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百年历程中不断推进的党的建设

2021-07-11石仲泉

红广角 2021年2期
关键词: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

石仲泉

【摘 要】1921年,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这样惊人的成就?除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党的自身建设过硬,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在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与各种错误思想倾向和不良作风进行斗争,从而保持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强盛的战斗力,赢得了人心,获得了中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1)02-0005-18

一百年前,一个只有50多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经过前仆后继、浴血奋战,28年后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成为执政党。在百年华诞之际,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来,经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下,迅速恢复经济社会活力,成为经济发展总量唯一正增长的大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这样惊人的成就?除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党的自身建设过硬,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回首百年建党,深入探讨百年党建是怎样将党百炼成钢,使一个由数十人组成的幼年政党成长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时间,就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发展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從建党到古田会议决议以前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后就重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共二大文件的不少规定对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奠基性作用。比如,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只有共产党是工人的先锋,是工人的政党”;强调“我们共产党不是空谈主义者”,“乃是时时刻刻要站起来为无产阶级利益努力工作的党”,“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不离开群众”;强调我们党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个个党员须牺牲个人的感情意见及利益关系以拥护党的一致”,每个党员须了解,共产党施行集权与训练时,“乃应以共产革命在事实上所需要的观念施行

之”。当时的党还在襁褓之中,能旗帜鲜明地强调这些实属不易。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之基础。

中共三大制定党的第一部组织法《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开启了尔后一系列组织法的先河。中共四大作出《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指出“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中共五大对党章作了较大修改,第一次提出“党的建设”称谓,规定“党部的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增设“监察委员会”,对中央和地方监委的产生有具体规定。此前,党中央于1926年8月发出《关于坚决清除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这是中共制定的第一个反腐败文件。这几个“第一”,说明党的建设有很大进步。

大革命失败的影响造成党的建设走了些弯路。中央临时政治局将大革命失败的组织原因归结为党的领导机关中工人成分太少,从而提出“使党的指导干部之中无产阶级及贫民的成份占最大多数”。中共六大继续坚持“务使指导机关工人化”。这实际上是按照联共(布)的党建模式来强化党员的出身成分问题。受此影响,经共产国际认可,工人出身的向忠发被选作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之后的实践证明,强调领导机关的工人成分,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有力指导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反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给党的工作造成重大损失。实践证明,照搬苏联党建经验既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也不能解决党的素质问题。

(二)从古田会议决议至全民族抗战爆发

党的建设的历史分期将古田会议决议作为一个界碑,主要是此前根据中国国情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共产党就很难安身立命。古田会议决议第一次提出并初步地形成了关于解决党的思想建设问题的应对举措,还对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正如邓小平所说:“在井冈山时期,即红军创建时期,毛泽东同志的建党思想就很明确。大家看看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就可以了解。”

当时毛泽东虽远离中央,但他深入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并在革命斗争的最前线,依据农村和红军中党组织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党建理论和中央“九月来信”指示精神,在1929年12月下旬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下称“决议”)中提出了关于如何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关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决议”列出8种错误观念,逐个地论述了每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具体表现、来源及其纠正方法。“决议”还强调必须反对主观主义等错误思想,指出主观主义在某些党员中浓厚地存在着,其必然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纠正的方法:一是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二是党员要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这里已经论及党的思想路线问题,说明“决议”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认识达到了相当高度。

关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决议”首次提出“党的组织路线”概念,明确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具体条件,对不符合党员资格且经过教育不改者“一律清洗出党”;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党的战斗力;强调“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反对极端民主化。

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纠正党内错误思想,就包括纠正不好的作风。“决议”初步地提出了党的三大作风思想。上述反对主观主义,就是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强调红军打仗,离开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目标,就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这就是要求密切与群众联系的作风。关于开展批评,强调批评要注意政治,使党员明白批评的目的是增加党的战斗力以达到阶级斗争的胜利。

“决议”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党员队伍以农民成分为主的情况和革命战争十分残酷的条件下,如何着重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建设党和如何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等问题。它标志着毛泽东建党学说初步形成,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古田会议确定的原则,很快贯彻到红四军中去,后来在其他红军队伍中也逐步得到实行。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写的《反对本本主义》和《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就是思想建党、作风建党的经典之作。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之后毛泽东倡导的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原则逐步成为全党共识。同年12月,瓦窑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在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为扩大与巩固共产党而斗争”。会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尽管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在党内占大多数,但党完全有能力把许多愿意为共产党主张而奋斗的新党员,锻炼成为有最高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战士。党不惧怕非无产阶级党员政治水平的不一致,党用共产主义教育去保证提高他们到先锋队地位。这些论述对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思想作了进一步阐发。

(三)从抗战全面爆发至解放战争胜利

这是党的建设理论以毛泽东的党建思想全面展开而走向成熟的时期。抗战全面爆发后,为适应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的队伍空前壮大。至1938年底,党员人数从抗战初期4万多人增加到50多万人,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具有比较广泛群众基础的全国性大党。但是,大批新党员缺乏党的基本知识,缺乏初步的马克思主義理论修养和革命经验,并带入大量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少数坏人和敌对分子也混进了党内。1939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巩固党的决定》,指出:“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成为我们今天极端严重的任务。”两个月后,毛泽东提出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作为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进行。这一伟大工程把党员数量的发展与质量的提高紧密结合,把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融为一体,全面地指明了党的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党的建设思想理论得到重要发展。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各地党组织迅速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从1941年初夏始,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一方面可以把早已提出的党内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引向深入,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彻底解决党的历史是非和思想路线问题,在全党更牢固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原则,从而促使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内涵更加丰富。

整风运动既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主要载体,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上一个伟大创造。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教育全党干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就推进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而言,延安整风运动至少有五大功绩。

第一,空前地提高了中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许多过去没有读过马列著作的干部,这次集中认真读了中央规定的理论书籍;过去读过马列著作的一些领导干部,这次懂得了怎样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与方法来认识中国革命问题。整风运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对于提高党的战斗力量,夺取全民族抗战胜利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第二,基本弄清中共历史上的路线是非问题,在全党范围确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遵义会议只改组了中央高层领导成员,没有解决政治路线问题。开展整风运动,毛泽东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整风报告,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升到“党性”高度,视为“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另一方面主持编辑《六大以来》等三套历史文献,使许多负责同志认识到苏维埃运动后期确实存在错误路线,从而在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对于党的历史问题形成了共识。这对于确立正确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起了重大促进作用。

第三,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步伐。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新界定,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生动表述。他号召全党要使中国革命丰富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化,将经验升华为理论,成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整风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催化剂。

第四,促进了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指导思想。全民族抗战空前提升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的巨大影响,毛泽东的领袖地位也得到共产国际明确支持。《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思想构建成体系的标志性著作。延安等地报刊相继撰文赞颂以《新民主主义论》为代表的毛泽东的思想理论。作为整风运动理论结晶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作用,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第五,对于中共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起了决定性作用。毛泽东明确提出,共产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从而使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要求得到了落实。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不仅重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建设,而且强调党员个人的思想意识修养,要求共产党员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更鲜明地展现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品质。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关于共产党员修养理论的代表作,对于推进思想建党起了重要作用。与此相联系,通过整风运动概括的三大作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也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

整风运动使毛泽东思想的党建理论得到巨大丰富。邓小平指出,毛泽东的“完整的建党学说,是经过实践在延安整风时期建立起来的。毛泽东同志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党的作风是什么,都有完整的一套”。

毛泽东的建党学说虽然已形成完整体系,但还在丰富和发展。从抗战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三次对谈”和“两个务必”思想最具代表性。“三次对谈”即“甲申对”“窑洞对”“赶考对”。1944年3月,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看到该文说: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是年11月,毛泽东致函郭沫若,感谢此前他对党的抗战路线和延安成为民主圣地的夸奖,写道:“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缺点错误,希望随时示知。”毛泽东与郭沫若的这两次笔谈,即是“甲申对”。1945年7月,国民参政员黄炎培等6位先生访问延安。他们考察5天,与中共领导举行了3次会谈。毛泽东问黄炎培,对延安的感想如何?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少王朝都没有能跳出“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次著名对谈,史称“窑洞对”。最后的“赶考对”与“两个务必”是同时提出的。1949年1月,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结束,革命胜利在即。是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是谋划筹建新中国大政方针的重要会议。毛泽东作主题报告,谈到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醒全党要警惕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情绪的滋长,警惕资产阶级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两个务必”思想。全会结束后,中共中央及其所属机构由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对周围同志说: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出发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进京赶考去!周笑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段对话,就是“赶考对”。

不难看出,“三次对谈”讨论的问题本质上就是——以李自成农民军“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典型“周期率”为史镜,共产党绝不能再重蹈覆辙,成为20世纪的“李自成”。“三次对谈”和“两个务必”思想,具有永不过时的警示和启迪意义。腐败亡党亡国,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凡被造反推翻的,无不是腐败使民心丧失殆尽的结果,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概莫能外。这始终需要中国共产党高度警惕,居安思危。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肩负双重任务,既要治国又要治党。怎样进行执政党建设,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非常关注并为之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整体情况一样,对于执政党建设的认识,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的教训。就其成功经验来讲,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执政党建设殚精竭虑的结晶。

(一)整风整党,严惩贪腐,开启了从严治党、清廉治国的良好风气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从严管党治党。新中国伊始,中国共产党已发展为拥有近450万党员和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从整体上看,党的基本队伍仍然保持着战争年代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革命胜利的形势下仍然保持艰苦奋斗本色,积极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但是,党的状况和组织发展仍存在不少与执政地位不相适应的问题。一部分党员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革命意志衰退,贪图享乐的思想有所发展,疏远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损害了党的威信。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开展整风整党运动,坚定不移地贯彻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精神。

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朱德为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950年下半年始,整风运动全面展开。1951年2月,中央决定从下半年开始,先以一年时间进行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使每一个党员都明白做党员的标准。在随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通过《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规定了共产党员标准八项基本条件,并决定开展整党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政权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坚持共产党员条件作的新的努力。

1951年底,中共中央又决定将正在开展的“三反”运动与整党相结合,严肃批判与处理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贪污、浪费、受贿等腐化堕落行为。在这场运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从严处理了被称为“共和国第一宗大腐败案”的刘青山、张子善案件。

刘、张二人在20世纪30年代初参加革命,是经受了残酷战争考验的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担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和天津地区专员职务时,利用权力,盗用公款进行倒买倒卖的非法经营活动,盘剥民工经费,盗窃国家资财,贪污挥霍。毛泽东对为他们“说情”的高级干部明确表示: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二十个、二百个、二千个、二万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批准了對他们判处极刑的决定。对刘、张的处理引起全国震动,起到非常好的威慑效应。这场运动教育了干部和党员,对树立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社会风尚,增强防止非无产阶级思想腐蚀的能力,提高党的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正确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廉洁治国的良好开端。此后多年,再没有发生过这样轰动全国的贪腐大案。

(二)中共八大前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三大举措

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曾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北平(北京)那样的大城市“开八大,有人说这是机会主义;恰恰相反,八大如果还在延安开,那就近乎机会主义了”。历史的发展如毛泽东所预言的那样,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了。对于如何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处理刘青山、张子善案件后就一直在深入思考。中共八大前后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节点。

第一,慎重处理高岗、饶漱石事件。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全面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中共党内发生了高岗、饶漱石事件。高岗时任有“经济内阁”之称的国家计委主席,饶漱石时任有“党中央第一大部”之称的中央组织部部长。那时,中共中央正准备召开一届全国人大和中共八大。高、饶以为这是获取更大权力的时机,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和组织工作会议期间,散布流言蜚语,进行宗派活动,制造党内分裂。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对他们作了处理。决议要求:全党高级干部的重要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意见应经常向所属党组织报告和反映,其关系特别重大者则应直接向党中央的政治局、书记处和中央主席报告和反映;如果避开党的组织和中央来进行个人或小集团的政治活动,避开党的组织和中央来进行个人或小集团的政治意见,这在党内就是一种非法活动,就是违反党的纪律、破坏党的团结的活动,就必须加以反对和禁止。通过高岗、饶漱石事件,全党进行了一次维护和增强党的团结、遵守党的纪律的教育。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为加强对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监督,决定成立党的各级监察委员会,代替此前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提升了党内监督检察的地位和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二,中共八大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大举措。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党面临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给党的建设带来新的课题。中共八大高度重视加强执政党建设,刘少奇的政治报告和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都对此作了重要论述。对于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中共八大强调了四个问题:

一是强调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发展党内民主。鉴于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的历史教训和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刘少奇和邓小平的报告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刻论述,指出:一切重大问题的决定都要在适当的集体中经过充分讨论,容许不同观点的充分争论。要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反对不正当的突出个人和个人崇拜行为。要加强党内外制度建设,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的关键,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为此,中共八大提出,县级以上各级党代会改为常任制,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使代表大会成为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

二是强调执政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坚决反对官僚主义。邓小平的报告指出,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正确地实行群众路线,党的事业就成功;反之,党和人民事业就遭受损失。官僚主义现象的存在,说明群众路线没有得到完全地贯彻执行。我们必须向这些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经常斗争。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是作为执政党必须着力解决的历史任务。

三是强调执政党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统一。邓小平指出,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建设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力量所在。经常注意维护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统一,是每个党员的神圣职责。为了保持党在马列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必须大力发展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把“维护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统一”列为党员义务。

四是强调执政党必须对党员提出更高标准。党的事业的胜利,党对于人民所负的责任的加重,要求对党员提出更高的标准。中共八大修改后的党章对此作了新规定,既对党员义务增加了新要求,也对党员民主权利增添了新内容。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向每个普通党员都提出严格的要求,就需要向党的干部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他们比普通党员负有更高的责任,应当首先学会永远不脱离群众,永不自满和不惧困难,勇于接受自下而上的批评,不断改进工作。

中共八大着重提出的关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总结了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在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诸多新思想、新方针和新设想,初步形成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执政党建设理论,是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开展整风运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1956年下半年起,伴随着国际局势的动

荡不稳,一些党和政府部门工作出现偏差,一些地方出现闹事现象。毛泽东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领

导上存在着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工作方法不对头引起的。解决的办法,首先是克服官僚主义,扩大民主,开展党的整风运动,克服党本身存在的各种弊端,使党适应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新任务的要求。

1957年2月下旬,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4月下旬,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在全党进行一次普遍、深入的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此次运动的主题就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次既严肃认真又和风细雨的思想运动。毛泽东还指出,党希望通过整风,达到这样的目标: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他还希望通过各界人士的批评,使党的作风真正得到改进,也设想通过党的若干具体领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来妥善解决实际工作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中国共产党与知识分子的矛盾。

整风运动全面展开后,各方面人士在各种座谈会和报刊上广泛而集中地对中共的工作提出批评意见。毛泽东对揭露出来的党政工作中的大量缺點错误高度重视。他看到上海《解放日报》报道邀请一批中小学教师在整风座谈会上提出的批评意见后,将这张报纸批给刘少奇等人阅读,指出:“这一版值得过细一看,不整风党就毁了。请你们注意看上海解放日报”,“集中看人民内部矛盾和我党整风消息,这是天下第一大事。”毛泽东很希望整风运动按照预先设想的这个方向发展。

但是,历史前进的方向是诸多合力的作用。社会上的各种批评意见,除对党的工作作风中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的各种具体表现有大量批评外,越来越多的意见涉及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政治运动、党的内外方针等重大问题的根本评价,有的甚至怀疑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情况引起中共中央、毛泽东高度警惕,并对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过于严重的估计。随后,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反右派斗争,沿用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斗争方式,但对斗争的急骤发展又没有谨慎地加以掌控,致使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本来旨在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反而导致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造成偏离了整风运动的正确方向,产生严重后果。这是一个深刻教训。

(三)20世纪60年代初重塑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调整党内外关系

自1957年反右派斗争到1959年庐山会议,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历了一段曲折和挫折。经济社会形势异常严峻,政治关系、党群关系日益紧张。中共中央决定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着力点,实施全面调整。

第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重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面对严峻的经济社会形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反思“大跃进”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1961年初,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号召全党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会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中央领导人身体力行,投入调查研究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调查研究之风。这对于重塑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二,重新强调执政党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对执政党建设经验作了新的总结。毛泽东的讲话、刘少奇的报告以及其他领导人的发言,蕴含着丰富的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和经验。这主要有:执政党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委的集体领导;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一切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必须坚持群众自觉自愿的原则;要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党的领导人要成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評的模范;必须严守党的纪律,健全党内生活,加强党的监察工作。这些经验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挫折后重新得出的,对校正执政党建设的方向、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制定各种条例,调整党内外关系。随着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深入,中共中央制定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工业、科学、教育、文艺等方面的条例,不仅推进经济工作走向正轨,而且使诸多方面的经济政治关系得到调整。积极改善并主动调整党同知识界、工商界、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宗教界、少数民族、归国侨胞以及其他爱国人士的关系,做好在政治运动中受到伤害的党外人士的甄别工作,做好摘去右派分子帽子和还戴着帽子的人的安置工作。同时纠正反右倾运动的错误,给予受到错误处理的党员和干部平反,改善党内政治关系。这些调整维护和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第四,大力开展向先进典型、英雄模范人物学习活动,积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在战胜严重经济困难过程中,社会各界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大寨人将沟壑改造成良田和林县人民开凿红旗渠,成为农业方面的旗帜;铁人王进喜带领石油工人开发大庆油田,是工业战线的先进典型;解放军战士雷锋时时刻刻为人民群众做好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成为时代楷模;县委书记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成为广大基层干部学习的榜样;为祖国科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钱学森等一批著名科学家,是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中共中央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学习他们,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谱系,塑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

第五,提出培养和造就革命事业接班人,警惕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通过文化交流等手段传播西方国家价值观来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年轻一代。中共中央高度关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文化渗透战略。1964年6月,毛泽东提出培养革命接班人问题,要求接班人在大风大浪中成长。后来尽管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但提出这个问题的初衷是无可非议的。它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是一份宝贵政治遗产。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建设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场伟大革命和伟大觉醒,孕育了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推动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把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作为新的伟大工程向前推进。这个推进同样带有探索性质,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值得反思的教训。这里主要论述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对推进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开创性贡献。

(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加强执政党建设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非常重视执政党的建设。他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中担任过党的总书记,抓党的建设是他的主要工作。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对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倾注了巨大心血。

第一,提出制度治党治国思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坚决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这是邓小平总结“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1980年8月,他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是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包括组织制度、干部制度,还存在不少弊端,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群众反映突出的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等,固然有思想作风的一面,但是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他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改善党的领导,就是要改革、改善党的领导的某些组织制度、干部制度和工作制度等。只有坚决地改革这些产生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的具体制度,“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这就是制度治党治国思想。

第二,强调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首位。这是党的建设成为革命胜利法宝的“秘诀”。邓小平抓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特别强调五条:一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在一切工作中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二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弘扬共产党人革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反复告诫全党要把“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政策对不对、工作好不好的基本依据。这“四个人民”,就是要求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三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讲政治,指出坚持“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四是任何时候都要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培养“四有”新人。要教育广大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他们的精神面貌好了,也会影响党的作风,有助于改进党风。五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群众路线,发扬党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要一直抓60至70年。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

第三,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指出:“我赞成陈云同志讲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问题。”他强调,解决党风问题最重要的是反对腐败现象。20世纪80年代前期,他针对日趋严重的经济犯罪指出:“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 改变面貌的问题。”他指示,党风建设要长期抓、一直贯穿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之中。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他对新组建的中央领导集体指出:要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要结合起来。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

第四,邓小平理论作为又一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三大已把邓小平的重要思想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并有了大体轮廓,指出这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992年南方谈话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大成,并以异常鲜明、透彻和凝重的语言发表了许多“惊世骇俗”的观点。中共十四大明确地概括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中共十五大明确地把这个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用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結合实现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又一伟大成果。

(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与加强执政党建设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21世纪。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开创,使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成为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要求党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丰富和发展了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第一,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由治党及至治国的理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认识,涉及同世界先进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方向的密切联系,反映了国内外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这就是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物质力量,使党的执政具有更加强大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使党的执政具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基础;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使党的执政具有更加强大的群众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具时代精神,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挥着巨大作用。

第二,提出在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是“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994年9

月,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专门讨论加强执政党建设,明确提出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进。这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历史性决策。中共十六大对全面推进执政党建设作出明确部署,强调要提高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等五种执政能力。这对于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思想,把执政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推向新境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加强执政党建设,首先抓住处理好治国与治党的关系这个带根本性问题进行思考和部署。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大国执政党,不可能离开治国去孤立地治党,只能在治国的同时来治党。2000年1月,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这就要求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此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遵循治国先治党的思路,始终把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为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

第四,提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研究。江泽民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经验,特别强调在新世纪新阶段把握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这可以归纳为:一是执政兴国。“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执政为民。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执政安邦。共产党执政成为国家领导者后,要运筹安邦定国,谋求国家稳定,希冀社会安宁。“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四是执政清廉。要“把反腐败寓于各项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当然,认识的升华到实践的贯彻执行,还需要有一个落实到位的过程,但能有这样的新认识亦是历史的进步。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加强执政党建设

中共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中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并根据进入21世纪后国内改革进入攻坚期的新情况,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丰富和发展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新的贡献。

第一,提出科学发展观,再次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进入21世纪后,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的经验,并在深刻分析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外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人民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中生产、工作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形成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中共十八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第二,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了阐释,明确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使用很早,其內涵是什么却不十分明确。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共十七大概括了它的两个重要内涵: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什么内容;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理论。在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胡锦涛又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共十八大报告继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大内涵作了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有了规范性表述,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成果。

第三,提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重要理念,要求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既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概念作了规范化界定,也提出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任务。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任务。加上“服务型”,主要是突出体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能鲜明地与其他政党区别开来,同时也是针对党内存在的脱离群众的危险而言的。加上“创新型”,更能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要求,也与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任务相匹配。这是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第四,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009年,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任务。这就把过去长期讲的“中国化”加上了“时代化”和“大众化”,使之成为更好地认识中国、认识时代,改变中国面貌的锐利思想武器。中共的艰辛探索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乃党之魂、国之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之源,中华民族在21世纪和今后更长时间的安身立命之本。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决策,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党的建设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面对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就是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高度重视执政党建设,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了新阶段。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鲜活的理论成果

中共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了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重大的时代课题。它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世纪性课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断探讨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解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全面从严治党这场伟大的自我革命,成功地挑战了西方国家没有两党制不可能反对腐败的普世價值论以及全盘西化论者散播的“反腐党亡,不反腐国亡”的谬论,从而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标识。

上述所有思想涉及领域覆盖全面,科学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革命性、实践性特征,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提到了新的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鲜活的理论成果,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从文化传承维度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的最新理论结晶。它作为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必将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大放异彩。它的指导作用,对中国而言,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它的国际影响,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看,“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一步提升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力,有利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是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

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区别。中共十三大最早使用“从严治党”概念,随后由江泽民将治党与治国加以贯通,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著名思想。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履职后,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从严治党被视为重中之重的历史使命。在先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之后,2014年12月,习近平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这样,正式形成了“四个全面”的协调战略布局。习近平解释“全面从严治党”新战略,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重点是抓住“关键少数”。“严”就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治”就是从党中央到基层党支部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全面从严治党,“不只是字面上的变化,更是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最大推进器,是执政党建设理论带有标志性的重大创新。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法宝。只有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高尚性。也只有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长期执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永远在路上,与中国共产党始终共生存。

(三)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发展

有如前述,“思想建党”思想是毛泽东的伟大创造。他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最早提出着重在思想上建设党的思想。到延安整风时期,他进一步强调这个思想,要求共产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不断开展无产阶级思想反对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这个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整个党建理论的核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了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问题,认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这就是制度治党治国思想,它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党建理论。中共十八大之后,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时明确提出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新思想。习近平说:“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这是中共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新思想。它不是把毛泽东的思想建党理论和邓小平的制度治党思想简单相加,而是在科学综合中赋予了重要的新内涵。这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也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要求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对全面从严治党起到重要牵引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党建理论的新篇章。

(四)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紧密结合是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又一创新

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紧密结合,既是对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思想的深化,也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思想的逻辑延伸,是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又一创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思想是属于宏观层面的,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紧密结合思想则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思想的具体化和落脚点。依规治党是制度治党的具体体现,一是要求严明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关系全局的原则问题上,全党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求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把执纪和执法贯通起来,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大多数,做到有规在先、抓早抓小,使全体党员严格执行党规党纪,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德治党,旨在落实思想建党要求。习近平反复强调三方面内容:一是抓好思想理论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员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要把理想信念作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金刚不坏之身”。二是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党性修养教育。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三是抓好作风建设,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以德治党与依规治党是相互贯通的。依规治党蕴含着以德治党、思想建党的具体要求,以德治党又以依规治党、制度治党为支撑。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共同体,有利于不断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对党的忠诚度,进一步强化全党对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度。

(五)巡视监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

巡视制度早在1996年就开始探索试点,到2003年全面展开。中共十八大以来,巡视监督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中共中央将巡视监督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它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一是空前地提升巡视监督的重要作用,将其视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习近平说:“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我们的巡视不是八府巡按,但必须有权威性,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二是明确了巡视工作方针,剑指党风廉政问题。习近平指出:重点就是“四个着力”——着力发现是否存在违反党的政治纪律问题,着力发现领导干部是否存在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等违纪违法问题,着力发现是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着力发现是否存在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就突出了巡视重点,凸显其利剑锋利。据不完全统计,中纪委立案审查的中管干部,一半以上是根据巡视组移交的问题线索查处的,这是从未有过的成效。三是全面开展专项巡视,加快巡视节奏频率。它如同巡视工作的“轻骑兵”,能發挥“短平快”的特殊作用。目前,巡视工作已经制度化、常态化。

(六)健全和完善监察制度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成果

2003年12月曾颁布过《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对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党内监督作了若干规定。随着形势任务发展变化,2016年10月,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根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对10多年前试行的监督条例进行修订,审议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个新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将中共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思想转化成为党内法规要求,强调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公开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健全不当用权问责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在新的历史节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要成果。与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监督制度相匹配,在国家层面也建立各级监察委员会。这是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加强对公权力监督的重大改革创新。新建国家监察体系,成立各级监察委员会,代表党和国家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它标志着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正在形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丰富和发展。

(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令全党全国人民满意的成绩

认真实施党风廉政建设,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展反腐败斗争,使长期以来一直遏制不住的腐败现象和多发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取得了令全党和全国人民满意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许多阶段性成果,但腐败现象的多发高发势头令人揪心,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无不为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担忧。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习近平多次表示:“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9000多万党员、在一个14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因此,他强调必须从关系党的领导生死存亡的高度,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他代表中央昭告全党:“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是怕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还是怕得罪十三亿人民?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对腐败分子,我们决不能放过去,放过他们就是对人民犯罪、对党不负责任!”“腐败分子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抓回来绳之以法,五年、十年、二十年都要追,要切断腐败分子的后路。”“开弓没有回头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必须决战决胜。”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猛药去疴,重典治乱,“老虎”“苍蝇”一起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3.3万件,立案审查中管干部414人、厅局级干部1.8万人、县处级干部13.7万人。强力反腐,深得党心民心。如果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纠正“左”的错误,是党的路线问题的拨乱反正;那么中共十八大以来反对“四风”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伟大成就,则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次拨乱反正。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丰硕成果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中国70年来、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全面回答了在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构筑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

首先,《决定》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宏伟格局。它构筑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达13个类别,遍及治党到治国的各个领域,集40年来探索制度改革和建设成果之大成,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其次,《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方方面面的显著优势,不仅使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了更为全面的依据,而且使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有了强力的理论支撑。再次,《决定》构筑的13个类别制度不是平列的,党的领导制度被定位为最重要的根本制度,对其他制度建设具有统帅意义,是“1+12”制度格局。所谓“1”,即“党的领导”为“根本制度”,并将其明确为“制度体系”,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首要制度。其他12个方面的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制度和体制机制,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方面。党的领导作用贯穿于这些制度之中。这些制度功能各异,组合一起,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使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有了铜墙铁壁的制度保障。最后,《决定》增设“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调重点加强对高级干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破解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这就抓住了监督制度建设的要害,有利于构建一体推进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巨大收获。

百年建党,历经沧桑。百年党建,成就辉煌。邓小平曾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因此,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永不停息。

[作者系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
反腐败“成绩单”令种种质疑论调不攻自破
简政放权,“自我革命”从国务院开始
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三点攻”新模式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有德者的培养
运营商“自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