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为本”的“阅读·思考·表达”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2021-07-11林国强
林国强
摘 要:本文以苏教版《化学1》中“铝及铝合金”的教学为例,采用“阅读·思考·表达”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化学学科思想、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期望为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思考·表达;铝及铝合金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提出的一种意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阅读·思考·表达”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受到老师们的普遍关注,犹如一股暖流涌进课堂,让课堂瞬间活跃起来[ 1 ]。
1 “素养为本”的“阅读·思考·表达”课堂教学模式
“阅读·思考·表达”课堂教学模式见图1。
2 “素养为本”的“阅读·思考·表达”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要点
阅读主题的设置和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阅读主题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学生思维活动的窗口、课堂气氛的引燃剂。阅读主题的承载形式可以是一种物质的结构、制备方法或它的用途,也可以是一个实验、一则化学史或文献记载、一条新闻报道、一段视频资料等。问题串是学生思考活动的牵引线,问题串能推动课堂进程、激活学生的内在知识、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因此,问题设计应精雕细琢、直面课堂教学目标、指向知识要点、指引学生发展。学生的思考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是该课堂教学模式的主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遇到思维障碍时可以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等方式进行解决。学生思维的展示和表达是该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头戏,通过学生展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对实验技能及研究方法的应用,完善学生的化学思想和化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3 “素养为本”的“阅读·思考·表达”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思路及教学流程
新颁布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渗透学科思想、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正是“阅读·思考·表达”课堂教学模式所秉持的基本理念。笔者对“铝及铝合金”这节课设计的核心素养培养思路是:通过探究铝的性质,并从结构角度进行解释,进一步深化学生已经具备的“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化学学科素养;通过对铝的相关化学反应的分析,巩固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分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有关铝性质的探究方案,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实际问题的阅读思考、分析表达,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提升“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基于以上思路,笔者把本节课课题的副标题命名为 “生活中的伴‘铝”并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见图2)和教学流程(见表1)。
4 “素养为本”的“阅读·思考·表达”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实录
4.1 环节1: “离不开”的伴“铝”
【阅读主题】观察、感受桌面上的铝片,观看幻灯片上铝及铝合金在工业制造、日用制品中的应用图片。
【问题设计】你能归纳出铝单质的物理性质吗?
【思考讨论】小组交流讨论、师生互动。
【学生汇报】展示表达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对生活中含铝元素制品的展示,将用途体现性质的化学认知视角显性地凸显出来。借助这个视角,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讨论,对铝的物理性质从原来的片面了解到汇报展示时的条理有序、全面系统。这样一个从宏观现象的观察到化学核心素养的达成,体现学生宏观辨识能力的提升和化学思维方法的形成。
4.2 环节2: “暴脾气”的伴“铝”
【阅读主题】观看铝的其他用途图片:焊接铁轨、冶炼金属、定向爆破、观看演示实验:铝热反应。
【问题设计】(1)你能描述该实验的现象吗?
(2)如何给铝粉与氧化铁的混合物反应提供高温条件?
(3)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若是氧化还原反应,请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该反应中铝体现了什么性质?
(5)回忆金属钠、镁的性质及铝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位置和铝的原子结构,想想为什么铝会有这样的性质?
【思考讨论】小组交流討论、师生互动。
【学生汇报】展示表达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对铝热反应宏观现象的感知转入对铝的性质微观本质的探析。提示学生回忆金属钠、镁的性质,感受铝在性质上与它们的差异;通过铝的原子结构及它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位置,帮助学生认识铝的化学性质,进一步巩固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维、深化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素养。问题2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的精神。问题3要求学生书写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判断反应类型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意在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变化观念和基本的化学转化观与微粒观。
4.3 环节3: “探究”伴“铝”
【阅读主题】阅读铝制压力锅使用说明(见图3),预测铝会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利用桌面提供的药品,验证你的预测 (实验用品:浓硫酸、稀硫酸、NaOH溶液、硫酸铜溶液、铝片、铝粉、砂纸、试管、胶头滴管、废弃的装药面板代替点滴板)。
【问题设计】完成实验报告1(见表2)。
【思考讨论】小组交流讨论、设计实验、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本质分析。
2Al+6H2O=2Al(OH)3+3H2↑ ①
Al(OH)3 +NaOH=NaAlO2 +2H2O ②
反应①在常温下较困难,但是氢氧化钠的存在发生了反应②,促进了反应①的进行。
故总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学生汇报】展示表达实验报告1。
设计意图:用废弃的装药面板代替点滴板既符合本节课的主题又深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学科素养。向学生提供铝片和铝粉、浓硫酸和稀硫酸,意在给学生探究提供更多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体验铝粉和铝片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差异,感知铝片与浓、稀硫酸接触后的不同现象,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变化观念。学生通过阅读铝制压力锅使用说明书能体会学科价值和社会责任,养成使用工具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分析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本质的过程中,既深化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又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4.4 环节4: 验证伴“铝”的外衣
【阅读主题】观察铝片与浓硫酸接触一段时间后,铝片表面的变化。阅读教材铝槽车运输浓硫酸、浓硝酸部分的内容介绍。
【问题设计】如何用实验检验致密氧化膜的存在?完成实验报告2(见表3)。
【思考讨论】小组交流讨论、设计实验、师生互动。
【学生汇报】展示表达实验报告2。
设计意图:捕捉设问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阅读思考,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比较不同方案的优缺点,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强化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方法观的形成。
4.5 环节5: “凶残”的伴“铝”
【阅读主题】资料“过量的铝元素摄入对人体的危害”
【问题设计】如何避免人们在使用铝制品时过量摄入铝元素?
【思考讨论】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正确使用铝制品。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铝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到过量摄入铝元素对人体的危害,学生对铝的性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看待事物应有一分为二的辩证主义思想,既要看到它的优点并很好地利用,又要正视它的缺点并合理规避。通过学生对如何正确使用铝制品的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素养。
4.6 环节6: 课堂小结
【学生汇报】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方法、价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学科知识、学科思维方法和学科价值等维度对“铝及铝合金”这节内容进行总结提升,让“素养为本”的“阅读·思考·表达”课堂教学生根发芽。
4.7 环节7: 课后作
查阅资料了解铝及铝合金在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应用,并思考这些应用体现了单质铝的什么性质?写一篇小论文《人类的伴“铝”》,把你的论文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圖:让“素养为本”的“阅读·思考·表达”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
5 “素养为本”的“阅读·思考·表达”课堂教学反思
“素养为本”的“阅读·思考·表达”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注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师提供合适的“阅读主题”,通过巧妙的“设问”,创造必要的实验探究、资料查阅条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展示表达。课堂上教师扮演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梯,为学生的知识成长、技能掌握、素养达成搭桥铺路,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后作业的精心设计为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提供肥沃的土壤。参照“素养为本”的“阅读·思考·表达”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教与学的角色定位明确,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显而易见,教学思路简单清晰、有章可循,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可创造性借鉴实施,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