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欣赏与国学经典吟诵融合分析

2021-07-11王莹

大观 2021年5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融合

王莹

摘 要:在国学经典吟诵过程中,如果采用适宜的背景音乐,那么可以使吟诵更加情绪饱满,同时可以让背景音乐和吟诵的内容进行细致化的融合,更好地加深观众的印象。基于此,文章探讨了音乐欣赏和国学经典吟诵的融合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融合方法。

关键词:音乐欣赏;国学经典吟诵;融合

音乐欣赏和国学经典吟诵融合中,无论是在演奏背景上,还是针对各类情绪的表达上,都具有专业性的融合基础,尤其是对于国学经典的诗词歌赋吟诵。由于汉语本身就具有音律美,那么如果通过对于背景音乐的合理调整,这二者之间必然能够具备良好的融合效果,让受众得到良好的视听享受。

一、音乐欣赏与国学经典吟诵的融合问题

(一)风格不匹配

音乐欣赏和国学经典吟诵融合中,在融合方法上主要存在风格不统一的问题,比如针对某一种以欢乐的口吻说出一个悲伤事实的融合国学经典吟诵作品类型,在背景音乐的选择过程中,选择过于悲怆的音乐,或者选择过于欢快的音乐,都会在最终融合过程中,实际很难实现在风格方面的协同性,导致在后续的具体表演过程中让观众产生极其严重的割裂感。问题成因在于:一方面是针对背景音乐的选择问题,由于节目的制作者和创作者针对音乐风格本身就不具备良好的欣赏能力,这就会导致最终选择的曲目和吟诵的作品不协调;另一方面是相关人员对国学经典吟诵的内容了解不到位,所以很难使用正确的背景音乐进行融合。

(二)融合范围小

目前的音乐欣赏与国学经典吟诵融合的表现过程中,音乐欣赏主要是和现代诗作品以及近代诗作品进行融合,与古代的诗词歌赋作品实际上并不具备良好的融合关系。因为在当前的很多创作者看来,古代的诗词歌赋必须能够对其进行演唱,而如果是非演唱状态下就无须与音乐融合。实际上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如果能够采用适当的方法实现吟诵曲目与背景音乐的有机协调,那么不但会让观众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可以更好地让接受教育的学生群体,在该过程中对演奏的诗词歌赋产生更高的兴趣。目前正是少数相关文艺创作者和从业者的认知狭隘,导致融合范围过低。

(三)融合效果差

音乐欣赏和国学经典吟诵融合过程中,必须要能够采用合理全面的融合模式才可以使得最终取得的融合效果积极良好。在目前的具体融合过程中,当前的融合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针对具体融合方法和融合效果,在专业化的实践过程和相关资源的分析过程中,未能采用专业化的方式,这会导致最终取得的融合效果未能经过多次验证,无论是从实际表现上来看还是从作用结果上来看,都丧失了美感[1]。另一个在融合过程中,针对相关的资源投放方法和资源的使用模式得到了错误的效果,这也会使得最终展现的作品较为尴尬。

(四)融合方法差

音乐欣赏和国学经典吟诵如果要进行融合,那么就必须使用适当的方法。比如针对吟诵作品,需要对断句、气息等方面进行调整,而音乐要能够根据该作品的本身含义以及塑造的场景进行合理的选择。在目前的融合方法使用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朗诵者的个人调整,其在音乐方面完全贴合音乐的本身观感和听感进行融合,这实际上产生了一种喧宾夺主式的效应。因为在国学经典吟诵过程中,听众会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吟诵的作品上,而非音乐表现上,音乐只是起到一种促进欣赏的作用。但目前这一喧宾夺主式的融合模式,导致人声部分反而成为一种点缀,这显然和国学经典吟诵的发展思路不匹配。

二、音乐欣赏与国学经典吟诵的融合方法

(一)音乐曲目选择

在当前的音乐欣赏和国学经典吟诵的融合过程中,主要采取的音乐为西方音乐,当然这类音乐本身无论是在气势上还是在演奏的层次性上都有较好的特色,但是在国学经典作品朗诵过程中,如果所有类型的作品都和西方音乐进行对接,那么这二者就很难建立风格上的全面协同关系[2]。因此在音乐的曲目选择过程中,本文认为今后需要更大限度地使用中国传统音乐,当然如果是现代诗以及近代诗,则可以在音乐风格上进行放宽,可采用西方音乐。总之,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合适的使用方法,并经过充分合理的验证,让观众可以更好提升音乐的欣赏品位。如果要使其能够和传统文化进行融合,那么使用中国传统音乐是一个最佳选择。

(二)融合风格协调

风格的协调过程中,必须能够针对相关曲目本身表现的音乐风格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创作者相关思想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了解该曲目是否能够和相关的作品进行对接。此外,在对音乐风格具体的调整过程和分析过程中,也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剪辑,从而使得不同类型的音乐可以进行全面性的协调,从最终取得的作用结果上来看,这样可以更好地根据国学经典吟诵的作品进行调整。比如在《长恨歌》中,实际上整部诗歌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从整体上来看较为欢快,而诗歌后半部分从总体上来看表现氛围变化都较为阴暗,那么在选择背景音乐时可以直接选择两个曲目进行融合。针对《长恨歌》的前段部分,在朗诵过程中可以使用中国传统音乐背景下所创作的《合欢》,此时可以和朗诵内容进行更好的对接,当然,如果考虑到《长恨歌》本身在朗诵过程中必然较为平缓,而《合欢》具有情感表达上的跳脱性,此时可能存在风格的不融合问题,那么也可以选择其他类似的能够展现喜悦心情的音乐;对于后半部分,必须要能够选择较为悲怆的音乐,比如中国传统音乐《悲笳》。在具体朗诵过程中,如果朗诵的速度放缓,那么这二者之间就可以进行更好的对接。

(三)融合范围拓宽

融合范围的拓宽过程中,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个古代的诗词歌赋上,在一定程度上摒弃现代诗和近代诗的朗诵,因为现代诗和近代诗在创作手法上以及相关信息的展现上,相对于古代的诗词歌赋来说较为单薄,并且大量的受众对近代诗和现代诗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认同现象,如果可以将所有的精力投放在针对这类作品的吟诵过程,很可能会导致各类听众的不满;另一方面针对古代的诗词歌赋,要確保在融合的背景音乐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更换。比如对于岳飞创作的《满江红·写怀》,“满江红”本身就是曲牌名,而且实际上在现有的传统音乐创作过程中,已经针对“满江红”的曲调进行了复原。不过从整体的风格上来看,可以发现《满江红·写怀》中实际表达的是一种渴望沙场杀敌、报国立功的思想,那么可以探讨是否可以和当前已经复原的“破阵乐”进行融合,因为二者在蕴含的意义和背景上较为协调,之后只需要分析《满江红·写怀》的朗诵与音乐的具体融合方法即可。

(四)融合效果评价

融合效果的评价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古代诗词歌赋在朗诵过程中和相关背景音乐是否能够具备良好的协调性和互动性,如果发现二者之间无论是从观感上还是从听感上都具有良好的融合特征时,那么就可以认为当前取得的融合效果良好[3]。比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其中,“水龙吟”实际上也是已经复原了的曲谱,那么在具体的吟诵过程中,就可以以“水龙吟”这一曲牌为音乐背景,让专业的吟诵者进行朗诵。此时,需要分析在风格上、协调性上以及最终取得的感染力上是否处于融合状态,如果不能具备良好的融合效果,也可以采用演唱的方法对吟诵的模式进行改进。

(五)融合方法选择

融合方法的选择过程中,基础工作是对背景音乐和吟诵的经典内容进行对比,从而实现针对所有信息和相关资源的有力协调;在取得了所有这类专业化的信息之后,则需要分析今后具体表演过程中各类信息的展现方法以及各类资源的使用方法。同时,针对融合方法的后续调整过程,也必须在所有资源的选择过程以及各类信息的研究过程中,根据当前已经具备的各类资源,对于选择的音乐进行专业化的剪辑、拼接和处理,从而让音乐能够更好地贴合国学吟诵作品的风格。

三、结语

在音乐欣赏和经典国学吟诵的融合过程中,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融合方法问题、融合结果问题、融合风格问题以及覆盖面狭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导致这二项资源无法进行同期性的铺排。针对这些问题,解决方法是实现对背景音乐与吟诵作品之间风格的了解和协调,对所有信息的使用方法进行论证。

参考文献:

[1]龚红丽.诵读国学经典,畅享语文精彩[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2):73.

[2]杨瑞萍.“诵-吟-歌”:吟诵的声乐特征解读[J].齐鲁艺苑,2020(4):18-22.

[3]黄苏眠.小学国学经典课五步教学法的探究[J].考试周刊,2020(73):11-12.

作者单位: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儿童启蒙教育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浅谈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