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智慧教育下校本平台建构思路刍议

2021-07-11赵光义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智慧教育平台校本

[摘 要] “E学习”平台是以教育大数据为依托,着眼校本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的信息化平台。文章着重介绍了这一校本平台如何以教育和校本问题为导向,在区域智慧教育基础上得到融合开发。

[关键词] 智慧教育;“E学习”平台;校本

一、智慧教育的时代背景与区域支撑

智慧教育是信息技术与教育高度融合后产生的新型教育模式,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教育部《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指出,要以区域为单位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重点推动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开始走向“智慧教育”阶段,而学校也面临“数字化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升级。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统整教育资源平台和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此外,教育部还发布了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纲领性文件——《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坚持“互联网+”的行动路线和“融合创新”的基本思想,致力于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用户信息素养提升、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等建设目标。其中,教育大数据是实现区域教育系统“智慧化”升级改造的基础。海量数据的汇聚与深度挖掘将赋予教育系统“大智慧”,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教学环境宜人化、教学模式个性化、教育管理智能化和教学活动智慧化。

苏州市教育局近年来大力推进智慧校园星级评定工作,从信息素养、基础支撑、资源共享、智慧应用、保障机制、特色创新六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指标。苏州工业园区坚持以“应用驱动”“五步同位”为导向,致力于智慧教育区域枢纽平台的建设与探索。现在已完成一期“一库一门户六个系统”、二期“双线四模块”等项目,正式启动三期枢纽平台建设。平台的三期建设实现了从“管理补缺”到“学习创新”,从“经验性评价”到“大数据实证评价”,从“学校教育”到“终身教育”的建设性跨越,为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家长等带来了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上的改变。

学校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相关精神,以数据驱动为特征,以“师生易教育,行政易管理,家校易沟通”为目标,探索构建新时代下校本教育的信息化样态——“E学习”平台。

二、当前中小学数字校园构建的现状分析

(一)中小学数字校园构建过程中存在的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在对中小学数字校园功能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三种部署模式:独立部署式、托管部署式和合作部署式。独立部署式指每个学校单独建设数字校园,也称自主建设式;托管部署式是学校委托区、县、市级教育信息中心等单位,统一建设数字校园,也称区域统筹建设;合作部署式是由多所学校共同建设数字校园。其中,区域统筹建设以区域教育资源共享为目标,兼顾区域整体教育理念和学校特色,统一数据标准,减少重复投资,所以建设成本较低,得到了广大地区和学校的青睐。然而,数字校园的构建也面临着以下挑战:①数字校园难以满足学校的个性化需求;②维护难度较大;③对网络环境的要求较高,需加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二)从“深化应用”到“融合创新”所面临的挑战

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正在走出“重建轻用”的泥潭,走向“应用驱动”的发展模式(投入重点从“建、配、管”逐渐转移到“用、研”)。各国都强调在应用的驱动下有效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水平。虽然学校中“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现象已经成为信息化教学的新常态,但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效益尚未得到集聚式体现。教学和学习模式革新方面的乏力,制约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主要体现在“封闭式校园”教学观念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冲突,教师缺少应用信息技术的持续动力及学生智能学习系统的匮乏。

三、智慧教育校本平台的环境特点

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即“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持,任何物理对象、过程或者系统都可以被感知化、互联化和智慧化”。由“智慧地球”衍生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教育等一大批“智慧+行业”概念。

针对智慧教育,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基本内涵在于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者智慧学习,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可见,智慧教育是基于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技術而衍生出的“互联网+”教育新形态。根据这一界定,结合当下实际,智慧教育环境至少呈现以下三个特点:①感知化,即能够感应和度量世界的本质与变化;②互联化,即实现各种平台与平台、事物与平台、人与平台之间更全面的互联互通;③智慧化,即事物、流程、运行方式的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可以说,智慧教育环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跨空间、强交互,“E学习”平台在构建时也遵循以上特点。

四、探索智慧教育校本应用平台的建构思路

“E学习”平台是以新技术为依托,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满足学习者需求为导向和己任的信息化平台。其实际架构过程分为三步:一是改变教育环境,如将传统黑板换成交互式电子黑板,引入“O2O”学习模式;二是为精准学习提供可能,如学习数据的提取、分析、反馈和引导;三是发展思维,提高学习品质,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会让学习者产生情绪上的波动,进而影响其策略选择、问题解决等高阶思维。“E学习”平台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还是一种范式,其特点有:教育模式从“教育者中心”转变为“学习者中心”;教师工作从“教导式”转变为“邀约式”;学习模式从“模仿为主”转变为“领悟为主”;学习线索从“以预设为基点”转变为“以生成为基点”;知识呈现从“刻板单调”转变为“灵活多样”。

“E学习”平台在构建时应注重立足教育、着眼校本、应用驱动、适度融合,从教育问题和学校实际出发,着眼于学校自身发展中遇到的教育问题,改进或助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以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平台搭建中,学校也注意到模块间的开放融合,以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为主线,将各个模块融为一体。在路径的确定上,平台围绕“七性”:一是必要性,主要是明晰概念,实施“E学习”;二是针对性,强调教育本位,立足校本问题;三是适用性,以问题驱动,建构校本模型;四是指导性,基于数据,精准做出决策;五是实用性,建构平台,统筹推进;六是前瞻性,逐步建立健全数字化未来校园;七是全员性,实现全员常态化应用。

总之,“E学习”平台践行着“立足教育、着眼校本,问题驱动、统筹推进,成熟技术、融合应用,发掘内涵、建构特色”的建设思路,在实践中进行大胆假设,在反思中形成经验成果,发掘内涵,行诸文字,形成特色。

参考文献

[1]陈琳,陈耀华,张虹,赵苗苗.教育信息化走向智慧教育论[J].现代教育技术,2015(12):12-18.

[2]徐超超,陈世超,赵鑫硕,杨现民.区域教育大数据中心平台建设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6(11):5-12.

[3]蒋宇.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现状与挑战——《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J].中国电化教育,2018(10):118-122.

[4]王运武.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39-50.

[5]王珠珠,费龙.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内涵及其难点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7):1-5.

[6]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作者简介] 赵光义(1971—    ),男,山东安丘人,苏州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学科融合视角下的课堂样态建构和学校管理。

猜你喜欢

智慧教育平台校本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霸讲堂为依托的学生党员学风引领平台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