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视角下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制式发展策略

2021-07-11张俊林张世良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16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张俊林 张世良

摘要: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区面积扩张与人口规模增加,加速了城市道路拥堵困境,提升城市公共交通质量势在必行。路面公共交通的低成本、灵活性优势难以满足公共交通需求,而大运量轨道交通的高成本、长周期建设增加了政府财政压力,选择新型轨道交通工具能够均衡两者问题。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等新型制式能够在推动人口城镇化、提升公共交通质量具有广泛前景,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以此提出新型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相关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制式;智能轨道快运系统

一、引言

新型城镇化发展促使农业剩余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城镇人口规模与机动车数量增加大背景下,城镇道路拥堵问题治理与公共交通效率提升等问题被广泛关注。地铁、有轨电车等大运量轨道交通制式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高,扩大了政府财政与债务压力。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事权扩大、财权收缩,政府融资渠道变窄且债务规模受限,经济性因素影响公共交通建设。在公共交通建设需求增加、政府债务规模控制、轨道交通投资门槛提高等多重压力下,寻找具有项目投资小、建设周期短等优势可替代的城市公共交通解决方案来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道路拥堵问题已经势在必行,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等中低运量工具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及广泛的市场前景。

二、城市公共交通中低运量轨道制式研究进展

许多学者研究了人口城镇化趋势下公共交通制式选择要素,相比于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大、通勤需求高及财政承受能力强等优势,中小城市无法承受地铁等大运量轨道交通的建設周期长、投资金额高等负担,且居民出行呈现高强度、短距离、低耗时等特征,积极发展慢行交通为主,选择具备建设周期短、投资金额低等优势的中低运量制式改善公共交通供给质量,温州市、丽江市、丽水市等中小城市结合城市建成面积、经济条件、客流量等因素,分别选择建设跨座式单轨制式、有轨电车、单轨系统等轨道交通制式来提升当地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国内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不断创新产品并抢占国内市场,轻轨、现代有轨电车、磁浮、自动胶轮导轨等制式均有在线运营与在建项目,产品成熟度及应用呈现差异化,国内有轨电车建设较早,具有节能、安全等优势,车辆、机电系统设备国产化比例提升,对于中小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型具有可靠性、经济性等优势;相比之下,中低速磁浮、自动导轨系统等制式进入较晚、建成运营项目少,存在关键部件自主化配套不足、运营维护及备品备件成本高等不足,在产业市场化、场景适应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产业链培育及发展,完善项目执行与检验,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将逐渐成熟与完善。与中运量轨道交通制式相比,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以地面虚拟轨道作为走形导向轨迹,无须铺设钢轨、不破坏路面,克服了建造成本、建设周期及运营灵活性不足等局限性,以胶轮替代钢轮钢轨,采用轨迹跟随、低地板、高效电传动等技术,综合了有轨电车和传统公交客车的优越性。因此,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制式在城镇化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需克服产业自身的不足。

三、城市公共交通中低运量轨道制式发展现状及问题

1. 城镇公共交通建设需求大幅增长。城镇化水平提升使得城区有序扩张或无序蔓延都会加大城镇居民职、住分离现象,城镇化水平提升带来大量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需求,与城镇居民出行相关的公共交通建设占据关键地位,公共交通建设给地方政府财政带来的压力长期存在,寻找兼顾地方政府财政承受能力与建设匹配出行需求的轨道交通制式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截至当前以公共汽电车为主的路面公共交通方式仍然占据较大份额,城市道路拥堵、出行速度低下、车辆碳排放等问题日益剧增。相比轨道交通制式的准时性、可靠性而言,公共交通制式选型往往倾向于轨道交通,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制式等高质量的公共交通需求将会大幅增长。

2. 路面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在城镇常住人口、公共交通车辆配置数量、营运里程等要素不断增加的趋势下,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存在连续多年下滑的现象;在以公共汽电车为主的路面交通领域,不断受到地铁、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领域的挤压,客流量正在不断萎缩。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历年交通运输行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车辆数量、公交线路、公交里程等要素持续增长,而公共汽电车客流量呈持续下滑现象,下表为2012~2019年公共汽电车客流量及要素投入。

从表1来看,近八年来公共汽电车客流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同期公共汽电车车辆数量、运营线路数量、运营线路总里程、运营线路总长度等资源投入持续增长,受轨道交通、私家车辆等替代品冲击,公共汽电车客流量占总客流量比例从61%下降至54%,以公共汽电车为主的地面公共交通存在线网布局不足、出行效率低等问题,线路集中向城市繁华区域则造成拥堵,城镇化扩张的新区域线网密度低造成区域居民出行困难,受道路路况等影响导致地面交通准时性不足,使得地面交通制式整体运营效率不高。

3.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制式结构比例偏低。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2019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年末,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台)共有40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08条、线路总长6736.2km,其中地铁线路占比76.9%、其他制式(轻轨、单轨、市域快轨、现代有轨电车、磁浮、自动胶轮导轨)占比23.1%。相比国外中低运量为主的轨道交通制式结构,我国应优化轨道交通制式结构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协调发展。在政府财务规模控制与政府财政承受能力条件制约下,发展中低运量轨道制式来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具有相对优势,以建设周期短、灵活性等优势能够迅速提升公共交通水平,为缓解城市道路拥堵问题贡献力量。

四、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智轨快运系统发展对策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属于轨道交通与路面交通跨界产品,以自主导向、自动循迹、轨迹跟随、主动安防、智能驾驶等技术为核心,关键部件或核心系统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克服传统轨道交通高额投资、高成本运维的困境,满足独立路权、共享路权等多种形式。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以低成本、灵活性、短周期等优势,将轨道交通优势植入路面交通工具,规避了新能源客运车辆、有轨电车等竞争市场,为城市新区、小城市等交通场景提供了新的出行理念,开拓了新型城镇化趋势下城市公共交通的蓝海市场。

1. 紧跟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与城市建设规划,城镇化加速后城市空间及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城市中心城区向近郊、远郊发展,卫星城、中心镇、特色小镇等生产或生活集中区域增加,居民生产、生活空间隔离导致通勤需求增加,大城市的地铁为主的轨道交通网络加密线、中小城市端到端的骨干交通建设需求增加,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以低投资、灵活性、建设快等特征具有广泛市场前景。积极研究各地城市发展方向、轨道交通规划、投融资政策,围绕人口城镇化与公共交通融合发展为主题做好智能轨道快运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主动对接潜在公共交通建设市场,提前谋划市场布局。

2. 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相比于地铁、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制式数十年发展历程,在项目设计、规划、施工、运营等阶段尚无经验可供借鉴,需要从项目实施中总结并提炼经验,制定智能轨道快运系统项目设计、规划、施工、运营的相关标准,联合勘探设计院等相关方围绕产业制定相关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及地方标准,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产业发展配套标准,加速新增项目可研分析、项目落地实施、项目运行维护,以标准化为基础、以市场化为突破推动业务拓展,做好市场接纳与产品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强车辆、站台机电系统等关键部件产学研融合发展,通过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新增线网或项目的建设落地,提升市场拓展效率。

3. 技术实现多场景应用。大城市站点接驳、城际间點对点交通需求、中小城市干线运输、旅游景区连接线等场景客流量存在建设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建设可行性,各类场景下路权形式、敷设方式、通勤客流量等要素差异大,对轨道交通制式要求差异大,适应城市公共交通多功能定位、多层次线网规划,通过适应多场景应用规划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产品族,为不同场景或业主提供多样化选择。智能轨道快运系统关键部件制造商联合设计院、高校、交通运输部门及其他科研机构推进多场景应用研究,实现不同路权模式、敷设方式、换成方式以及其他制式联运应用,提升智能轨道快运系统在多场景应用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4. 项目带动产业化发展。智能轨道快运系统在四川宜宾市等地运营业绩表明,作为中小城市干线运输方式提升了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对缓解城市道路拥堵及支撑城市通勤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总结现有项目实施、建设、运营、维保的经验及不足,为既有项目线网延伸及未来项目拓展提供参考,以项目实施带动供应链提质、降本、增效,推动上游的规划设计、中游的装备制造与施工、下游的场站运维与增值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以车辆为中心,带动车辆关键部件、通信信号系统及其他站台核心系统的配套发展,通过项目化发展提升产业配套融合与互动,完善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整体配套水平,提升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与其他同类轨道交通制式的竞争能力。

五、研究结论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作为国内完全自主创新产品,且投资金额、建设周期、路权形式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能够缓解地方政府公共交通供给压力,开辟中低运量公共交通蓝海市场,为更多城市提供智慧轨道交通解决方案,探索智能轨道快运系统建设模式,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质量、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

参考文献:

[1]鄢红英,姜梅,李艳.悬挂式单轨于中等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适应性研究[J].交通世界,2017(10):160-161.

[2]王胜利.我国中小城市交通规划策略探究[J].城市住宅,2019,26(02):162-164.

[3]夏春生.新型中运量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分析与实践[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8,21(05):95-100.

[4]张海丽.丽江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方案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7(02):94-98.

[5]闵国水,曾琼.中小城市发展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制式选择研究[J].铁路技术创新,2016(06):40-45.

[6]郑小康.温州市主城区中运量轨道交通线网方案探讨[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9(03):1-7.

[7]何利英.现代有轨电车在绿色公共交通中的应用现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08(S1):1576-1579.

[8]朱蓓玲.从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三期工程车辆选型看胶轮路轨APM系统应用[J].地下工程与隧道,2016(04):25-31.

[9]李芾,杨阳.城市自导向胶轮电车技术特点与应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6,51(02):291-299.

[10]赵小文.我国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几点思考[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9(10):1-5.

[11]赵帅.智轨信号系统关键技术方案研究[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9(05):56-58+61.

[12]罗毅.城市新型轨道交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02):38-41.

[13]龚辉波,周再玲,刘增华,等.智能轨道快运、有轨电车与地铁的车辆基地总平面布置及占地指标对比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8,21(09):74-77+81.

[14]石宏.ART车辆段总平面设计技术特点分析[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8(12):36-39.

[15]张恒.浅析城市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设计要点[J].智能城市,2018(04):106-107.

(作者单位: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城市权利:从大卫·哈维到中国城镇化问题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