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促进学生深度体验

2021-07-11李玉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情境化体验

〔摘要〕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核心、灵魂。活动作为基本形式是为了促进学生体验,唤起经验,用已有的经验去理解、感受、建构、生成意义,实现内化。本文从六个方面分享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促进学生深度体验的实践探索:一是活动内容情境化;二是讨论分享经验化;三是活动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四是通过行动表达把抽象的概念行为化;五是活动数量适当;六是保证学生全体参与。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情境化;经验化;行动表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5-0029-0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个体心理品质形成、心理素质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个体在生命历程中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构建。因此,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核心、灵魂,活动作为基本形式,其设置是为了促进学生深刻体验,唤起经验。活动后的讨论分享不是理性分析,而是内在体验感悟的真实表达。没有体验,活动只能流于形式。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的心理课。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很多学生知行不一,原因就在于其缺乏内在深入的体验与感受,道理、观点仅停留在文字、概念、理性层面,没有内化为自我人格结构。

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由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具有主体性、情感性、意义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唤起内在经验,触发内在情绪情感,以其已有的心理结构去理解、感受、建构、生成意义,实现内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成败取决于体验的深度,体验和感悟越深刻,心理健康教育课越有效。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与实施都要紧紧抓住促进学生深度体验这一核心要素。

一、活动内容情境化

模拟再现生活情境,提供动态的生活经验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活动内容情境化是指在创设情境时,将活动内容、素材情境化、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处理,具有画面感、代入感。活动内容、素材越情境化,越能促进情感联结,体验越深刻。

1.以事件、案例等呈现的活动内容要具体地描述出情节,即发生了什么,人物的情绪情感如何,内心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而不是一两句话抽象、概念性地呈现。

如,初中“积极思维促成长”一课,主题活动采用小组讨论方式,每组就某一事件探讨如何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抽象、概念性的呈现是:(1)考试成绩不理想。(2)父母总说别人好。(3)老师偏心。(4)被好朋友误会。(5)盲目乐观的“乐天派”。因没有具体情境的支撑,学生的分享多流于空洞的道理、概念的阐述,如“找到自己的不足”“妈妈是激励自己”“多看到老师的爱”等。实际生活中学生都知道要从积极角度看问题这个道理,但面对具体事情时,常不知怎么想、怎么看是积极的,所以上述这种设计依然是走过场,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以第一个事件为例,情境化处理则是:月考成绩出来了,小海的英语又考砸了,看着周围其他同学考得比自己好,小海觉得自己失去了希望,“哎,也许我根本不是学习英语的料!再说,学英语有什么用啊?我是中国人,会说中国话就可以了!真是莫名其妙!”这句话道出了学生的心声,能立刻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自我的觉察与反思。针对“不是学习英语的料”“我是中国人,学英语无用”的消极认知,讨论辨析会更具体,更实际。可让学生真正学会“到底如何思维是积极的”,也意识到自己更多的消极认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2.运用直观的活动方式,如情景剧、视频,再现学生生活情境、模拟现实。综合运用图片、音乐、动画等,使活动素材和内容生动形象鲜活。

如,故事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常用的方法之一,以直观方式情境化呈现故事,可有效增强故事的代入感、画面感。第一,运用语言直观、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地讲故事,而不是读故事,更不是朗诵故事,甚至齐读。故事法的目的是使学生走进故事、感受故事,绝不能以语文阅读评价标准来衡量或因学生讲故事时错字、落字而纠正打断,破坏故事性。第二,以图片或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故事内容,或作动态处理。第三,讲故事时,适当配置音乐背景,激发情绪情感体验。第四,采用集视、听于一体的故事影像、视频等。

二、讨论分享经验化

讨论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主题活动后,必须安排讨论分享,使活动中基于个体经验的各种感受、领悟和发现外化,在彼此交流中,比較、借鉴、反思、建构,达到深入、明晰、整合、共同成长的目的。很多时候主题活动就采用讨论分享的形式。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涉及深层面的探索与觉察时,往往没有过于花哨的游戏活动,只是小组围坐一圈,说说自己的故事。

讨论分享经验化是指,讨论分享要基于经历、故事,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在经历和故事中感悟提升情与感、理与行,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理性分析,空洞地说道理,说方法。透过经历、生活故事、经验,才能促进与深化体验、感悟,带来真正的自我觉察与认知、情感、行为的内化。

如“跌到了爬起来”一课,核心目标是学会应对挫折的态度与方法。传统课堂在以小组讨论为主题活动时,多是学生直接讨论方法。虽然课堂上说得很好,甚至很完美,但德育痕迹浓重,动情动心不够。讨论分享经验化则是:小组内每个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一说如何面对挫折,当挫折来临时,是怎么做的?有了经验、经历和具体事件的支撑,讨论分享变得有肉有血,生动鲜活。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体现出来,就会有说不完的话,谈不完的感受。灵动的、生命的心理效应浸润课堂,理与情紧密融合,内化于心。

如果主题活动采用游戏或其他活动,之后的讨论分享要围绕游戏或活动中所观、所听、所历来进行。

三、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课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如案例、影视片段、心理情景剧、绘画、游戏、故事、纸笔、角色扮演,等等,不论采用哪一种,活动素材即活动内容都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活动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越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产生深刻体验,给他们带来深层的自我觉察与感悟。

如小学三年级“化解委屈”一课,在如何面对委屈的环节中,教师采用了“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伟人素材。尽管教师直观呈现照片,声情并茂讲述故事,但因素材远离学生生活,难以唤起经验与情感共鸣,学生表情茫然,分享苍白。教师重新调整,以学校、班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委屈、小挫折的不同表现作为活动内容,学生们立刻兴奋起来,分享真情实感,切中要害。

在贴近现实生活的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悟和技能更有利于学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在“科学记忆达人秀”一课,教师打破传统脱离学生实际学习内容的设计,选用学生各学科学习内容作为记忆素材,用“英语复词”引导学生探索归类法,用“语文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一段话”探索关键词法,用“历史课中的年代表”探索歌诀法,等等。结合现实学科学习内容的活动设计,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又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了方法,可以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贴近现实生活的活动不仅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身边人,身边事,也包括尽管空间距离很远,但具有相同情境、境遇下的人和事。如钟南山、雪山女孩的故事,尽管学生只是在电视中看到,但因同在疫情下,一样能引发他 们的情感共鸣。

现实生活要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普遍性是指学生群体普遍经历的或相类似的、具有共性的事件。典型性是指最能反映主题的现实素材。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现实生活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才能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教育效果。

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班级生活、课内外生活的故事,多接触学生个案,从中挖掘出鲜活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

四、用行动表达把抽象的概念行为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行为始,以行为终,通过身动带动情动、心动,在认知重组建构整合的同时,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行为,实现知行合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要通过活动设计,使学生在行动中深度体验、感受其中的理念与方法,更要以行动表达,即通过现场做的操作方式,把抽象的理念和方法行为化,真正达到行为的改变。

1.在方法运用环节,不要以谈论的方式说怎样做,而要在做中感、悟、习。如,在“有话好好说”一课的主题活动中,学生们生成了“不用反问句、心平气和、表达需求与请求而不是命令、‘我信息等”好好说话的态度、方法,接下来的应用环节,教师通常的设计是:结合自身说一说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其结果多是仍停留在概念性的态度与方法的谈论上,到底怎么说、怎么做叫心平气和,如何说叫表达需求而不是命令,学生还是不会。行动表达则是学生以做的方式,或通过情景剧,或通过角色扮演,把不同情境下的“好好说话”现场表演出来。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具体表演中把抽象的态度与方法行为化,在演和看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到底说什么,怎么做,真正内化了理念与方法,使其成为自己心理品质的一部分。

2.在着重行为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更要以行动表达的方式,反复练习,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做、不断的体验中,习得行为。如,小学一年级的“结识新同学”一课,教师从易到难设置活动,以示范、学生操作、谈感受贯穿始终。教师示范“你好”的语言问候,学生变换不同伙伴两两操作,谈感受;教师示范“握手、拥抱”的动作问候,学生变换不同伙伴两两操作,谈感受;教师示范“你好,我叫……你叫什么名字”的语言问候,学生变换不同伙伴两两操作,谈感受;教师示范语言加动作的问候,学生变换不同伙伴两两操作,谈感受。在一轮一轮的行动表达中,学生体验着“这么说”“这样做”所带来的愉悦情感的同时,习得了主动结识新同学的行为。

五、活动数量适当,不宜过多

课堂的深度体现在分享的深度,分享的深度来源于体验的深度,体验的深刻程度来源于活动的深度参与。一节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最多不超过45分钟,活动过多,每个活动,尤其是主题活动,学生就没有时间充分参与,从而无法深入体验,更没有充分的时间分享。缺少心灵深处体验与感悟的支撑,学生分享浮于表面,教师结论生硬,难以真正带来学生内心的成长。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结构,设计活动数量。除工作阶段外,其他环节最好通过一个活动达成目标。工作阶段的主题活动可设计一至两个,最多不超過三个。活动要具有逻辑性,层层递进,同一层次重复性目标达成的活动,再好也要舍弃。主题活动要巧妙设计,通过有限的主题活动的充分参与,全面生成核心目标中所包含的知、情、意、行等要素,不要把核心目标的内容碎片化,以多个蜻蜓点水式活动达成。

六、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全体参与

学生的参与是产生体验的重要前提。看别人做活动,和自己亲自参与活动,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是不同的。听别人说和自己说,其领悟与内化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活动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有机会说。

把班级大团体化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小团体,可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要根据活动内容,调整小组人数或活动规则,既在难易度上符合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又能够让所有学生参与。在活动规则上,设置每个人都要说或做的任务要求。如小组团建的主题活动,要求每个人在队旗上作画;小组汇报时,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画了什么,想表达什么,等等。

参考文献

[1]杰拉尔德·柯瑞. 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 刘铎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李玉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操作指导[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教育学院,大连,116021)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情境化体验
高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情境化教学
构建生活化情境优化数学课堂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情境化 生活化 开放化
让有效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