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经济困境与出路初探
2021-07-11云登李德政樊永喆关浩宸
云登 李德政 樊永喆 关浩宸
由于历史、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相较于城市来说,经济水平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振兴所受到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只有实现经济振兴,才能切实改变乡村落后的面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迎接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由于聚集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有较大的差异,而对于民族地区乡村来说,这些乡村往往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但是因为交通环境、语言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将自身特色呈现给大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当地居民要么是以农耕为生,要么则是进入城市务工,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空心化问题严峻。为了有效的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振兴,文章尝试对其发展的困境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之上,寻找可行的对策,助力当地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经济困境
(一)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解体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农村地区所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定时期内有效的提升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济性,但是进入到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加入WTO,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人口自由流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更加深刻的变革,从事农业生产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收入远远不如进城务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急剧减少,留守在农村地区的主要有老年人和儿童为主,而这些群体的生产力显然是难以满足乡村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大量耕地被逐渐废弃。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我国出台了多项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政策,乡村地区原本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之下所开垦出来的土地被退耕。此外,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地面积众多,在许多少数民族聚集的乡村地区,耕地面积相对有限,以贵州省为例,当地聚集有多个少数民族,如苗族、侗族、布依族和土家族等,当地还开辟了独特的梯田文化,但是土地地块比较小,无法进行机械化耕种,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所依靠的依然是人力,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也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自身家庭的粮食需求,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依靠的并非粮食生产。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之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解体,民族地区乡村人口外流现象日益加剧。
(二)特色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于民族地区乡村来说,其相较于普通的乡村来说,在民族服饰、饮食以及生活等方面特点鲜明,而且在工艺生产制作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蒙古族的马奶酒和那达慕、藏族的女儿节、傣族的泼水节以及苗族的特色服饰等等,这些独特的文化吸引着外界人民的注意,如果利用得当可以有效的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如旅游业的发展,当前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省成了越来越多游客假期出游的目的地,贵州省的黔西南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也依托旅游业推进了自身的发展。但是对于许多民族地区乡村来说,自身所独有的优势依然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民族地区乡村没有形成完成的产业链,以民族特色服饰为例,当前乡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务工,许多样式繁琐、独具特点的民族服饰与少数民族居民的工作以及生活显得格格不入,因此越来越多的民族服饰被束之高阁,如苗族、瑶族等民族的特色服饰,只会在一些比较重要的日子才会出现,如婚丧嫁娶时,这些服饰才能一展魅力。而且能够独立制作和完成民族服饰以及其他工艺品制作的手工艺人逐年减少,优质文化与技艺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困境,无论是服饰还是其他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对相关文化有兴趣的群体即便想要购买产品也缺乏渠道。其次,政府对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有心无力,当前,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乡村地区经济迅猛提升,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些政策实施效果究竟如何,是否能够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真正的留在乡村还需要时间的考研,而且乡村振兴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前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相关工作的整体实施效果往往并不如预期,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在落实政策时监管不力,没有结合实际的情况开展各项工作,不注重招商引资,在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期间,盲目追求政绩,对农民群众缺乏有效的引导,这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振兴发展。
(三)以民俗旅游为代表的服务业缺乏吸引力
对于民族地区乡村来说,其在振兴发展中,运用自身的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业固然是没有错的,但是在发展民俗旅游的过程中必须要全盘考虑,不能只关注片面。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旅游服務项目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交通、餐饮、娱乐、环境卫生等领域是其短板所在,因此其能够给游客提供的服务体验并不是十分的理想,而且从事旅游服务的多是当地农民群众,其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在提供服务时对于特色的重要性了解认知不够充足,往往是盲目模仿其他热门景区,如某一段时间“网红桥”比较红火,因此在景区内就出现了多个大小规模不一的网红桥。二是旅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我国民族地区乡村长期处于相对比较封闭的状态,许多人缺乏服务经济运行意识,因此所提供的服务也存在有参差不齐的特点。三是乡村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在接待游客时,没有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为了经济效益,大批量的接待游客,超出环境承载能力,从长远来看,这不仅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而产生了阻碍作用。
二、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振兴的出路
(一)深入推进和落实乡村土地流转经营制度
当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外出务工的居民数量不断增多,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农业在乡村经济发展中依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而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建设现代化农业,就必须要深入推进和落实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制度,村民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等方式出让经营权,结合我国民族耕地分布特点,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给专业大户或者是合作社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流转,发展特色经济作物规模经营。通过这种方式既有效的解决了因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造成的土地荒废现状,使得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充分应用,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另外一方面还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季节性就业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切实发挥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制度的作用与价值,那么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保证所有政策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工作,使得农村生产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发挥民族特色优势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如上文所述,民族地区乡村在文化与民俗等方面独具特色,其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民族特色优势,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振兴过程中,就应当明确自身的优势,构建成熟的产业链,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做到精准定位。以苗族为例,该民族在服饰方面特点鲜明,而且苗族聚集的地区盛行苗医,当地居民对于各类草药十分了解,据相关研究表明,苗族居住的山区药物的资源种类之多,产量之大,品质之好,是许多平坝地区所不能及的。常见的药可达1500种之多,常用的约200种,中国苗族聚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不少的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大力开发常用的药材。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其就可以结合苗族乡村的特点,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不能只是简单的让苗族居民掌握采集药材的方法与技能,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最新的药材加工方法,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各类药材的附加值,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增收,促使当地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發展。再比如说,当前许多民族地区乡村都在积极发展旅游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政府应当提高重视度,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力度,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要保证乡村道路的通畅,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休憩场所,同时还需要科学评估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在环境承载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承接游客,这样才能推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乡村地区经济振兴发展之所以停滞不前,就是因为优秀的人才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和指导,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不能只是从经济方面给予支持,还应当根据乡村特点,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这样可以帮助 农民尽快找到提高经济收入的方法,只有“授之以渔”才能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三)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
对于乡村来说,农业始终是其发展建设的根基所在,但是在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也不能仅仅只是将目光局限于的农业之上,民族地区乡村要想实现自我的经济振兴,还应当学会积极拥抱新时代,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与外界的交通、信息交流便利的优势,争取早日将民族地区农村打造成集现代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为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优化广大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还应当因地制宜推广当地的特色民族文化产品,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多助力。另外一方面还应当尽早统一服务标准,优化服务质量,展现产业特色,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切不可人云亦云,而是要寻找到自身的特点,明确经济发展着力点,并为之努力奋斗。
总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好的事情,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解决乡村振兴的经济困境,找到合适的发展出路,民族地区乡村才能将其优质的特色民族文化传播出去,改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我国才有可能真正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的崛起。
(作者单位:1.大连民族大学;2.西南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