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象征 读透散文诗

2021-07-11陈林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散文阅读海燕

陈林

【摘 要】在《海燕》这一散文诗的教学中,研究者引导学生抓住象征手法,借助作品中描绘的形象特征、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语言文化背景,理解作品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学习作品中灵活运用整体观照、烘托对比的技巧;最后,将之与同类型的典型作品进行比较,展开比较阅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认识,从而让学生获得阅读和欣赏象征类作品的技能。

【关键词】《海燕》;三层级阅读理论;散文阅读;象征手法;对比手法

以具体事物和行为来表现抽象理念和意义的文学表现方法,被我们称之为象征手法。广泛运用象征手法是散文诗的一大创作特色。其中,抽象理念和意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象征意义。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通常将理解此类作品中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作品主旨所表达的情感作为教学的全部内容。然而,依据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这仅仅是完成了释义层的问题,并且对释义层中让学生学会读懂作品象征意义的方法都鲜少涉及。象征手法作为诗歌和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往往是作者寄托情感的重要技巧。学生只有找到象征性作品的阅读法门,才能有效地解读出作品的象征意义。在解码层面,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利用象征构筑文本的方法和窍门,才算是真正领着学生走进了“这一篇”,汲取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智慧,进而发展学生的读写思维。在评鉴层,教师可让学生对不同的作品进行评判、鑒别,或者让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借鉴,加深对象征手法的认识,从而促成学生对文本前两个层级问题的深度理解。

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海燕》为例,谈谈如何通过三层级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对象征类作品的阅读。

一、释义:为了避开沙皇政府的审查,同时又为了宣传、鼓舞当时的革命力量,《海燕》一文中出现了各类形象。那么,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思考路径】

1.分析海燕的象征意义

先从海燕这一形象的特征入手。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海燕具有敏捷干练、勇敢乐观、自信坚定等特点。联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结合海燕在俄文中的“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学生可以联想到,海燕象征英勇善战、乐观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2.分析其他形象的象征意义

确定海燕的象征意义后,学生从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可以联想到渐次逼近的“暴风雨”象征着即将来临的、试图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风暴。而海燕的战斗对象乌云、闪电、雷声、狂风等象征黑暗的反革命势力。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波浪、大海的象征意义。从与海燕的关系上看,我们可以看到海燕“翅膀碰着波浪”“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在波浪、大海与其他形象的关系上,则可以细读第7段,第8段的“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摔成尘雾和碎末”,第13段的“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的深渊里”等,从这些语段我们可以看出波浪、大海两者和乌云、闪电、雷声、狂风之间是对立的关系,由此可以推断波浪和大海是一体的,波浪是大海的一部分,是大海在战斗中的一种形式,它们共同象征着革命斗争中人民群众的力量。

此外,海鸥、海鸭、企鹅三种海鸟形象的象征意义也很容易识别。以海鸥为例,虽然它也会飞,但从它的“飞窜”与海燕的“飞翔”之对比可以看出作者截然不同的态度,从它的“呻吟”和对“暴风雨的恐惧”就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批判。它实质上是“假革命者”的象征。以此类推,从呻吟、吓坏、胆怯、躲藏等词语可以看出,海鸭和企鹅象征着惧怕革命、惧怕沙皇淫威的那群人。

把握作品中形象的象征意义,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还原作品创作时的社会环境;其次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在上下文的语境中确定象征物的特点,便于联想;最后,还应参考相关的文化语境,比如海燕在俄语中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这样,学生在找到突破口后,可以由点及面,准确把握作品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海燕》一文中的形象并非单个形象,而是一个完整的形象系统,各形象之间相互联系,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象征系统。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理解的突破口,进而顺藤摸瓜。虽然把握象征意义离不开联想,但是也不能天马行空、毫无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描绘的形象特点和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出发,帮助学生深入文本找到思维的锚点,这样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联想,从而为深入解码做好准备。

二、解码:海燕的形象是如何得以凸显的?

【思考路径】

1.象征系统的整体构思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沙皇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激烈而尖锐,大革命一触即发。高尔基根据自己参加斗争的经历,结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在作品中构建了一个彼此勾连、互为印证的象征系统,暗示当时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全面反映了当时的斗争形势,这比使用单一的象征体更有表现力。

2.环境氛围的渲染与烘托

高尔基按照暴风雨逐步酝酿、发展直至形成的顺序,将海面上的环境描写分为三个层次,以逐层推进的方式烘托主体形象。

第一层在开篇便营造暴风雨酝酿中的场景——“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辽阔苍茫的海天之间,小小的海燕却“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借助环境的渲染,凸显出海燕虽渺小但干练、高傲、勇敢且自信的形象特点。

第二层营造暴风雨逼近时的风云变幻——“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写出波浪与狂风争鸣战斗时的壮阔场面,以巨浪被狂风摔成尘雾和碎末的惨烈场景来烘托海燕的英勇无畏。此时,海燕听出雷声的“困乏”,说明海燕在战斗的过程中发现了敌人外强中干的特点,衬托海燕洞察敏锐、乐观坚定的形象。

第三层写风、雷、云、电齐发,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场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闪电在蜿蜒游动后熄灭在大海的深渊里。这象征着反革命势力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垂死挣扎、最终灭亡,烘托了海燕强大的战斗号召力,暗示革命的光辉前景,令人振奋。

逐步恶化的环境氛围,象征着日益严峻的斗争形势。海燕的形象也随着形势的发展被烘托得越发鲜明,塑造得渐臻完善。

3.其他形象的对比与反衬

作品通过塑造海鸥、海鸭、企鹅的形象来反衬海燕的高大形象。海鸥和海鸭面对暴风雨来临时发出的是“呻吟”,与海燕的叫喊、大笑、号叫形成对比;三种海鸟的行动是飞窜、恐惧、掩藏、吓坏、胆怯、躲藏,与海燕“高傲地飞翔”“直冲向乌云”“箭一般地穿过乌云”形成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与乐观。

【设计意图】作品除了歌颂海燕这一主体形象,还写了海鸥、海鸭和企鹅。它们有各自的特点,既与大海、狂风、乌云和雷电等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象征了作品创作时的社会环境;同时,这些形象又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海燕的主体形象。作者这些精巧构思的奥秘,值得学生欣赏与学习。

三、评鉴:与茅盾的《白杨礼赞》相比,《海燕》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何不同?

【思考路径】

1.象征意义的呈现方式不同

在《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文中说“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最后又指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力求上进的精神”。白杨树作为本体,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这样具体的象征体,还象征了力求上进的精神这样抽象的象征体,而这些象征意义是在作品中直接点明了的。

与《白杨礼赞》的直接不同,《海燕》中各种形象的象征意义却是隐晦深藏的。乍读起来,作品仿佛只是纯粹地描写海面上暴风雨来临前的场景,而形象的象征意义均隐藏在文字背后,需要读者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通过联想才能逐步洞察,无怪乎这篇作品發表之初能躲过沙皇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查。

2.象征手法的使用动机不同

在《白杨礼赞》一文中,作者并没有打算把象征意义隐藏起来,只是化直为曲,把能直接说的话寄托于具体的事物委婉地表达出来,以引发读者思考,加深读者的印象,达到增强文章表现力的目的。

结合《海燕》的创作背景和象征意义的呈现方式,我们可以推断,《海燕》之所以采用象征手法,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躲避沙皇政府文化审查部门迫害的无奈之举,只有通过象征的手法,才能将不能直接说的话,巧妙含蓄地告诉读者,达到宣传革命的目的。不过,就客观表现效果而言,象征手法也极大地增强了《海燕》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使其发表后不仅在俄国反响巨大,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读者。

由此可见,无论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被迫使用,还是出于创作表现的需要主动使用,象征手法的恰当使用都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值得我们在阅读中好好欣赏,在写作中好好借鉴。

【设计意图】《白杨礼赞》是一篇学生学过的、同样使用了象征手法的经典散文,将之与《海燕》放在一起进行互文阅读,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象征的作用,从而读透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技巧的散文诗。

(责任编辑:蒋素利)

猜你喜欢

散文阅读海燕
Friendship
关于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相关思考
以群文阅读助力中考复习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赏春
赏春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细品杨绛的“愧”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