺术内涵是迎接市场挑战的终极法宝。

三、拓展传播渠道,促进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力。将剧目推广和当地旅游事业相结合,是龙江剧发展与推广的创新途径之一。利用驻场演出、景区演出把有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的龙江剧搬到舞台上来,既能为当地旅游增加文化韵味,又能传播龙江文化和东北民俗,对推广龙江剧艺术起到积极的作用。

绥棱县委争取省委组织部、绥化市委组织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支持政策,共同扩建了白马石抗联西征会师地遗址,并将发生在绥棱林区张家湾、一棵松、老金沟的抗联故事搬上舞台,创作了这台以反映抗联战士和绥棱林区百姓携手抗击日寇为主线的红色龙江剧《白马石》,打造了东北抗联西征纪念馆等“一馆五点”红色旅游线路。通过推出学、游、观、研的热血之旅,不但让人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而且利用林区红色资源,让绥棱这片红色沃土火了起来,达到了文旅融合、文旅双赢的最佳效果。

据悉龙江剧《白马石》不日将被搬上银屏。由多种传播渠道发展和推广是龙江剧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必然出路。不但可以通过电视、电影,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机APP终端、电脑等多种媒体进行传播推广,为龙江剧走出龙江、走向全中国、走向世界拓展路径。

龙江剧是龙江人的家乡戏,牵动着每一个龙江人的心。利用文化的、艺术的、文旅融合的多元视角关照龙江剧的发展和推广,有利于为地方剧种注入新的生命力。相信在黑土地这片沃土中,龙江剧会不断地完善、修整和进步。

参考资料:

1.赵艳喜:《当代戏曲的创作、评论与发展——访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戏剧评论家薛若琳》,《戏剧丛刊》,2014年第1期

2.李明明,孙天彪:《关于龙江剧建设和发展的理性思考》,《剧作家》,2002年第1期

3.常晓华:《龙江剧艺术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 王彩君

猜你喜欢

龙江抗联白马
龙江少年爱冰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马站着能睡着吗
一匹白马
龙江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权重涨个股跌 持有白马蓝筹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抗联英雄赵尚志
图读龙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